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犍为县公布第十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6个项目,分别为《船形街老白干古法固态发酵工艺》、《犍为黑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犍为藤编工艺》、《犍为九大碗制作技艺》、《犍为老人茶制作技艺》、《孝姑幺姑沱传说》。
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船形街老白干”是罗城古镇高粱酒的一张名片,出自镇上的静安酒坊,其采用的古法固态发酵技艺起源于1922年,迄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已历经四代家族传承。该技艺秉持传统酿造技术,讲究“两高一低”“两清一控”,沿用“以酒养窖”“以酒养糟”。第四代传承人精细化古法固态发酵技艺,总结出酿酒“17法”,并将酒文化与古镇旅游、民族文化融合,深受百姓喜爱。
“犍为黑豆腐作为犍为知名土特产,具有豆腐的形状,但却呈现豆花的口感的特点”,其中“四川裕福祥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开平便是犍为黑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的手艺人。根据犍为志记载,犍为黑豆腐起源于宣统年间,黑豆腐取用本地黑豆,花生芝麻等原材料,通过传统的胆水点浆技艺,石磨推豆浆,柴火煮浆纯手工制作,做好的豆腐入口滑嫩,味道香甜,色泽呈灰褐色,既有黑芝麻的香味又有胆水点卤的胆水味,更有黑豆独有的豆香味。
藤编工艺历史悠久,起源岭南,随移民填川历史人口流动传入川内。该工艺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实用工艺,利用山藤通过处理编制多种器皿和家具,如簸箕、筛子、箩筐、提篮等。这类工艺产品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韧性极佳。具有天然情趣,又有文化信息,雅俗咸宜,蕴含中国人的智慧,具有使用价值,亦有审美艺术价值。今有犍为藤编工艺第3代传人余桂容,自幼跟随父亲用山上采集的葛藤编制农具,家中日用品等;在编制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藤编材料,精进自身藤编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不断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推陈出新,发展出了犍为独有的编制方法和工艺;成功将此项技艺带入到了大众视野,形成了犍为独特的藤编文化。
根据有关“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历史著作的记述,犍为九大碗源于清康熙中叶(约1681年),其烹饪技艺由客家人带到犍为。由于地域和出产不同,犍为九大碗与别的地方的不一样。别的地方,比如川西平原,叫“九斗碗”,用料品类偏多。罗城九大碗都只以猪肉为主料,做成炖肉、酥肉、蒸肉等九种不同样的菜品。因此九大碗都是荤菜,但每碗都不缺素菜。素菜是就地取用的时令蔬菜,萝卜、白菜、芋头、南瓜或者酒米、红苕,从坛子里取出来的老腌菜。菜品也和县域别的地方不尽一样,比如镶碗,县域内别的地方用蛋卷(又称“香条”)切片铺成,称“香碗”;罗城用酥肉片、五花肉片和几种蔬菜拼(镶)成。
犍为老人茶(又名:老林茶、老鹰茶、高茶、红白茶)历史悠久,有史料以来记载最早为《犍为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年),距今已近300年历史,更是《中国茶经》中记载老人茶的原产地犍为,又是老人茶的发源地。在犍为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生长的老人茶,其有益健康元素含量均大大优于参考同类茶的标准(例:总儿茶素、总黄酮、茶多酚含量分别高于同类茶的60、1.9、1.5倍),有“长寿茶”、“美容茶”、“红军茶”、“南麝之香”、“富硒茶”、“富锌茶”、“富铁茶”之美誉。具有消渴祛暑、止咳化痰及健胃开脾等功效,且无毒副作用;又是天然抗生素、天然抗氧化剂,长期饮用具有抗氧化、抑菌、降血糖和抗癌等作用,是一款结众茶优点余一身,不可多得的香茗。
明代诗人杨慎《孝经行》记载“岷江山石可泐,犍江之波可竭。千秋菊兮万世兰,孝娥之名焉可灭”。另据《犍为县民间文学集》记载岷江岸上有个美丽的姑娘叫幺姑,为免受恶人“李老鬼”侮辱,被逼跳河自尽的故事,后来幺姑跳水的地方取名幺姑沱。《犍为县志》记载:“孝女岩,县东南二十里。赤岩半壁,突兀临江,与子云山对峙。红绿掩映,天然一幅图画,游人把酒泛舟,大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趣。”潺潺流水传名节,风教美敦播人寰。孝女的孝行,早以融入滔滔岷江,千古流芳,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