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保不住了?国务院:所有国企明年必须全面实施新退出机制
文摘
2024-10-12 19:00
天津
多少人为了挤进这个永不失业的大船从小到大一路打拼:名校、证书、考试、面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入职后才发现,这个铁饭碗也没想象中那样神圣不可侵犯。每个角落里都有不思进取、拖拖拉拉的身影,有人甚至已经习惯了打卡喝茶、嗑瓜子看报纸的生活模式。就是这样一个吃干饭的环境,导致我们对铁饭碗逐渐从羡慕转为嘲讽。这次,国务院终于出手了——要求所有国企明年全面实施新退出机制,要打破这不作为的护城河。问题是改革的锤子究竟能不能真的把这口铁饭碗敲碎?还是说,到头来只是个摆摆样子而已?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光听这两个词,简直有种职场里的丛林法则气息,仿佛是在私企里流行的绩效淘汰搬到了国企。这次国务院的态度很明确:不能再让国企成为员工的避风港,那些不干活的、业绩差的,得动起来。听上去改革的方向很理想主义,仿佛要在国企内部掀起一场大清洗,把那些混日子、没贡献的人都请出去。我们还记得90年代的下岗潮,那时候也是一股子理想主义的劲头,结果却是成千上万的人丢了饭碗。有人说这次改革跟当年的下岗潮没什么可比性,因为这次主要针对的是管理层和那些躺平的高薪低效员工。国家也不是在打击普通员工,毕竟国企还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听起来很美好,在实际操作上,这些末等调整会不会变成走形式?到头来真正被调整的都是那些没背景的普通员工,而真正混日子的管理层却能安然无恙?我们拭目以待。铁饭碗在我们心里就像是一件古董,既有价值,又有年代感。每次办点事儿,流程多得像绕迷宫,一层层的审批还得看谁的面子够大。在这个体系里,大家关心的不是怎么创新、怎么提高效率,而是怎么守住这份工作。国务院的这次改革显然是为了打破这种内耗,让国企也能焕发点市场的狼性。问题是这个改革锤子砸下去的时候,能不能真的找到那些应该挪窝的人?国企曾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避风港,现在看起来恐怕也是压力山大。国资委要求的末等调整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就算你端着铁饭碗,也得提高警惕,不干活、不努力,那就可能会被淘汰。过去我们总是把国企和私企对立起来:一个是稳定的、保守的;一个是灵活的、竞争的。国企开始引入私企的狼性文化,私企却在逐渐向员工关怀靠拢。只只不过对于习惯了稳定的国企员工来说,转变可能没有那么轻松。大家可能会好奇,这次改革是不是有点作秀的嫌疑?毕竟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国企改革的大动作,说是要提高效率,打破利益格局,往往轰轰烈烈开始,最后却虎头蛇尾收场。有人戏称,这些年改革不过是为了捞政绩,最后受苦的还是基层员工。只不过这次的改革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它聚焦在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末等调整。国家也清楚,过去的那些大清洗是怎么导致下岗潮的,因此这次特别谨慎,目标不是基层员工,而是高薪养的闲人。所以这次改革的小算盘其实还是为了逼管理层更有作为,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推上来,形成一种内部的竞争氛围。毕竟现在全球市场都在变化,如果国企再不动起来,恐怕就要被更快淘汰了。有人可能会问:那普通员工怎么办?这铁饭碗碎了,我们还有啥?这问题问得好,问得深刻。虽然这次改革主要针对管理层,谁能保证基层员工不会受到波及?毕竟在职场生态中,高层决策的一个小变化,最终可能就是我们这些底层劳动人民的大灾难。目前来看,政策设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政府强调不会一刀切,也不会简单地搞比例化裁员。有人担心,到头来可能会变成层层加码,一些本该淘汰的高层继续高枕无忧,而努力干活的基层员工却被各种绩效不合格套上小鞋。对于很多在国企待了多年、希望靠稳定工作养家糊口的人来说,一旦失去铁饭碗,他们再回到市场的竞争环境中能适应吗?尤其是那些工作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员工,只怕真的是压力山大。国企改革听上去是为了效率、为了市场化,对个体来说,更多的是前途未卜的无奈和焦虑。国企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概念,它还是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过去国企的铁饭碗不仅维持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还承担了一部分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次改革如果执行得不好,很有可能对经济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引发社会问题。举个例子,90年代的下岗潮就是个活生生的前车之鉴。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这次改革和当年不一样,目的是优化结构而不是简单的裁员。我们也要明白,现在的市场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想要让那些被优化的人员迅速找到新出路,谈何容易?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年大批下岗工人无法再就业的场景,难道这次的末等调整就不会带来类似的问题吗?另外,国企的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一旦这一块也动荡起来,连带着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员工的生活,还可能波及到整个市场的信心。届时,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有效应对这些变化也是个未知数。把国企推进市场化,这件事听起来挺合理的,毕竟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不讲究效率、不拼业绩?是在实际执行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理想和现实的拉锯。很多人都说市场化好,市场化之后?那些有能力的确实会被推上前线,活跃市场的氛围,那些能力平平、年纪大的员工怎么办?他们从铁饭碗下被推出来后,就只能在市场上自生自灭吗?社会并不是一个完全冷酷的竞争场,这中间还有很多复杂的情感和责任。国企改革这把刀如果一砍到底,伤到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那些家庭的稳定、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否则,哪怕是最理想的市场化措施,也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韩国的财阀企业一直是效率优先,员工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因此患上了过劳死的问题。而日本则在改革中尝试终身雇佣制,也发现这种模式下效率难以提升,创新力严重不足。无论是市场化的要求,还是保住社会稳定的需要,这两者都很重要。国家必须在执行政策时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让任何一方过度倾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希望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能多一些人文关怀,不让改革成为个别人的得利工具。其实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铁饭碗被摔碎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次改革考验的不只是国家政策的执行力,还考验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