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切割人才稀缺,2000中国工人如何对抗80万印度钻石工匠?
文摘
2024-08-13 08:30
天津
在21世纪初,中国曾是全球钻石切割产业的重要中心。那时,上海钻石交易所刚刚成立,掌控天然钻石原材料的欧美公司开始向中国大量供应原材料,推动了中国钻石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工厂加班加点,几十万工人日夜忙碌,工厂的车间里满是打磨钻石的声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钻石矿源逐渐减少,加上中美贸易关系的复杂化,欧美巨头们开始削减对中国的供应。没有了充足的原材料支撑,这一产业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的钻石切割工人转行,产业的技术传承也出现了断代。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修改了钻石的定义,培育钻石产业迅速崛起。这一新兴行业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开始对天然钻石市场构成威胁。到2023年,中国培育钻石的年产量已经达到986万克拉,销量达到765万克拉,销售额高达19.6亿元人民币。可是虽然中国在毛坯钻石的生产上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90%,但由于切割工匠的严重短缺,这些毛坯钻石还必须送往印度进行切割。印度,拥有着全球最庞大的钻石切割工匠队伍,其占据了全球培育钻切割市场的90%。中国的钻石切割产业陷入了困境,仅剩下不到2000名钻石切割工匠,而这群工匠大多已进入中年,未来几年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断层问题。相比之下,印度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印度的钻石切割产业已经发展了50多年,工匠数量高达80万。位于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的城市苏拉特,更是被誉为“钻石之城”,几乎全球90%的钻石都在这里被切割和抛光。这里的工厂环境虽然简陋,工人们在炎热的气候中穿着背心工作,但他们的效率却极高。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印度的钻石切割工人仍以低廉的人工成本和高效的生产能力,牢牢掌控着全球的钻石切割产业。相比之下,我国的培育钻石产业则面临着重重挑战。由于切割工人的匮乏,中国的大部分毛坯钻石需要送往印度进行加工,这不仅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还使得中国的钻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印度的切割工厂常常对中国的毛坯钻石压价,导致市场价格从2021年的每克拉300美元急速下降至15美元左右。大量的中小培育钻石生产工厂在这种压价和竞争的环境下纷纷倒闭,这一曾经蓬勃发展的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培育钻石产业开始采取行动。国内的龙头企业中南钻石和豫园珠宝,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培育钻石品牌。中南钻石的ZNDJewelry和豫园珠宝的露璨品牌成了这一产业努力掌握话语权的产物。可是品牌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行业的先行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并且面临来自天然钻石巨头的低价竞争。戴比尔斯这样的巨头通过推出定价低廉的培育钻品牌Lightbox,试图搅乱市场,以超低价格和时尚饰品的低端定位,打压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尽管面临挑战,国内的培育钻石产业仍在积极寻找出路。为了解决工人短缺问题,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办了钻石切割培训班。可是这一行业的冷门性质使得年轻人对其兴趣不高。一个初级切割工人需要3到6个月的培训,而培养一名经验丰富的工匠则需要两到三年。这种长期的投入和高昂的培养成本,使得国内的钻石切割工人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尽管如此,随着国内对这一产业的重视,一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在这场产业博弈中,时间是关键。未来三到五年内,国内培育钻石产业必须抓住机会,争取更多的产业话语权。正如中国古语所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完整产业链,补足切割工人的短缺,并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中国将有望在全球培育钻石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劳动力的短缺,技术的断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钻石切割产业最为繁盛的时期,曾有几十万工人参与其中,这一时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本应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可是由于天然钻石矿源的减少和欧美供应的削减,大量工人转行,导致技术传承出现了断代。如今,培育钻石产业的兴起,使得这些技术再次变得重要,但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产业面临着从头再来的困境。在印度,钻石切割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远不如中国的工厂。尽管如此,他们的生产效率却令人瞩目。印度工匠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将每一克拉的出料率提升至35%甚至40%。在中国,工匠们的出料率则通常只能达到30%。这不仅是技术差距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对这一产业投入程度的差距。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这一产业成为印度经济的重要支柱。莫迪政府对钻石产业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政策的扶持上,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2023年12月,苏拉特钻石交易所的启用,标志着印度钻石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占地66万平方米,耗资320亿卢比的庞大建筑群,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莫迪希望通过这一项目,为印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进一步巩固印度在全球钻石切割市场中的地位。与印度不同,中国的钻石切割工厂更为现代化,工人的工资和工作条件也相对优越。可是这一优势并不足以弥补工匠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即便是在深圳这样拥有大量产业工人的城市,钻石切割工匠的月薪也只在8000到10000元之间,优秀的工匠可以达到两三万元,但即使如此,工厂仍然难以找到足够的劳动力。河南的工厂情况则更为严峻,月薪仅为6000元左右,导致了更多工人选择转行或前往其他行业。当前的局势对中国培育钻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若能有效补足切割工人的缺口,推动技术的进步,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中国在全球钻石市场上的地位将得到显著提升。可是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内部的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培育钻石产业的未来,取决于当下的每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