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梅兰芳与京剧

文摘   2023-12-10 17:55   山西  
梅兰芳在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剧目中扮演的人物形象,自小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去北京留学,来到他所在的地方,他却离开了北京,去了华中等地。我一直期待看他的演出,却始终不能如愿,由此心存遗憾。


《黛玉葬花》梅兰芳饰林黛玉

 不料,就在昭和十二年(1937)的初春时节,他阔别归来,在前门外的开明剧场连续公演。这令我欣喜若狂,几乎成了每天都往那儿跑的忠实观众。在他公演的剧目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他的拿手好戏《西施》和《霸王别姬》两本。夜里演出散场的时间都在12点以后。我顾不得隆冬深夜的寒冷,拖着快被冻僵的身子,坐着洋车从很远的地方赶路回家……那样的情形,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十分亲切。

梅兰芳、杨小楼之《霸王别姬》


 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几乎与世隔绝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看得到他的演出。据说,他还蓄须明志,留起了演员本不该留的胡子。他这种超凡脱俗的做法,完全出于民族立场的义愤。

 梅兰芳祖籍江苏,在北京长大。他是清末著名旦角梅巧玲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梅巧玲的第二个儿子,名字叫二琐,原本也是有望成为旦角演员的,可惜英年早逝。可见,梅兰芳出身于世代相传的演员世家,自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命运就决定了他必须走演戏这条路。


《雁门关》梅巧玲饰萧太后

 他十岁时成了朱霞芬的弟子。正式搭班“喜连成”科班之后,更名梅兰芳。所谓“科班”,就是少年演员的培训所,训练十分严格。一般情况下,上午都在驻地刻苦练习,下午则必须赶往市里的剧场演出。

 对于“喜连成”科班的情况,我并不知晓。富连成科班是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个科班,我前往拜访过,也经常看他们的演出,所以,对他们的练习情况可谓知根知底。


 梅兰芳后来跟着旦角名伶陈德霖学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陈德霖过世已经很多年了,他的儿子陈少霖没有子承父业,而是演的老生,是如今北京京剧界颇负盛名的人物。


 梅兰芳的戏受到人们狂热的追捧,被称为“梅派”京剧。这是因为相比传统的京剧而言,“梅派”独树了自己许多的创意。这与以他为核心的,由诸如齐如山、胡伯平等演员组成的团队孜孜不倦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梅兰芳的戏路宽广,演艺风格独树一帜。他既能扮演自己本行青衣中的贞淑型、节妇型、深闺令媛型的角色,偶尔还能客串花旦里的泼妇型、疯丫头型,以及毒妇型的角色。

梅兰芳、朱桂芳之《金山寺》

 尤其是他在已经衰落了的昆曲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这方面也可以说是领军人物吧。昆曲是流行于长江南北的一个古典剧种,就相当于现在日本的“薗八节”之类的艺术形式。由于昆剧过于古雅,即使在北京,现在也没有机会看到专场的演出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弘扬民族艺术作为一项国策被大力推行,因此,梅兰芳的身边又突然变得热闹了起来。他作为中央戏曲研究院的院长,在致力于中国戏剧戏曲发展的同时,还被选为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享受着良好的待遇。1961年,梅兰芳去世。梅兰芳早早地离世确是令人惋惜的,但联想起后来可能会遭遇的困难,也可以说他是逃过一劫。

京剧886京剧名段
京剧886京剧名段每天为您推送京剧,点击下方关注即可免费收看...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