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必须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 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依靠创新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较快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新产业新业态有效拓展了乡村产业空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注重挖掘乡村多种资源要素,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加快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2024年,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升级,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33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1月至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通过立足乡村农业、文化、生态等资源,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仅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也有效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增强了产业韧性。
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应用推广,尤其是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化,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村域经济、庭院经济、订单经济,以资源禀赋蓄积发展动能,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农业生产向智慧种养转变,种养、施肥、灌溉等作业精准度明显提高,从而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电商迅速发展,打破了乡村产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地域限制,特别是为“土特产”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向养生养老、现代精品民宿、乡村智慧旅游等方向发展,“农业+加工流通”、“农业+康养”等推动中央厨房、康养农业等业态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依托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更好地体现时代价值、增强生命力。立足当地乡村文化资源禀赋,通过要素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乡村文化的功能拓展与价值创新等,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着力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创新供给文化旅游路线、文化主题民宿等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拓展乡村研学、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方便游客看古建、访遗迹、寻根脉、品文化。推进建设非遗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馆、生态园文化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等,为城乡居民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文化产品、服务与业态。“村BA”、“村超”、“村晚”、“村舞”、“村咖”等“村字号”IP涌现,带来的巨大线上线下流量,不仅培育了乡村文体产业,还推动了乡村露营、康养等旅游新业态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动漫、数字艺术、网络文学、直播带货等方式,多形式开发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找准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切入点着力点,注重科学规划、立足特色资源、紧盯市场需求,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立足特色资源分类施策。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在突出优势和特色上下功夫。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和天然优势。要科学把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区域差异大的实际,紧紧依托各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类型和突破口,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切实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当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就是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紧盯市场需求形成优势产业。乡村产业发展要关注市场需求,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系统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有序流动,多措并举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在推进产业融合上下功夫,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高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包括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精准发力,促进更多的“土特产”成为大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步,坚持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关系,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产业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农民之所想,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让农民群众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使乡村产业发展成为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基础。坚持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加速融合,使乡村产业发展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
(三)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力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产业兴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当前,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突出优势和特色上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特色手工业、特色文化产业,全链条推进乡村产业升级,发展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着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关注市场需求,持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加快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乡村产业业态更丰富、市场竞争力更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乡村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质量兴农,推动乡村产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质量管控是乡村产业品牌的生命线。乡村产业发展要走得稳、行得远,必须坚持做质量、强品牌。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乡村产业链各环节加强质量管控,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等方面,既要“深耕”,也要“细作”,进一步擦亮乡村产业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坚定不移突出优质、安全导向,继续调减低质、低效和不对路品种,增加紧缺和优质产品供给,完善产品监管、质量检测和质量溯源体系,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持续加强乡村产业品牌创建,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打造一批品质好、有口碑的乡村产业“金字招牌”。切实摆脱靠资源禀赋“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被动局面,聚焦产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持续推进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升级,加强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效益。
坚持绿色兴农,推动乡村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底色。要在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上久久为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聚焦产业布局、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在确保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用足用好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自然风貌,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以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目标,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解决好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更加自觉地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乡村产业链转型升级之中,坚定不移推进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提高产业链价值,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联农带农,推动乡村产业更加富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功夫,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确保广大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并分享乡村产业发展的收益,让当地农户腰包真正“鼓起来”。进一步完善产销衔接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着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销精准对接的机制,确保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不断档。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联农带农惠农方面的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改革促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红火。汇人才、聚人气、凝人心,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等在乡村兴业创业,为推动产业兴旺增动力添活力,共同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绚丽篇章。
(作 者: 刘璐琳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来 源: 红旗文稿
欢迎关注:大有观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