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学校以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目标
坚持以赛为媒、以赛促训、以赛育人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挑战杯”等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代表
他们在专创融合中挥洒智慧
以匠心独运的创意点燃梦想的火花
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时代的华章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群浙音“艺创人”
传播民乐之美 激发心灵共鸣
孔艳艳
国乐系教师
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银奖
乐融东西,守正创新
作为民乐教师,孔艳艳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把中国民乐带到世界的舞台和讲堂之上。旅美期间,她受邀于美国北卡大学、维克森林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二胡教学,并参与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基金会。为培养更多有志于海外传播事业的创新型民乐人才,她和团队历时6年撰写《二胡演奏双语教材》,并针对海外民乐入门级学习者搭建线上教学平台,以音乐为媒,讲述中国故事。
公益传播,探索新路径
民乐传播需要传承与创新,孔老师组建民乐海外传播公益团队,分享自己在美国、新加坡等地传播民乐的经历和经验,深挖民乐的美学品格和传播特征,深入探索海外传播新途径、线上传播新技术与文化共通新理论,将所学所得融入到民乐的教演创研当中,让民乐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长达10个月的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对民乐理解、演奏艺术、学术探索、传播模式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大幅度提升,探索出了民间国际人文交流“IOS”创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赛促教
培育新时代创新型美育人才
崔学荣
音乐教育学院教授
指导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铜奖
创美富美丨助力美育人才队伍建设
与美育共富“新路径”
崔学荣教授聚焦音乐美育教育,拓宽音乐教育边界,让音乐课堂跨越教室,拥抱广袤的自然与生活。她以“童心创美·同心共富”为主题,创新美育教学体系和美育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师生、家长、村民深入自然,感悟自然之美,以美育为桥梁,以创造为灵魂,培养孩子们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美的心灵感受生活,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推动美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型美育教育人才培养贡献了重要力量。崔教授不仅用音乐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还通过美育活动,助力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相长丨促进师生创新能力发展
与美育创造“新探索”
崔教授与她的学生团队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团队通过“前期调研——理论探索——实践验证——理论升华——再实践深化”的循环辩证实践模式,逐步打磨出一套根植本土文化,贴近日常生活,充满趣味性的S-P-I音乐美育课程实践体系。从项目构思的初步文稿,到最终成果的精彩展示,崔教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智慧。她不仅逐字逐句地斟酌文稿内容,确保逻辑严谨、表达清晰,还亲自参与模拟展演,指导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表达方式。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一“城”造一舞
以一舞带动一“城”
余晨晞
舞蹈学院2021级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银团队项目负责人
以舞蹈为媒,创新传承地方文化
2022年,年仅18岁的余晨晞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演绎《富春山居图》中的江南女子。2023年她再次登上央视春晚,成为《碇步桥》中的“挥手女孩”。两次春晚,带火了桐庐和泰顺,也让余晨晞深切体会到具有地方文化标识的舞蹈作品在传承保护地方文化、带动地方文旅振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找到了专创融合这条道路,余晨晞和团队小伙伴立志发挥专业优势贡献社会,先后被聘为桐庐文旅宣传大使和景区形象代言人,用舞蹈助力家乡发展。
在大赛中砥砺前行,实现自我蜕变
余晨晞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需要突破一个又一个能力极限。正是大赛历练,让我实现了华丽蜕变。”从紧张忘词到比赛时的从容不迫,是一次次路演磨炼出来的“大心脏”,让她有勇气、有自信面对各种挑战,成为更好的自己。即将走向就业岗位的她,将带着对创新实践的深刻感悟,继续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听见非遗 焕活传统新风采
吕思佳
音乐学系2021级本科生
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
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团队负责人
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银奖团队负责人
让非遗音乐“活”过来,更要“火”起来
大二时的一次田野调查,让吕思佳与畲歌结缘。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她接触到大量珍贵的原生畲歌,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畲歌,在当下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与短板。在指导老师洪艳教授的帮助下,吕思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万籁星漾”团队,通过跨国合作、跨专业合作、校地合作、高校与民间互联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学术成果的深度转化,探索出了一条非遗音乐挖掘、整理与焕新的独特路径,让畲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以赛为径,探索自我成长之路
吕思佳通过“艺术+科技”的跨学科合作、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项目,不仅开拓了思维,还挖掘了非遗音乐发展的更多可能。她说,经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历练,她的自信心和从容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些经历教会了她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展望未来,她将继续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勇于探索和实践,为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焕活贡献自身力量。
来源丨学生工作部
编辑丨丁漪云
责编丨王伊米
审核丨周佳丽
RECOMMEND
· 推 荐 阅 读 ·
第三届歌剧学学科建设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
歌剧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举行
浙江音乐学院2025年全日制本科
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大纲
浙音一周音讯,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