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消失。
人们常常感叹那些战场上的英雄风采,殊不知真正的英雄或许就静静地生活在村头巷尾,默默的度过晚年。
这些曾在烽火岁月中冲锋陷阵的人,在平凡生活中无声地承载着辉煌的过往。
在四川省资阳市丹山镇老君村的一次退伍军人信息登记中,一位90多岁的老人靠着一包红布中的沉甸甸勋章,在众人的质疑下揭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英雄岁月,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信息登记遭遇质疑
故事发生在2018年初冬,四川资阳市的丹山镇老君村正在进行退伍军人的信息登记,全村儿的老兵们都到村委会登记。
这些老人很多上了年纪,步履蹒跚,有的甚至要家人搀扶。
村委会的大门敞开,来往人声鼎沸,工作人员的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姓名和信息。
就在登记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穿着旧布衫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地走进了登记现场。
老人叫张良荣,已经九十多岁了。
他没有家人陪同,只是自己一个人走到登记台前。
工作人员见他年纪大了,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便耐心地询问起来。
谁知老人开口第一句便让登记台前的工作人员一愣:我是解放军退伍老兵,立过一等功和特等功!
这话说得底气十足,可旁边几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却面面相觑。特等功可不是用嘴说说就能得到的,那可是要经过残酷战斗用命换回来的卓越功勋!
工作人员心想,眼前这老人看起来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村民,衣着破旧,拐杖也用得老旧,哪有一点老战士的样子?
或许是记忆出了问题,毕竟老人家年岁大了,想错了记混了还是很正常的。
一些围观村民听说老人讲自己是老兵之后,议论声也逐渐多了起来,言语中多少带着几分质疑。
有人小声嘀咕:这年头要是真的有军功勋章,咋会住在村里穷成这样?不早就该享受补贴待遇了?
有人更是直接笑了出来:老张头莫不是糊涂了,来这冒领补贴呢!都是一个村的,知根知底,从来没听说过老张头当过兵啊!
红布包惊现,勋章震撼众人
眼看着人群中议论声越来越大,张良荣的目光逐渐暗淡,原本自信的神情中流露出一丝落寞。
面对村民的质疑,他也没急于解释,而是伸手从怀里掏出一个被深红布料包裹的物件。
布包早已经褪色不再鲜艳,角落处甚至有些磨损,显然是多年未曾打开,犹如见证岁月变迁的一方旧物。
张良荣小心翼翼地解开红布,里面的宝贝逐渐露了出来。
当布包完全展开后,几枚金灿灿的勋章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勋章深深吸引住了。
这里面有三枚特等功勋章和几枚一等功勋章,其他荣誉勋章也有好几块。
这些勋章无一例外都烙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每一枚都象征着张良荣曾在枪林弹雨中搏命拼杀,立下赫赫战功的岁月。
这下,周围的质疑声戛然而止。
几位年轻的村民瞠目结舌,忍不住低声议论:这还真是英雄!连工作人员也不由对老人肃然起敬。
大家终于意识到,眼前的这位老人真的在战场上为国立过功,是真正的英雄。
见大家的神情变了,张良荣便缓缓道起自己当年立下这些军功的过程。
他声音不大,但每一句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
他说,自己1948年参军,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多次身陷险境,但每次都拼尽全力,绝不退缩。
他提起了淮海战役,眼中似乎透出一种久违的光芒。
1948年深秋,淮海战役正处于最紧张的时刻。张良荣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深入敌后进行偷袭。
夜幕降临,战士们低着身子,悄无声息地穿过壕沟,张良荣麾下小分队的任务是突破敌方的阵地核心,为主力部队打开一个口子。
他低声吩咐战士们不要发出任何声音,身上的每一件装备都被处理得安静无声。就在离敌方阵地还有不到五十米的时候,敌人的探照灯突然扫过来,张良荣猛地压低身体,手臂一挥,示意身后战士们迅速隐蔽。大家屏住呼吸,直到探照灯移开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不打草惊蛇,张良荣带领小队从侧翼绕道而行。可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他们要直接面对敌人的坦克阵地。敌军的坦克在碉堡前一字排开,钢铁巨兽一般压在战士们的眼前。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人恐怕会退缩,可是张良荣却没有丝毫迟疑。他低声对战士们说:“把炸药包准备好,咱们分散突进,炸掉这些王八壳子!”
说完他率先冲了出去,身后的战士也紧随其后,手中的炸药包捆得紧紧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前方的坦克。
接近敌方坦克后,张良荣将炸药包贴在坦克履带上,飞快地撤退。一声巨响,坦克在火光中被炸得四分五裂,敌人的阵地一片混乱。其他战士也纷纷按计划行动,几辆坦克相继被炸,敌军的防线被彻底撕裂。
周围群众听到这里,脸上满是震惊和钦佩,仿佛眼前的老人不是一个耄耋老者,而是那个在战场上勇猛无畏的英雄。
张良荣说到此处,声音中带着几分沙哑,似乎战场上的火光和炮声依旧在他脑海中回荡。
渡江战役中,张良荣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进行到了关键时刻,整个战场的态势就是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江面上被反动派布满了重型火力,炮火连天,爆炸激起数米高的水花。敌人的机枪扫射如同雨点般倾泻而下,江面几乎无处藏身,战士们只能用身体抵挡敌军的火力。
张良荣回忆道,当时情况异常危急,连长和指导员都倒下了,战士们士气低落,有些人已经绝望。这时张良荣一把抓起手中的机枪,冲着战友们大喊:“后退也躲不过敌人的机枪!只有冲过去我们才能活下来!”
他的话点燃了战士们的勇气,大家重新振作精神,开始向敌军的防线发起猛攻。
张良荣率领几名战士,用搭建的简易浮桥,在江面上铺设出一条临时通道。他们顶着敌人的炮火,一步步地将浮桥推向前方,身旁不断有战友倒下,但他没有停下。这条浮桥是整个战斗的关键。如果不能架设好浮桥,后方部队将无法顺利渡江,整个战斗计划都将落空。
在敌人密集的火力网中,张良荣带着战友们完成了浮桥的铺设。随着主力部队的顺利渡江,敌军阵地被彻底摧毁。因为这次关键行动,张良荣获得了特等功。
老人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丝自豪,但更多的却是平静。他说自己幸运,能够活着回来,而那些勋章和功勋,承载的不是他个人的功绩,而是所有为国牺牲战士的荣光。
听着这些战斗细节,围观的人们逐渐沉默了。
英雄归来,隐姓埋名
1955年,张良荣从部队退役,当时正值和平建设时期,国家号召复员军人返乡务农,支援乡村建设。
张良荣没有选择留在部队,也没有去大城市,而是响应号召回到了四川资阳老君村的乡下家乡。
当时政府给他安排了一份在供销社酒厂的工作,在当年算是不错的安置了,可老人干了几年,还是决定回到农村,当回了农民。
回到农村,张良荣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从未对自己的英雄事迹提过一字,甚至连儿女也不知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里耕种,田地里辛勤劳作,直到今天都在自给自足地生活。
他笑着说,拿锄头和拿枪虽然差别大,但辛苦是一样的,曾经的战斗英雄,现在靠着双手在田地里耕种,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从没感到不安。
邻里乡亲看到的,都是一位勤劳朴实的老农民,村里从未有人知道他背后故事,大家只以为他不过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连孩子们也不清楚那些勋章背后传奇。
这次退伍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意外地揭开了张良荣隐姓埋名数十年的英勇往事。
他自己也没想到,小红布包还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老人说,之所以一直把勋章包好收起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应做的事,不值得炫耀,更没必要向家人和村里人说起,他的这点军功和牺牲战友的生命相比,不值一提。
工作人员也忍不住轻轻点头,感叹道:像张老这样的英雄,不为名不为利,却为国家立下赫赫功绩,实在令人钦佩。
大家心中充满敬意,既为老人的英勇而自豪,也为自己曾有的质疑而愧疚不已。
结尾
讲完战斗往事的张良荣依旧是一位不事张扬的老人,甚至在讲完故事后都显得有些羞涩。
老人表示,自己不想被当作特殊的存在,只愿像普通农民一样在村里安静度日。
对未来生活他也没有更多的期望,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过得好,而他只想安度晚年。
张良荣的事迹很快传开,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位隐居的老英雄。
村里的年轻人感叹:平日里见惯了老张种田,真没想到他居然是打过战的英雄。
而老一辈的村民则更是充满敬意,纷纷前来慰问,表达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村里甚至有人提议,为张老设置一个荣誉证书,以感谢他的英勇付出。
张良荣对此却淡然一笑,摆摆手说:我这些年能平安无事,比什么都好。
为国家出过力,心里踏实。
如今的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腿脚也不如当年灵便,但对待生活的态度依然像年轻时那样坦然无惧,充满乐观。
他没有遗憾,只是在心里挂念那些未能归来的战友。
岁月长河淘尽无数英雄,但正如张良荣所言:老兵虽老,心中的信念不灭。
参考资料:
《埋地雷、炸坦克、三立特等功,95岁四川老兵深藏功名60年》
华西都市报2019年7月7日
《炸坦克、三立特等功……95岁四川老兵深藏功名60年》
央视网 2019年7月7日
张良荣(退伍军人、特等功获得者) 百度百科
为他点赞,隐姓埋名60年的功勋军人 知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