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浑源永安寺,在国内众多寺庙中的名气并不大。但,凡问起到大同浑源的游者去过永安寺没有,去过的都会翘起大拇指,“震惊”加“喝彩”!
到永安寺来纯属偶然,因为节假日的悬空寺和恒山景区人流爆满限流,就来到浑源县城度过多余的时间,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小小的浑源,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当地俗称“大寺”,另外一个塔顶上有个铁凤凰的圆觉寺为“小寺”,两寺位于浑源古城东北相距几百米。从圆觉寺出来,在一片叮当清脆混响的铃声中,走向永安寺。
永安寺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门外两侧有八字扇面墙,饰有二龙戏珠琉璃壁心。
山门的中门紧闭,殿顶的琉璃很特别,脊刹是两层琉璃楼阁,是景教标志。景教在蒙古语中称“也里可温”,意思是“有福缘之人”,寓意进入永安寺的人都是有福缘之人。
山门后的门额有匾,曰:“开门见山”,“见”字,更像“无”。
不开门就未见山,但开门即见天王殿。殿前有两株盘松护卫,有几分静穆之意。
门前对联曰:持国多闻万达理上生仰北岳,广目增长阿逸多下化俯恒山。
天王殿内已没有塑像,左右墙上分别绘“北岳神巡幸”和“四渎出行”的壁画。永安寺整个寺庙内,没有一尊佛像。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从天王殿内可看到“传法正宗之殿”。天王殿中开穿门,连接后面是“瞻仰楼”。“瞻仰楼”木匾与“天王殿”是同板两面。走出屋檐,回头看“瞻仰楼”这三间抱厦,轩逸敞亮。这是一组(天王殿)大悬山式屋顶结合(二进院瞻仰楼)歇山式卷棚顶的独特建筑。传法正宗殿,在面前展开,单檐庑殿顶。前设月台,三面出陛。传法正宗殿,殿顶南坡面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孔雀蓝色琉璃瓦剪边。其余各面均覆孔雀蓝色琉璃瓦,北坡屋顶正中有菱形黄琉璃瓦聚锦装饰。
大殿正脊、戗脊,以黄绿蓝琉璃为主,装饰着繁复团花锦绣,华美斑斓。正脊两侧龙形鸱吻,高达2.7米;立面饰团花、龙凤,脊上还站立十个琉璃人像,为八仙和两位护法天王。是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噢,在佛教寺院中出现道教的人物。
垂脊檐角各立三个脊兽和一个护法天王,小兽们和护法昂首在天光下,特别精神。脊刹正中设殿阁三间,殿阁之上为狮子驮宝珠、宝盖及葫芦宝顶,两侧设吞口,其上亦为狮子驮宝珠、宝盖及宝顶。当心间刹座题字牌上书“天地三界十方萬灵真宰”,背面书“大清乾隆二十六年立”。传法正宗殿,殿阔五间,深三间,平面作长方形,当心间最宽,梢间其次,次间最窄。正面当心间、次间装隔扇门,梢间和山面、后面砌砖墙。檐下柱头、补间铺作均为单抄单下昂计心造五铺作,明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稍间、两山面均为一朵,转角铺作采用缠柱造,素面朝天,不饰彩画。正门立面左右两端砖墙上刻有“庄严”两个大字。这两个字使得整座大殿更显得苍劲雄浑,气势十足。“永安寺,浑源州治东北,金建”。金末,蒙古大军灭辽夏金并宋,“神川永安寺者,古之道场。经烽火后,僧亡寺废。”元朝初年,时任云中招讨使、都元帅、永安军节度使的浑源人高定(号永安居士)与其子高仲栋(号乐善居士)迎请北京潭柘寺临济宗的归云禅师,在废墟上重建佛殿,并将寺庙命名为“永安寺”,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和元至元三十年( 1293 年)高氏后裔州执节高仲挥、宣武将军高琰又两次进行了增建,邀请归云禅师重孙保德州承天寺西庵长老驻锡,创建大解脱门五楹,三门严丽,藏教焕然,成一时之壮观。元延祐二年(1315年),高定之孙将仕郎、浑源州前判官高璞邀请月溪觉亮法师住持,创建永安寺主殿“传法正宗殿”。经过高定子孙三代及归云、西庵、月溪觉亮禅师共同努力,永安寺成为浑源州“州城要寺”。元末,社会动荡,义兵纷起,寺院没落,直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方恢复旧观,重新修葺。浑源的僧道司就设在永安寺。此后,嘉靖、万历年间,地方官吏又修葺数次。清初,大同总兵姜瓖据云中反抗满清,明裔方应祥在州起兵响应。顺治五年三月初四日,清兵炮陨东北城隅,城中殿舍,焚拆几尽,乡村扰掠一空。”康熙初年,地方初定,地方官吏又捐金兴修遭兵燹后的永安寺。此后,康熙、乾隆年间,又连二接三地大事修补。乾隆以后,满清帝国趋于没落,寺庙趋弱。清末民初,更形冷落。等到一九二五年阎匪锡山洗劫寺产之后,连正殿都日渐倾斜,无力补葺了。1950年建国后国家第一次组织规模较大的雁北文物勘查团,勘查了这座“废久荒古,遂至泯灭”的古遗迹,揭开了永安寺以及传法正宗殿壁画的惊人面纱。五六十年代,永安寺先后被工读学校、城关二小、县剧团占用,东西配殿造像被拆除改为教室。后来大殿被用作粮库,天王殿则被当作一些单位的家属宿舍。1967年9月殿内塑像、连同檐下牌匾、月台上元代经幢及元代石碑一并被毁。1999年9月,永安寺的传法正宗殿落架大修。2001年6月永安寺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寺院两进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深78米,占地面积4056平方米。文物保护范围占地面积1.19公顷。寺庙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有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除传法正宗殿外,建筑都是清代建设。浑源县李峪村人高定,“好学敦信,尚气节,仕元为云中招讨使都元帅,永安军节度使。定谓诸子曰:'吾蒙国恩,致位侯伯,布衣之极,曷敢久贪爵宠乎?’遂解印绶,致仕而去。”历经百战的高定回归故里皈依佛门,想起那些战争杀戮和受苦百姓,以虔诚的心态参与各种水陆法会,为逝去的军民超度亡灵。与其子高仲栋,修伽蓝、敬三宝,焚香择炎,朝夕殷勤,父子相谓曰:“若非革其律居,终不能兴。”时闻燕京归云禅师退居竹林,遂“逎驰疏敬请,师欣然而来,驻锡不数年,创建佛殿、雲堂、方丈、府库,轮奂一新,成大丛林。”归云禅师,金末元初临济宗著名的高僧,俗姓李,名志宣,自号归云,广宁人(辽宁北镇市),生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蒙古定宗元年(1246年)元月圆寂。少年出家,拜师于临济宗师海西堂容庵老人,至金中都竹林寺参侍,得法后曾在七所名刹寺院为住持,大阐宗风。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归云禅师应庆源军节度使移剌麻捏邀请,来河北赵州柏林寺作住持,重修了柏林寺。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归云禅师回往中都,应中都大兴府尹相邀,来到昌平,重建兴寿双泉禅寺。1243年,归云禅师应浑源州高定父子相邀,来到浑源州,重建永安禅寺。《潭柘山岫云寺志》记:浑源州永安禅寺第一代归云禅师塔。师名志宣,字仲徽,生广宁李氏,得法于临济下尊宿玉泉容庵老人,有语录《归云集》行世。七坐道场,临终说偈云:“五十九年掣电,月钩云饵作伴。而今抛却纶竿,星斗一天炳焕。”掷笔而逝,茶毗舍利百数,灵骨分葬永安、潭柘、玉泉、柏林四道场。位于北京潭柘寺塔院的归云大师塔,为一座石质六角三级密檐幢塔,通高3.3米,首题:“浑源州永安禅寺第一代归云大禅师塔铭”,是潭柘寺元代所建塔留存下的第一座塔。传法正宗殿悬匾当心间檐下,牌带下垂,牌舌嵌牌带内,高大朴素,匾正中的“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体兼颜柳,方整古劲。两侧有五行小字,上款“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掌诸路头陀教持赐圆通玄悟大师雪庵溥光书,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月溪觉亮立”、“旹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岁次癸卯五月吉旦山西行都司大同后卫指挥使郭江重修”;下款“旹大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春钦从守备浑源城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使云中郭江子郭翰动孙郭恒禄重立”,“旹大元国延祐二年四月日大功德主永安居士孙将仕郎前本州判官高璞建”,“旹大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创并修”。1950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永安寺勘查报告》考证“这五行小字都是写上去的,因此每次油饰装新之后,就需要重写一回,所以所记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是字迹都是一人手笔。而当中的“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则是浮刻木面,还是雪菴溥光的旧迹。”宿白先生感叹道:“雁北僻县居然还发现六百年前名家榜题,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可惜一代宗师雪庵禅师存世不多的墨宝,惜毁于十年,不知去向。如今“传法正宗之殿”匾额是依仿老照片复刻的。雪庵,俗姓李,名溥光,字玄晖,又名释溥光,号雪庵。山西大同人。喜读书,经传子史无不淹贯。早年出家为僧。至元、大德年间(1264—1307)以楷书大字名世。一日,赵孟頫在大都(北京)逛市,见一家酒帘招牌写得遒劲典雅,惊叹“此书乃过我”,遂知遇李溥光,并推荐给朝廷。李溥光奉诏蓄发,元世祖特封他为昭文馆大学士、赐玄悟大师。有《雪庵集帖》行世,著有《雪庵永字八法》、《雪庵字要》,对书法界有较大影响。明代陶宗仪称雪庵“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其所书”。明代孙矿《书画跋跋》“雪庵茶榜”一条中录明代王世贞跋:“元僧溥光书《茶榜》,其词,紫方袍底语耳,不得禅悦真味。书法风骨颇遒劲,略具颜柳及眉山豫章结法。”世称其“笔力破余地,腕有颜柳骨,突出松雪翁(赵孟頫)上。”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明代费灜《大书长语》)传法正宗之殿,除了匾额上雪庵大师的榜书外,正面砖墙上“荘嚴”两个巨型大字,高 3.8 米,宽 2.8 米,苍古雄劲,不怒而威,为天下寺庙所罕见!“荘”字前有“壬午夏月”四字,四字前有阳刻“古雅绝伦”椭圆形引首章。“嚴”字后有落款“太原龙山段士达”,随后分别为“段士达印”和“龙山月溪”方形印章。“庄严”二字,书写于1342年5月。是传法住持嗣祖月溪觉亮和尚所书,还是由太原龙山段世达所书,龙山月溪和太原龙山段世达是同一人还是两个人,这是永安寺的一个谜团。大字,书于砖墙上,沿字体线条剔出凹边,使得字迹看似凸出墙面,雄浑方正,力透千斤。后墙上书写“虎啸龙吟”四个大字,字序排列由西向东次第展开。题字者为清乾隆年间的浑源州郝家寨村人张煖。“虎啸龙吟”是指临济宗当头棒喝的独特法门。张煖为本地一名知名武术教师,永安寺为什么让其所书?又成为永安寺另一个谜团。天王殿北墙原有“法相”二字,与“庄严”遥相呼应,可惜“法”字已经无存,“相”字仍完好地保存着。雪庵在《雪庵字要》中论楷书大字,推崇“如王者之尊,冠冕俨然,有威严端厚之福相”的审美意趣。《雪菴字要》篇首“捽襟字原”记述了张旭“昔饮于刘璟之家,醉歇小轩之中,谓璟曰:此轩甚雅,予愿为子书“东山清致”四字。惜无大笔,于此因见间前纸墨皆便,乘兴捽衣襟浸墨而书……”雪庵从张旭酒后捽襟浸墨题写大字之中得到启发,用布代笔书写大字,达到精妙入神,且以永字为法,设立四式,讲授“把布法”。雪庵以“力士脱靴”“仙人舞剑”“凤凰展翅”“蛟龙翻身”“狮子抛球”来比况永字八法中各种笔势所应具备的形韵。看永安寺这几个大字,苍劲雄浑,气势磅礴,有酣畅淋漓,气贯长虹之感!公元1246年,归云禅师对乐善居士高仲栋说:“他日儿孙当有继我者”。归云示寂后,至元已丑(1289年),高氏后裔闻保德州承天寺云溪嗣法西庵公长老,是归云重孙,有德宗师,驰疏邀之,师诺然来居。寺内主殿建于1315年,名为“传法正宗之殿”。一代名僧雪庵溥光,是临济宗南方法脉的高僧,提笔书写殿名,渊源正在于“传法正宗”四字。元世祖忽必烈从海云印简和尚处受菩萨大戒,敕命赵孟頫撰写了《临济正宗碑》,将海云简及嗣法弟子奉为临济正宗。元至大二年(1309年),赵孟頫奉敕撰《临济正宗碑》,将容庵海、中和璋、海云简及嗣法弟子一系奉为临济正宗,传统法系被追溯到北宋的五祖法演,自临济义玄下传,海云印简为第十六世。元武宗时代,印简的再传弟子西云安,受赐“临济正宗之印”,并被封为荣禄大夫、大司空,“领临济一宗事”。海云印简一系在临济宗中的正统地位,得到朝廷的认可和维护。临济宗在元代成为汉传佛教里面最有势力的一派,“由是临济之道愈扩而大”。永安寺重建后的第一代住持归云禅师是海云印简的师叔,容庵十七法子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自此浑源永安寺变成佛教临济宗的“大丛林”,取“传法正宗”之名,以彰显弘扬正统、延续法脉之意。
临济宗不立文字,贵在参悟,以勇猛精进、机峰峻烈、单刀直入著称,“虎啸龙吟”便是指临济宗当头棒喝的独特法门。
步在大殿后墙,悟境宏阔,疑惑烦恼散尽。性灵朗、月常照,万里宗风同。
配殿,看起来朴素无华,院角向日葵正绚烂地盛开着,彰显着生命的力量。传法正宗殿,联曰:永传法殿堂庄严水陆六道四生百众,安净土佛陀普渡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丙申正月张建德撰吕广恒书。楹联的撰写者是永安寺管理所所长张建德先生,先生四十年“一人一寺一生”守护壁画。进门正对是隔扇屏风,殿内布光黯淡,是为了对壁画的保护。殿内空间宏阔,支柱排列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将若干内金柱移向四周,扩展了内部空间。
殿内为“彻上明造”,梁架、内檐铺作均满绘彩画,明间顶部上起八角天宫藻井,南北两侧为六角藻井,饰有二龙戏珠、团花牡丹和祥云图案,四周为天宫楼阁,廊屋小巧玲珑,周围由小木作斗拱承托,色彩绚丽,繁复华美,犹如琼楼玉宇。原正中砌砖台和须弥座,座上塑有巨大的金身三世佛和阿难、迦叶像,东西两旁塑四菩萨和二天王像,藻井两旁原有两尊飞天悬塑,双手合十,相对而立。现佛像无存,幸壁画留在。四壁满布壁画,诸神们列队,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扑面而来。这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水陆壁画之一,令人叹止,堪称集宗教神祇之大成,是极为珍贵的旷世佳作。壁画面积186.912平方米。北壁一字排开绘制密宗十大明王,在佛教中被视为佛和菩萨的化身,具有强大的威力和智慧。东西两壁与殿门两侧为“人神行进图”,也称众神仙水陆道场,共35组8幅画卷895个人物形象,儒、释、道三教齐聚一堂。东壁和东南壁上层彩绘天界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诸星君像;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及北斗诸星君像;下层是人间帝王后妃、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僧尼道姑及贤儒烈女、孝子贤孙等人像。西壁和西南壁上层彩绘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及五湖、风、雨、雷、电诸神像;中层是十殿阎君及阴曹地府诸官像;下层是各种天灾人祸图像。
在战争年代,为了超度死亡将士、普济一切鬼神,水陆法会成为朝野流行的法事活动,法会上所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即为水陆画。水陆画,因水陆法会而制,水陆法会借水陆画而宣演。或绘于殿壁,或描于帛轴,将杀气与死气融入一图,企使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使死者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高定皈依佛门,建一座大寺来怀念生灵超度亡苦,经历了高氏子孙三代近40年方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既合时俗,也是其家风。今天我们一睹华彩的永安水陆,仍能感受它的悲悯精神。水陆法会,全称“华严法界圣凡冥阳普利水陆大斋盛会道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一般称之为水陆会、水陆道场,由朝廷、寺庙和民间设斋供奉神佛,祈祷神超度世间的亡灵和鬼魂,是汉传佛教规格最高、最为重要的法会,也是佛教中国化进程最重要的世俗化表现形式。水陆法会源自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即各地的僧侣在特定的时间内聚集在一起辩论。目前公认汉地的无遮大会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妃郗氏亡,武帝相思甚苦,欲为其做功德超度,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武帝醒来后,向和尚们询问“水陆”是怎么一回事?无人知道。最后是一个叫志公的和尚提醒武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武帝在法云殿中广阅贝叶经,终于发现了佛陀弟子阿难与面然鬼王的一段因缘:阿难独居时,遇见饿鬼面然。面然告诉他三日后便会死去,而且要转生到饿鬼中去。阿难心中惶恐,向面然讨教破免之法。面然教他平等施食之法,即向所有饿鬼、婆罗门、仙人每人施一斛饮食,同时供养“三宝”,便可脱离俄鬼之苦,往生天上。梁武帝得此因缘后,取“诸仙致食于流水,群鬼致食于净地”之义,创建了水陆法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交流碰撞,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至晚唐五代时期发展成核心为亡灵授戒的水陆法会。北壁中间设门,左右两壁画十明王,每边五尊,分别骑龙、狮、象、牛、虎、凤、蛟等,手执兵器法宝,各有二小鬼牵挽。明王皆作忿怒相,竖发,怒目獠牙,头顶侧圆光内绘其本尊像。北壁东侧西起:第一身明王绿面红发,三头八臂,上双手各持一剑,胸前双手合掌,中两手拉开面皮露出本尊面容,左下手持法轮,坐骑为虎;第二身明王黑面黑发,额上顶三骷髅,三头六臂,坐骑为白象,应为普贤菩萨变现的步第明王;第三身明王赤面黑发,额上顶佛头;第四身蓝面赤发,坐骑为龙;第五身赤面黑发。北壁西侧东起第一身明王黑面黑发,额上顶一佛头,坐骑为牛;第二身明王赤面黑发,三目,三头八臂;第三身明王青白面赤发;第四身明王黑面黑发,坐骑为龙;第五身黑面黑发,额上顶一佛头,三头六臂,左上手持剑,右上手持经卷,胸前双手作外缚印,左下手持绿鸟,右下手掌中托物,坐骑为神兽。东侧西起这第一尊明王,撕开狰狞的面皮,露出菩萨面容,是永安寺最具有识别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图画——“撕脸明王”,它以其诡谲的造型和神秘的形象成为永安寺的象征,在流量时代的推波助澜下成为网红。撕开面皮显露慈悲面容,“以指剺面”来表现“内秘慈悲外现威猛”,其表现意图已非表达痛苦,而是“明王即佛”、明心见性、心中有佛。这里(榜书)气势磅礴,这里(壁画)荡气回肠,这里(殿宇)传法正宗,这里(古迹)令人难忘!黄夏年《赵孟頫对“临济正宗”的另一种解读》
侯涛《浑源永安寺“荘嚴”与<雪菴字要>“捽襟把布法”》刘平《天主教大同教区简史》连载(一)元代的大同也里可温西山老闫《西山古塔—潭柘寺元代歸雲大師塔》
公众号凡城记《无知的游历:寻访剺面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