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城市集团主动对标“六个新湖州”任务部署,坚定“以质取胜、变革突围”的强企赛道,强化争先创优意识,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务实拼搏,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89亿元,资产规模达到1581亿元,57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2.1亿元,交出了一份聚势提升、竞进有为的年度答卷。
以担当之力挑大梁、当先锋
核心战场有成果。主动融入南太湖未来城、西塞山科学谷等事关城市势能提升、加速崛起的第一线,精准发力城市地标、重大基础设施等标志性项目,南太湖CBD318米主地标展露雄姿,城市新的天际线惊艳亮相,湖州学院、市中医院、人才大厦、长东步行街等一大批项目拔地而起,助力提升城市能级位次。
开放引智打头阵。锚定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以人才集团为触角,形成以上海人才飞地、国际人才创业港为代表的百万方人才平台,打好活动引才、基金引才、项目引才、海外引才组合拳,拓展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引进渠道,全年招引外来项目8个、招引人才180人,以优质赛道成就人才发展。
房产营销提质效。聚焦产品力这一核心,持续深化与滨江、蓝绿双城等优质房企合作,桐凤里、春语里、揽翠居等实现逆势热销。积极响应住建部关于“好房子”工作要求,按新一代住宅标准设计,引领打造“好房子”标杆,草田漾地块(晴屿望湖)、HD33、华海园等湖州首批“好房子”项目落地实施。
以创新之力拓空间、聚动能
招商领域锚定破局打法。主动融入全市“双招双引”的工作大局,着力将招商引资作为最核心的工作来抓,深化“一把手招商”,成立招商领导小组及招商特战队,锚定以南太湖CBD为代表的核心项目,深化“产业链招商、特战队招商、以才引商”等机制,主动对接各类头部企业、腰部企业、孵化器企业等30余家,现场接待各类客商百余批次。
文旅产业找到出圈密码。“青绿湖影”水上夜游获央视直播报道、接待市民及游客约2万人次,新建42公里“青绿游廊”步道、引进《只此青绿》舞蹈诗剧,青绿底色城市文旅品牌效能日益显现。全年组织各类文商旅体活动超300场,焕新亮相的街区、景区、商圈、名人故居开门迎客,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超1800万人次,带动本地综合消费超15亿元。
数字板块打造前沿标杆。依托“两平台一中心”优势,引入300余家数交所、律所等生态机构,年交易额突破3亿元,把首创数据产品和服务推广至北京、重庆等6个城市,与10个城市实现互认互通,创造性完成全市、全省首单数据资产入表以及全国首单数据资本化实例,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价值化的浪潮中“挺立潮头”。
以百姓之心下实功、立口碑
“抓”民生实事。一批影响深远、百姓乐见的民生工程相继竣工投用。安吉两库引水、西部水厂项目并网投运,日增供水能力23万吨,惠及群众超70万户;小梅港体育公园填补城区体育主题公园空白,开园迄今承办大规模体育赛事50余场;市中医院迁建项目竣工交付。一项项“民生清单”落实落细,让老百姓的幸福可感可及。
“守”保供前线。全力保障超30万居民用户(工商业户)用气需求、75万户居民(企事业单位)供水稳定、市区80%农副产品供应。全年完成54个老旧小区、97公里供水管道更新改造,实施28个小区燃气立管改造、入户改造1.2万余户。智能水表安装量突破总户数的53%,燃气物联监测设备居民侧覆盖率达60%,“数字哨兵”护卫再升级。
“听”百姓心声。聚焦水务、燃气、物业、停车等群众关心的高频事项,高标准打造接诉即办中心,重塑“523”办理机制等标准规范,第一批干部完成轮班驻点,热线总量持续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21.22%),文明施工、水气服务等传统热点领域投诉同比下降超50%,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获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
以治理之效强队伍、筑根基
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各类学习600余次、覆盖1.2万余人次。持续深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积极探索理论宣讲出新、党建产品出彩的特色党建路径,唱响湖州、乐民广场、清亲直通车等党建产品矩阵持续升级,实现一企一产品一特色全覆盖,见体系见成果。
强化队伍建设。精准盘点人才需求,赴同济等5所“双一流”高校开展校园推介和专场招聘活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管理,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进“项目首席负责制”,为年轻干部创造展示自我、比拼赶超和多岗位历练平台。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分层分类做好年轻干部后备库建设。常态化建立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机制,干部梯队年轻化专业化建设稳步提升。
强化从严治企。持续推动纪检、经营、财务、法务、审计等力量聚合贯通,深度聚焦资产管理、混改经营、大宗贸易、招标采购等业务阵地,以健全合规治理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目标,完善企业重点领域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坚持不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零容忍姿态抓实违规吃喝、违规收受三礼及公车管理等工作,推动以案促改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