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关注】湟中加牙藏毯 匠心传承

文摘   2024-11-15 16:07   青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12942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3120200002


穿越千年的纺车声此刻正悠悠作响,回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的加牙藏毯展厅,这个独特的声音见证着传承了千年手工技艺传承者的初心和使命。

11月12日,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的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杨永良正在和他的儿媳编织藏毯,毛线在他们的指尖的编织下穿梭在织机的经纬间,技艺游刃有余。一岁多的小孙女在一旁好奇地看着。

一直以来,杨永良坚持用最古老而传统的纯天然矿物、植物和锅染法手工染制毛纱,在织架的经纬线上用独特的“八字结”“连环结”编法。加牙藏毯品种繁多,工艺考究,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密度纵向每5厘米有9到13个扣,毯面厚15毫米以上,还保留了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一块好的加牙藏毯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鲜艳、亮丽。

杨永良表示,在编织过程中,要用心力、眼力配合手上的技艺,编出的加牙藏毯要松散且光滑平整。同时,为了让织出来的加牙藏毯图案和图纸保持高度相似,要不时调整编织的密度和经纬线的道数,匠心独运,在他编织出来的加牙藏毯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秉持古老传统的编织技艺,还融入了现代理念和创新理念。雪豹、生肖、人文、历史故事等各类题材以及实用、装饰用途等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们一家人共同编织的《长城》《河湟儿女》《龙凤呈祥》等作品挂在传习所的展厅内,静静地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祖辈就会织布,随军由南京到加牙村的杨氏祖辈农闲时给当地居民传授编织技艺。杨永良为杨氏第七代孙,8岁起就跟随父母学习选羊毛、洗毛、编织等技艺,十五六岁就能独立完成藏毯编织10余道工艺程序。如今,他传给了儿子、儿媳,以及全国各地前来拜师学艺的人。这项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近日,杨永良荣获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杨永良

“我从8岁就开始捻线织藏毯,现在主要任务就是传承(制作加牙藏毯),家里人都有信心,孩子对于这项技艺的兴趣也很大,儿子儿媳妇都跟着我学习。外地的学员来学也不收费,最长的学了1个月,吃住我都管。不管是家里还是外面的大学生过来学习交流,我们都尽心尽力给他们传授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杨永良

“前几年总书记考察青海的时候也接见了我,总书记嘱咐我,你们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要传承下去,受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也更有信心,把藏毯(技艺)好好传承下去。”杨永良说。


杨永良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展览、博览会、展示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使得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熟悉湟中的加牙藏毯。


更多内容请下载
“大美湟中”App

来源:湟中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珊珊

编辑:李奥鑫

责编:李树松

监制:保倩倩









湟中融媒
广播电视制作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