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假期收费的景区人山人海,本身无力消费也不喜欢这些大众繁华景点,野游郑州周边多处人文山水地理处。嵩山北的倒拜沟(九龙潭)、摸摸会遗址、九龙圣母庙、石淙河、新郑梅河(梅河与梅山的关系?)、双鹤湖(得名于莲鹤方壶)、荥阳兴国寺碑刻(古人认为的须水河的源头之一)、巩义河洛汇流处等。简单喷空下巩义地名和河洛的一些地理词汇,三人行必有我师,仅供参考。
为什么叫河洛?
历史文化意义的河洛,是黄河和伊洛河交汇周边的广泛称呼。巩义、荥阳、洛阳等都算是河洛地区。地名的河洛镇是后来的名字,以前叫沙渔沟乡,后来合并南河渡镇等综合为新的河洛镇。主要范围就是巩义北两河交汇处周边。
(河洛交汇处夹角河滩上的河洛庙旧图,祭祀河神,唐朝有建,现存为清朝建筑)
(拍于2024.2.13,河洛庙门前有较大变化,很多新旧碑刻都移除,有挖机停置,或要重建广场)。大门对联是光绪年进士乙巳年(1905)所留。
对联内容:范围万派千流无容泛滥,鞭辟惊涛骇浪并入沧溟。
有河洛就有洛汭(rui)、洛口。一切人文皆水文,发源于陕西的洛河弯弯曲曲跨省到河南黄河边(黄河北另外另有一个洛水),诞生了洛阳、洛宁、河洛(客家人的老家)、洛汭、洛口等地名。洛汭是洛河流入黄河的河道和滩涂区域,就是入黄口。 在这个意义上洛汭等于洛口。其实洛口大于洛汭,文化意义上的洛口不断变化(巩义到荥阳都有洛河入黄的变迁)。巩义有洛口村,并不在现在的洛汭(河洛交汇处)。说明曾经河洛汇流地在那里过。有典籍记载,更东一点的荥阳方向,也曾经有洛水入黄变迁点。总之一句话,河洛汇流的地点不断变化。上古时代,就是伏羲、黄帝时候的入黄口,还真不好考证。夏商周帝王祭天(主要标志就是沉璧,把玉璧沉入水中)的河洛交汇点大致是这个范围,具体在哪也不好说。洛口、洛汭 有文化上宽泛的理解。很多客家人(江浙福建甚至两广)是从中原过去,被称为河洛郎,也是一个文化上的称呼,也不一定真的是洛阳或巩义籍。
大禹治水,导洛汭至于大伾(pi)山。很多人认为(很多典籍和文物)大禹治水说的大伾是浚县的大伾山(有大佛、有山)。也有声音认为是荥阳的大伾山。我就是这个观点的信仰者之一。因为洛口(狭义的洛汭)曾在荥阳汜水境内。洛水入黄口历代是有变迁摆动的(现在是在巩义河洛镇神北村),时空辨证的看河流。
《尚书*禹贡*导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郑州张弛观点分享:
广义的邙山从洛阳到郑州,狭义的邙山到巩义。汜水入黄口以东到河洛是大伾山,河洛交汇到洛阳是狭义邙山,汜水口子村以下到郑州江山路北为广武山。古人说的葬在北邙,这个邙山就是洛阳巩义的河洛地区的邙山。荥阳大伾山还存,部分冲毁于黄河。甚至可能古黄河更靠北,现在荥阳北的武陟县也是大伾的痕迹。伾的意思就是群山而来的模样。
为什么叫神南?神北?
邙岭(这里说的狭义的邙山,也是真正文化意义的邙山) 的最东段,俗称邙山头(常香玉曾唱过:我家住在邙山头),最尽处的邙山头叫神尾山,又叫神都山,也有称神头山的(是头还是尾,就看从哪开始数了)。洛河在这里汇入黄河。
(伏羲台的名字,也是根据传说所定,两处遗址都在邙山头下)
传说是伏羲 “画太极”“演八卦”的地方,黄帝、尧、舜、禹、汤、周成王“沉璧祭天”的 圣地 (古人在洛口祭天,上面几个帝王祭天的地方是现在的巩义洛汭,还是再东一点的巩义到荥阳的某处,就看当年那个帝王时候的洛水入黄在哪了。大致在现在的地方没错),河洛文化从这里发祥。《河南府志》载“神尾山为邙山尽处。曰神尾者,神都山之尾也。” 山脊原有古代烽火台遗址,今建有伏羲女娲等庙宇。山坡有洪沟古人类遗址,山下有河渎庙。
顾名思义,神南、神北的地名得名于存在在神尾山的方位。这个很好理解。
(站在伏羲八卦台 神尾山顶看 河洛交汇)
河洛交汇处西南的邙山头(神都尾),山下是伏羲女娲庙,已危房和残缺。门楼对联的左右句比较长,左右前四字为 邙嵩对峙、河洛交汇 。 2024.2.13
神都山尾巴的山顶是镇河牛(碑刻说建于癸未年,估计是2003年,已经破损不堪,山顶建筑多有裂缝坍塌)
被挪移闲置的各种碑刻。多为现代的水利碑刻和文化纪念碑。
借网图,画一个地形图。邙山头(文化意义,也是狭义的邙山)神都山(神尾)是观察河洛交汇的最好位置。伏羲不在这里能在哪里?尧舜禹商周帝王祭天沉璧最好的地方也貌似是这里。如果不是(理论上有可能),那一定是在下游的洛口,当年的洛水冲断了上图左侧滩涂上的曾经的一段山。
讲好河南故事,讲好黄河故事。爱我河南历史。文化自信。信仰自信。一切人文皆水文。山水地理造就的历史底蕴养育了河南人。喷空系列公众号(喷空)、顶端号(喷空张弛)、头条号(人文喷空)等自媒体,内容仅供参考,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