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浦锦
版权归原微信号所有
编辑=浦锦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强势语言下上海闲话的今生来世》(上)。
上海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立县后,一直只是个小渔村,小集镇。就是城墙建造后也仍一直处在农村包围之中,以至当年还有“上海城里人不出城门,照样可以到郊外踏青”的记载。
1922年修筑康平路时,该地属上海县法华乡,还有两个自然村矗立在那边。又因1927年前的六百多年中,上海一直隶属于江苏松江府,城区也处处依赖于农村,方方面面受农村的影响极大,上海闲话就是在这个农耕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大量的词语都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风俗有关。行用的语言,更是同吴淞江以南旧属松江府辖区的华亭、上海县一带的古代方言关系比较密切,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
正如最新出版的《上海通志·方言》中所总结的:“现代上海话的直接源头是元明时代通行于松江府上海县一带的方言,与毗连的松江、嘉兴等地方言有特别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一
时至今日,方言赖以生存的背景、条件完全变了。就上海闲话变化来说,有的还是颠覆性的,有的到了边缘化的地步,于是有人担心上海闲语会消亡而呼吁立法保护等。上海闲话消亡是不大可能的,但它现在发生的极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还会越来越大,直至影响到以后的上海闲话。应该说,变化在上海闲话的发展史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是于今为烈。
传统词语大量消失
清末民初各种小说、弹词、东乡调等及《上海俗语图说》记录到的上海方言词语,是当年包括上海城区、乡下在内的行用语言,但它们在今天的上海市区消失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理解和在口语中讲“戤碰”“阿流”“潦桥”“杂合(音鸽)乱绊”这些老词语呢?
但当年的这些行用语言,它们大量地还在上海西南地区通行,从实词、虚词到俗语谚语,连詈话、秽语都保留着,《上海俗语图说》中出现的“戤碰”“阿流”“潦桥”“杂合(音鸽)乱绊”这些词语人人都懂,并三不时出现在口语中。
也有的传统词语被普通话词语代替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消失。如“枪篱”不讲了,代之以“篱笆”;“籴米”不讲了,代之以“买米”;“杭尽”不讲了,代之以“很多”;“脉息”不讲了,代之以“脉搏”;“饭瓜”不讲了,代之以“南瓜”;“当五”不讲了,代之以“端午”;“庭心”不讲了,代之以“天井”;“生肖(音少)”不讲了,代之以“生肖(音小)”;“日头”不讲了,代之以“太阳”;“油着桧”不讲了,代之以“油条”;“浇花布”不讲了,代之以“蓝印花布”等等。这其中有些有合理成分,如带有蔑视成分的“告化子”“讨饭坯”,用中性的普通话词语“乞丐”代之,就有较多的人性意义。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信息来源:惬意浦锦、今日闵行
往期回顾
- 惬意浦锦 -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有问题请联系惬意浦锦
微信ID:gh_737add0316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