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政法委员会
红寺堡之名,始见于明代,是明庆王朱栴的就藩封地,古为军事要塞,沙丘纵横、人迹罕至。红寺堡区前身为红寺堡开发区。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设立市辖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有20万余人从宁夏西海固地区移民至此,艰苦创业求生存,脱贫致富奔小康,将昔日炮兵靶场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全国最大异地生态移民安置区。
“20多万移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磕绊与摩擦在所难免。”20多年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干部群众“兵不卸甲,鞍不离马”,为辖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蹚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之道,有效实现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红寺堡区系统运用法治思维“抓前端、治未病”,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力量,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夯实“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底盘”,绘就一幅“祥和平安”的美好画卷。
以源头预防为主线 聚焦制度机制强根基
“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这么快就破了案,帮我挽回经济损失14万元。”近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综治中心接待大厅里,受害人赵某某激动地向民警表达着谢意。
这感谢因何而起?原来,近期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网格员在开展每日网格联勤时,杨柳村赵某某向其反映自己可能被骗婚。经网格员、综治中心、公安机关联动,走访侦查,成功侦破一起涉及26万元彩礼的婚姻诈骗案件。目前,涉案人员已全部抓获,案件侦办和追赃工作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小事不“小视”,拿出“绣花”功夫真心办,这是红寺堡区运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有效处置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该区先后荣获“中国治理百佳县”“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
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从根源上防范风险、化解矛盾,通过凝聚和发挥基层智慧,第一时间、最小成本解决问题,构筑起预防化解矛盾纠纷、遏制重大刑事案件和社会问题发生的第一道防线。
红寺堡区历来具有“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疾”的基层治理观,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等作用,着力推行由区委政法委牵头,社工部、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妇联等部门(单位)协同配合,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参与,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践行的工作格局,系统构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体系。
在矛盾纠纷化解预防过程中,红寺堡区统筹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网格员、党员、乡贤能人等十类人员,常态化摸排掌握辖区群众矛盾诉求,做到“日清日结”;同时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原则,统筹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力量,依法调处化解矛盾事项、调理疏导纠纷心结,确保“案结事了心顺”,实现矛盾化解“日清周结”。针对调解不成功的矛盾纠纷,上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联动司法所、派出所等资源力量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辖区矛盾纠纷、安全稳定形势,统筹协调解决问题,实现矛盾化解“周清季结”。
“针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久调不决的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我们协同政法各单位和相关部门通过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方式全力调处化解,依法做好事态控制、秩序维护、人员稳控、打击处理等工作,严防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红寺堡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层要祥和,法治是保障。“深入一线排查、统筹力量化解、协调部门疏导”。这些具体的实践是红寺堡区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的典型做法,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排查在初始、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运行以来,红寺堡区村(社区)矛盾纠纷发现率同比提高了45.9%,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9%,全区治安案件下降17.6%,刑事案件下降8.3%。
以规范处置为横线 聚焦前端化解提质效
规范化是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重要路径,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红寺堡区秉承“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理念,整合信访接待、法律服务、劳动仲裁等10个部门职能,打造以社工部、政法、司法为一体办公,系统推行“1+N+N+1=0”(1个接待大厅,设置N个窗口,受理N个纠纷,一揽子解决问题,实现群众诉求动态清零)工作模式,形成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格局。
岁末年初,农民工接踵而至。今年年初,红寺堡区综治中心接到群众反映宁夏某实业有限公司未按月足额向农民工发放工资问题后,随即“吹哨”劳动监察、住建、街道等部门(单位)会商研判,并邀请公检法司等单位法律工作人员参与,耐心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沟通协商,最终达成协议,同意支付拖欠农民工工资1900余万元。截至目前,该施工项目一期和二期项目农民工工资已全部发放结清,项目进展顺利。
综治中心的统筹化、规范化建设,并非红寺堡区化解矛盾纠纷的“面子工程”。红寺堡区强化数据采集、数据感知、数据共享,构建“综治中心+大数据”模式,整合学校、村组巷道视频监控,链接视频监控、周界视频、语音对讲197处,实现异常情况线上及时预警,线下落地推动核查处置,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大大提高了实体化运行的效率。
综治中心作为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的第一道过滤网,对于群众来说尤为重要。红寺堡区在此中心基础上建立了区委1名处级领导每日接访约访+6个重点部门(单位)常驻接访+8个部门(单位)轮驻接访+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随驻工作机制,全面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最多跑一地”的服务承诺。
2024年以来,红寺堡区综治中心接待受访群众9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处级领导累计接访推动化解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矛盾纠纷8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以多元共治为纵线,聚焦行业领域聚合力。出动警力3500余人次,发动群防群治1100余人次,清查行业场所2458家,发现整改隐患1285处,发放安全提示函136份……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红寺堡区一年来严格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扎实开展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检查整治行动的生动实践。
2023年以来,红寺堡区依托“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多种主体,常态化开展行业领域排查化解、风险判研等工作,坚定不移地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为辖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法治保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红寺堡区聚焦辖区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涉法涉稳涉访当事人、特殊青少年群体以及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性格偏执人员等重点群体,严格落实教育、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和困难救助、促进就业等帮扶措施,引导帮助其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同时,聚焦辖区治安事件易发、多发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安排部署警力下沉,联合特巡警、交警、辖区派出所、“红袖标”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联勤联动开展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
此外,聚焦化工和危险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医疗养老等重点行业,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摸清隐患底数;对安全隐患采取专项整治、联合督查等形式,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聚焦未成年人保护、老龄化服务、新就业形态等重点领域,注重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等衔接联动,形成法治化服务保障体系,系统构建法治化引领新格局。
以宣传教育为基线 聚焦法治服务促和谐
近日,红寺堡区人民法院范永珍法官在下沉入户走访中了解到,红寺堡区大河村村民李某与邻居张某因地界权属不清产生纠纷,多次深入两家,到乡档案室调阅关于土地分配档案资料,并邀请派出所、司法所共同调解见证,为李某和张某重新丈量了地界,两家握手言和,此案得以圆满化解。
在红寺堡区,像这样每天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三官一师一员”(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会会员)多不胜数,他们在唠嗑闲聊中发现矛盾纠纷,用心用情用力实地普法宣传,化解矛盾纠纷,每天都在上演细心、热心、暖心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故事。
“吾心安处是故乡”,这是红寺堡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如何实现“心安”呢?红寺堡区常态化组织“三官一师一员”下沉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村规民约审核、法治家园建设、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劳动仲裁、法治宣传进社区等工作,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良好家风教育相结合,以法治家园建设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以来,“三官一师一员”下沉普法59次,受众群众60000余人。
依法办事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特征。在中国现代化法治轨道上,红寺堡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法治家园服务阵地,联合开展各类普法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实现法治服务效果最大化,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2021年,红寺堡区司法局探索创新建立了“调解小挎包”一线工作法,并组建了一支有52人的“小挎包”调解队伍,走入田间地头,推动调解工作关口前移、资源下沉。调解员们背着调解挎包、佩戴人民调解标识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并利用小挎包中携带的物品现场制作调解协议书,确保矛盾纠纷快速有效地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上门法律服务。
“‘小挎包’调解员以真实案例、身边案例教育当事人及其他群众,注重化解当事人的心结,从根源上化解矛盾,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是一种节约社会管理、司法、执法成本的有效手段。”红寺堡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通过不断丰富“调解小挎包”内容,将法治宣传彩页、法律常用文书、惠农政策文件、必要办公用品等装入“调解小挎包”,让调解员在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过程中,包里有“料”、调解有“据”,成为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流动法治服务工作站”。
近年来,红寺堡区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推动法院“院+站+点”、检察院“五心工作室”等调解品牌建设,坚持以案释法,适时发布典型案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平安红寺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红寺堡区将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谋划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践行“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篇章中展现红寺堡政法更大的担当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