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中的传统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之满族-----最美朗读季(一百四十六)

文摘   2024-10-11 09:15   辽宁  





五十六个民族

满族







满族简介


大家好,我叫春米多,今年11岁。我活泼开朗,直爽豁达、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开心果。我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军医,庄严的军装外是一件白衣天使般的大褂,我希望也能向白求恩一样,医治病人,用我的专业保卫国家,保卫人民。这就是我,一个有大大梦想的男孩儿。

满族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满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宽城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族习俗


大家好,我叫时晴玥,是郭家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2岁了。平时学习之余,我喜欢画画、读书,另外我还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运动让我保持健康的身体,我喜欢读书和运动。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花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花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装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除“旗装”、“答拉花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人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满族服饰


     大家好。我是郭家街小学六年级的王芊羽。我性格温和,积极乐观。我喜欢读书,读书让我开阔眼界,我喜欢画画,画画让我乐在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满族的服饰文化,共同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清代以来,在民族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满族教育与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代满族爱好歌舞,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入关后,舞蹈必选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称作“喜起舞”,或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喜庆宴会时,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以后,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宫廷乐舞中,备有满、蒙、汉,朝等族的舞蹈。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狩猎相关,有举重、摔跤、跳马、跳骆驼及溜冰等。“跳马”要在马飞跑时,横跃马身;跳骆驼则是从后跃上驼背。跳马与跳骆驼,都是为和敌人短兵相接时,便于飞上敌骑的擒拿技术,并成为经常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跑冰鞋在19世纪中叶以前是八旗士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乾隆时期,每年阴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滑冰,作为训练部队的制度之一。参加这种检阅的人数达1600名(每旗200人)。这样盛大的滑冰大会,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除了表演速度外,还有花样滑冰、冰上足球比赛、冰上杂技、滑冰射箭项目等。旧时旗人所用的木板冰鞋还可在北京民间找到。






满族饮食


大家好,我是赵玉霖,现就读于郭家街小学六年级,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大男孩。我喜欢运动,经常在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挥洒汗水;我喜欢阅读,名著、人物传记、童话等类型我照单全收;但我更爱旅游,我喜欢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山河。

满族传统主食有停悸 、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

萨其马起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它由水和鸡蛋(或鲜奶油)混合白面粉制成,经过油炸后,与糖稀混合,再撒上白芝麻、桂花酱和瓜子,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在清朝时期,萨其马不仅是关内关外三陵祭拜的贡品,也成为了北京的重要小吃,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满汉全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是满、汉族合宴名称 。清朝中叶,由于满、汉官员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席上珍肴有熊掌 、飞龙鸟、猴头、蛤土螺、人参、鹿尾、驼峰等,其中猪肉比重较大。做法多是烧、烤、煮、蒸。火锅类、涮锅类、砂锅类菜肴占突出地位。

以干鲜果品、蜜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必不可少。主食以满族饽饽为主。此席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我们

素材:六年四班

编辑:韩雪

初审:刘亚楠 

终审:马惠文


大连市甘井子区郭家街小学
从生活开始 为生命奠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