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隔离的“防火墙”

文摘   2025-02-07 05:15   安徽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隔离的“防火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自2016年启动产融合作试点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设立了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集群等24个特色专区,汇聚了34.58万家优质企业、2965家金融机构、741项金融产品,累计助企融资突破1万亿元。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和协同创造价值,但也蕴含着重融轻产、金融泛化、盲目扩张等风险隐患,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是做好产融风险隔离的重要部署。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与分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产业资本一般是指直接参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资本,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通过商品生产、销售来实现利润。它是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一种运作形式,直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通过金融市场运作的资本,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用于投资、借贷、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以获取利息、股息、资本增值等收益。它不直接参与商品生产,而是通过资本的流通和增值来实现利润。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经济循环过程中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一方面,产业资本是金融资本扩张的根基,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积累的杠杆。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认为,产业资本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并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进步。金融资本以产业资本发展为基础实现价值增值,具有信用创造、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从而推动产业资本积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本质上是要发挥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互补优势,即产业资本利用金融工具优化资源配置和加速资本积累,金融资本借助产业资本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另一方面,资本积累规律决定了产业资本有向金融资本转化的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的主要形式是产业资本。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集中于工业生产领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逐渐融合,形成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逻辑。而为了更快更多地获取剩余价值,资本从生产过程“抽离”,直接进入“以钱生钱”的循环,则体现了资本积累的理论逻辑。资本总是在积累到足够大的数额后向租金的形式转化。正是这样的趋势性力量,使得微观上出现了企业的金融化,宏观上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与良性循环,为创造价值、推动生产力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向无序扩张,则成为经济结构失衡与金融风险累积的源头。为此,一方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既要积极融合,协同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要构建风险隔离机制即“防火墙”,以消除二者双向无序扩张与风险互溢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发展规律来看,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路径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产业资本介入金融资本的“由产到融”模式,即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起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控股多类金融机构,组建财务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二是金融资本介入产业资本的“由融到产”模式,即大型金融机构跨业投资形成综合性金融集团。


  西方国家产融结合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并不限制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和跨业经营,形成以大财团和商业银行涉猎实业领域为代表的“由融到产”模式。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由产到融”模式开始兴起,部分实业集团利用其雄厚的产业资本向金融业延伸,通过成立信贷公司、与银行合作等方式,提高产业资本经营效率,并获取巨额金融收益回馈实业。这一模式容易引发重融轻产、金融盲目扩张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相继放松金融管制,金融业回归混业经营,产融结合重新盛行,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全能银行模式。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一是建立金融“防火墙”制度,防范关联交易传染风险;二是对母公司、控股子公司以及整体的资本充足率采取并表监管,防止财务杠杆比率过高的风险;三是建立与混业经营相匹配的“伞形”监管模式。在全能银行为主的混业经营模式中,全能银行既能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也可深度参与工商企业的实业投资。这一“由融到产”模式能够稳健发展的原因在于,全能银行与工商企业虽然相互渗透,但各自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推动共荣发展的同时,可以避免因彼此过度干预和控制而导致发展失衡和异化。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的重要路径。为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协同,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有必要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隔离的“防火墙”。


  一是产融结合良性循环要立足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分工和经贸格局深度调整,产业资本要聚焦主业,拥抱科技和创新,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金融资本应以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提升资本效益,防止“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由产到融”模式应依托产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稳定性,以更低的成本由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延伸,在巩固产业优势的同时拓展金融收益。“由融到产”模式要顺应科技型企业和产业培育周期较长、科技创新融资需求多元等规律,为科技创新提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资本使用效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金融控股公司建立内部“防火墙”制度。在法人“防火墙”方面,根据当前“集团混业、子公司分业”的发展趋势,借助法人的有限责任,以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实体分割风险,控制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播,实现对实业与金融、各类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在保障金融安全前提下,逐步降低法人“防火墙”的厚度和高度,提升混业经营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在资本“防火墙”方面,资产关联是金融风险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传染的重要渠道,应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行为、人员流动和信息披露等,防范母公司与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不当流动、信用担保、内幕交易等行为。


  三是加强产融协同发展模式的分类监管。一方面,针对金融控股公司涉及业务种类繁多、股权结构复杂、关联交易风险高等特点,应以财务并表、风险并表、资本并表为基础,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对并表范围内的公司治理结构、整体资本和杠杆水平、关联交易、整体风险敞口等方面进行持续管控,强化股东资质、资金来源和股东行为的穿透审查,健全关联交易管理、报告和披露制度。另一方面,构建包容审慎的科技金融监管框架。当前银行信贷、股权投资、证券、融资担保、保险等机构加强合作,不断丰富完善以科技支行、投贷联动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对这一产融结合新模式应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项目评审、投贷后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审批原则,建立信贷与股权投资之间机构、资金、人员、信息隔离的“防火墙”机制,避免风险传递和利益输送。适度提高中小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股权投资收益与银行信贷损失之间的风险共享机制。审慎设定项目退出的触发条件、退出价格、退出方式等条约,建立风险跟踪和止损机制。


  (作者:张晓晶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来     源:     学习时报

编      辑:    奎玉

欢迎关注:   大有观察   公众号




大有观察
新思想、新观察、新观点、新视点、新思考、学员展示成果平台、学习天地、学习论苑、领导论坛、新平台、新艺术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