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
唯有文化仍在熠熠生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
亦是民族工匠精神的体现。
千年古郡犍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传承久远、特色鲜明、独具神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非遗,
感受工匠精神以及文化的韵味。
省级:罗城麒麟灯、江河号子(岷江号子)、祭孔礼仪
市级:罗城麒麟灯、江河号子(岷江号子)、祭孔礼仪、榨鼓草把龙、成人礼、罗城海氏牛肉制作技艺、犍为泡子酒、清溪剪纸、犍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犍为叶婆婆钵钵鸡制作技艺、犍为百年传统葱油酥与双麻酥制作技艺、百年张氏榫卯制作技艺
县级:罗城麒麟灯、江河号子(岷江号子)、祭孔礼仪、榨鼓草把龙、成人礼、罗城海氏牛肉制作技艺、犍为泡子酒、清溪剪纸、犍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犍为叶婆婆钵钵鸡制作技艺、犍为百年传统葱油酥与双麻酥制作技艺、百年张氏榫卯制作技艺、舞雩牛灯、回族宗教礼仪、玉津五马棋、新民薅秧歌、定文抬工号子、孝姑竹琴、龙孔大头菜、犍为俚语、金石井手工制陶、手工小青瓦制作、罗城赵门蔡氏武术、窦记酱油、犍为县麻柳姜、犍为叶儿粑与泡粑制作技艺、犍为彭氏传统正骨术、犍为盐渍三鲜麻柳姜制作技艺、犍为甜皮鸭制作技艺、犍为薄饼和犍为夹丝豆腐干制作技艺、石溪手工铁器锻打传统技艺、罗城羊肉汤制作技艺、犍为嘉阳保健饼制作技艺、犍为文庙传奇、岷江神犀传说、龙孔镇龙洞传说、纪家船儿灯、犍为石磨豆花儿传统制作技艺
这些非遗瑰宝你了解多少?
一起来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列入年份 2007年)
类别:传统舞蹈
简介:罗城麒麟灯是集舞蹈、音乐、武术、美术于一体的民间灯舞,流行于罗城镇,自成一派,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
类别:传统音乐
简介:岷江船工号子无固定演唱模式,随着水势不同,即兴编唱,音调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婉转抒情,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类别:民俗
简介:犍为文庙祭孔礼仪是数百年来犍为人民为祭祀先哲孔子而举行的庙堂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严格依照600年前的工尺谱,使用鼓、钟、埙等传统乐器,歌舞乐队编制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场面恢弘壮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
(含3项省级非遗)
类别:传统舞蹈
简介:犍为榨鼓草把龙主要分布在榨鼓乡及周边地域,是一种民间灯舞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类别:民俗
简介:文庙成人礼源于明代冠礼,秉承保留精髓、传承创新的理念,而形成的一套较为丰富、成熟的礼仪活动,仪式庄严而隆重。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罗城海氏牛肉是罗城以及周边地区典型的传统清真食品。由当地回族海姓人家首创,其百年传承的独特配方和制作工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犍为的泡子酒生产传承历史久远,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特殊配方结合传统工艺固态法双轮发酵酿造而成,酒液清澈透明,窖香、药香兼备,醇和绵软。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清溪剪纸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常以剪为主,刻为辅,剪、刻出的作品线条流畅,气韵贯通,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犍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核心为"择花、炒花",所制茉莉花茶清澈黄亮、熟香鲜灵、鲜醇甘爽,享誉全国。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钵钵”即瓦罐,在内配以麻辣为主的佐料,将菜品经特珠殊加工后用签串制浸泡,食用时自取自食。“叶婆婆钵钵鸡制作技艺”是犍为钵钵鸡传统制作技艺中的佼佼者。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犍为葱油酥及双麻酥已有上百年历史,其香甜酥脆的口味代表着犍为本土糕点的特色,也是川式糕点中不可缺少的种类类别。
类别:传统技艺
简介:百年张氏榫卯制作技艺历经家族100多年的传承与工艺保护,在家具实践中不断改良,既传承了传统榫卯技艺,也推广了应用传统榫卯技艺的设计理念来进行现代家具的创新。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
(含12项省、市级非遗)
犍为石磨豆花儿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年份 2023年)
......
还有
新民薅秧歌(列入年份 2008年)
回族宗教礼仪(列入年份 2008年)
犍为俚语(列入年份 2016年)
金石井手工制陶(列入年份 2017年)
手工小青瓦制作(列入年份 2017年)
犍为文庙传奇(列入年份 2023年)
岷江神犀传说(列入年份 2023年)
龙孔镇龙洞传说(列入年份 2023年)
犍为彭氏传统正骨术(列入年份 2023年)
石溪手工铁器锻打传统技艺(列入年份 2023年)
犍为盐渍三鲜麻柳姜制作技艺(列入年份 2023年)
......
非遗文化的未来,
需要我们共同守护与传承。
让我们一起关注非遗,
支持非遗产业发展。
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 END —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曾 仟
|审核:黄 未
|审发: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