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东亚文化圈内文明的借鉴与创新
正视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
编者按:
当佛教分化为大千世界有无数佛、千人千佛的大乘佛教,和只尊释尊一人为佛的小乘佛教,以及融合汉学哲思的密宗、天台宗、律宗、净土宗、禅宗时,佛学艺术与各个地区的人民的大相荟就在所难免了。
这也催生出了诞生于公元前的犍陀罗美术这样的典型融合式佛像艺术。这一艺术包含了佛教、希腊人和雕塑三大特点的艺术,开启了之后两千年”寻佛、礼佛、敬佛“的风气。
在横贯古中国与西域三十六国的丝绸之路上异常繁荣的犍陀罗美术艺术,同样吸引着一位日本艺术家——平山郁夫。这位1930年出生于广岛县濑户田町(现尾道市)的画家,最终以丝绸佛学为契机,设立了致敬崇高佛教文化的美术“圣坛”——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
平山郁夫——“丝路上的佛之梦”
1、“文化名士”平山郁夫
2、平山郁夫的“佛之缘”
大学毕业之后,平山郁夫成为东京艺术大学前田青邨教室的助教。一次采风旅行途中,他出现了剧烈的恶心和眩晕症状。医生告诉平山郁夫,他的白细胞数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患上了原子弹后遗症。尽管如此,平山郁夫不想就这样死去,而是想要作为画家在美术艺术的路上继续不断前行。
为了探寻日本文化的源流,1971年6月,平山郁夫参加了东京艺术大学第一次中世纪东方遗迹学术调查团。这次东方探险之旅成为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梦想落到现实的起点。从1968年为“寻佛”发起的中亚之行开始,40年间平山郁夫一直未曾间断丝绸之路的旅行。
此后,他进行了超过160次的取材旅行,足迹遍布中东、中亚、印度和中国等地,总行程达到了40万公里。
在探访的途中,他想要创作出一幅倾注自己情感作品的愿望愈加强烈。于是,他创作了描绘三藏法师玄奘的《佛教传来》,并从此作为画家开始了新的旅程。
3、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竟源于犍陀罗艺术?
在这尊佛座像的临摹作品中,身体宽广端正、肩膀的形状圆润丰满、顶髻相——肉髻、白毫相,微妙的俯视姿势却表现出了温柔地迎接来此祈祷的信徒的心态,似隐似现的眼神和嘴角一起营造出了大乘佛教中包容一切的圆满宽广的氛围。这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犍陀罗佛教美术中对于宽大衣褶的处理。
那么,何为犍陀罗艺术呢?
犍陀罗是公元前6世纪发迹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北部)国家。因为地处欧亚大陆的连接点上,犍陀罗的佛造像艺术融合了东西方的特征,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阶段的犍陀罗艺术具现化的雕塑是为了装饰“窣堵波”佛塔而诞生,佛塔上大量的雕刻物、佛雕即体现了当地多民族多文化的大融合。
到了公元二三世纪的贵霜王国时期,犍陀罗佛教艺术达到成熟阶段。以大量佛教浮雕作为基础,雕塑——承载佛教这一具有深沉哲学思想的载体,经历数百年的时间流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并开始了其传播的流行趋势。
而到了近三世纪时,犍陀罗式佛头雕塑的艺术潮大幕终于拉开了。
漫长的“佛教东渐”过程,不乏来自日本西渡求经拜学的寺僧。在无数佛教文化勾起日本学者美好向往的案例中,犍陀罗佛教艺术促使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诞生无疑是一个佳话。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佛与雪”
图源: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
当然,从守护日本传统美术文化的殿堂——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的平山郁夫,对于日式风景的描摹也是自成一派,1959年5月,平山率学生参加了惯例的东北写生旅行,北上八甲田山,完成了这幅八甲田山的残雪一作。
其画作风格颇有川端康成的《雪国》的情调,蕴含着日本文化血脉里的对凄清风雪仰慕的情思。疏落的林木矗立于茫茫雪原后的天际线,前后相互掩映,萧索之外别显生机。
除了画作,馆内的丝绸之路收集文物展也极具盛名。
犍陀罗佛教艺术成熟的时期就是迦腻色迦(约公元143年即位的贵霜帝国帝王,在位时期帝国势力鼎盛,称霸中亚、南亚)在位时期,而金币则是各类艺术最直观典型的体现。
即便在三彩骆驼出土地的中国,出现胡人形象的唐三彩也并非常见。彰显盛唐气象与风貌的唐三彩牵驼胡俑,在平山郁夫的丝绸之路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座出土于帕尔米拉(今叙利亚)的半身女性雕像美丽而优雅,精致雕琢的刻像往往让人再度穿越时光回想起帕尔米拉繁荣的景象,手腕与脖颈处的装饰品更印证了文明的兴盛发展。帕尔米拉塑像的珍贵,在丝绸之路美术馆得以展现。
纷繁复杂的丝绸之路文物展示,以及平山郁夫本人风格描绘古中国西域佛教艺术的作品,共同为“丝绸之路美术馆”赢得海内外的盛名。
结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秋露山,广岛大学人间社会科学修士。旅迹遍布日本,喜欢探访蕴藏深厚历史文化的古社寺庙。主要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传播及佛学东渡,热爱以中岛敦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学。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