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表示,长期以来,关于歌剧艺术和学术的诸多话题始终是众说纷纭缺少共识的。如歌剧的本质属性问题、歌剧中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歌剧叙事与话剧叙事的异同、歌剧中唱与白的关系与处理、歌剧导演艺术与话剧导演艺术的异同、歌剧艺术规律与审美、歌剧人才培养等。对于上述基本问题尚未形成符合歌剧艺术规律和特征的学术性、学理性的解释与答案,对于歌剧艺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本次研讨会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直面制约歌剧艺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人民立场,树立艺术精神,尊重艺术规律,以歌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构为牵引,以歌剧学新文科实验室平台建设为载体,汇聚融合国内外艺术与人才资源,推动歌剧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促进歌剧创作、歌剧表导演、歌剧理论研究、歌剧构作以及歌剧人才培养等歌剧艺术与学术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中国歌剧艺术发展、歌剧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专家们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我们聆听他们的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近10年来,中国歌剧创作、演出活动都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但理论体系还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术体系构建及创作表导演等理论研究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强。在主旨发言中,她从六对关系的角度总结了新时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特点,并表示通过持续举办研讨会,定能够有效促进歌剧学的学科意识和共识的形成,从而推动歌剧艺术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进步。
近10年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而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中国歌剧如何走向世界,依旧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境下,中国的民族歌剧发展应当鼓励百花齐放,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进一步回归艺术创作本身;也要加强剧作家、导演与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对歌剧的艺术语言和表达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从而创作出与国际接轨、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
歌剧学文科实验室成立,是一项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标志着中国的歌剧理论研究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为了能够在传承经典歌剧的基础上,制作出在新时代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歌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歌剧表演者是集唱功、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对于承担培养任务的音乐专业院校来说,要注重歌剧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青年演员舞台经验的积累,在舞台上对歌剧演员进行系统化训练。
目前我国歌剧新创作品的数量较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新创作品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深受观众喜爱、长演不衰的精品佳作仍显不足。对创作者来说,要寻找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题材,避免被短暂、应时、流行的内容所裹挟,沉心创作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现实,而是要站在更高视野、深刻思考如何让歌剧与当下产生共鸣,才能创作出留得下、传得久的精品力作。
与会专家们走进歌剧课堂、观摩聆听了一系列课程展示、主题讲座;10余位歌剧学博士生进行专题汇报发言,充分展现了歌剧学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现状。大家连续两日观摩了浙音全新制作的歌剧《图兰朵》和歌剧片段展演,对浙音的歌剧教学实践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来源|科研处、声乐歌剧系
文字|孟欣
编辑|缪杰妤
责编|汤亚琪
审核|周佳丽
RECOMMEND
· 推 荐 阅 读 ·
第二届“良渚论坛” |
中外音乐家对话,共奏文明互鉴的交响
未来已来 创新不息丨
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启幕
赞!祝福每一个名字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