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它经过了一代代艺术家的改革与创新,多个声腔剧种的不断演变和融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并最终落户于北京。
01
明代中期起,昆曲一直在戏曲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有“雅部”的美称。但由于一系列不足,它逐渐失去了对大众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京腔、秦腔等一批地方戏曲声腔成长起来,赢得了大批观众。尽管当时王公大臣和文人士大夫视之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调俗曲”“乱弹”,将它们统统归为“花杂不纯、非正声”的“花部”,但是依然未能阻挡住这些声腔迅猛发展的势头。
这种现象逐渐从乡村蔓延到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了“花雅之争”的局面。
02
众多戏曲声腔的竞争与博弈,一直延续到1790年。这一年,“徽班进京”打破了这种长期僵持的局面。
为了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朝廷大臣征集三庆班入朝。三庆班为“徽班”之一,入宫祝寿完毕后,在京城各戏馆继续演出,吸引了各阶层的观众,掀起了一股“徽班热”。这吸引了其他徽班陆续来京。不久,“三庆”“四喜”“和春”和“春台”四大徽班成为京城剧坛的盟主。至此,花雅之争以花部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后来,徽班借鉴秦腔和汉调的剧目、唱腔以及表演技巧,吸收昆腔和京腔的艺术营养,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完善原有艺术特色,形成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剧种——京剧。
03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艺术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一大批技艺超群的演员如老生“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当时,京剧戏班经常进宫演出,受到宫廷贵族的偏爱,这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京剧表演艺术日趋规范,剧本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行头装饰更为精致。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所画《同光十三绝》,很好地表现了这一时期京剧名家荟萃、人才辈出的情景。
经过一百多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剧目创作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名伶辈出,流派纷呈,京剧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04
伴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京剧戏班开始向京外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
1867年,一些知名京剧演员陆续南下,将京剧传到上海,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京剧界也就有了“京派”“海派”的区别。到20世纪初,南到福建、广东,东至江苏、浙江,北抵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演出。
1919年,京剧名家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开始向海外传播。随着京剧艺术的广为传播,国际上公认京剧为中国的国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得到长足发展。京剧剧目更为丰富,表演艺术家人才辈出,剧团越来越多,观众群体广泛。京剧影响力高居戏曲艺术前列,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国粹艺术。
(文章参考《学得会的京剧》,余桂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有删改。)
来源:数字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