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千朵 (公众号 千朵千朵)
谁也没想到,今年夏天,一部泰国电影夺走了中国人的眼泪。
《姥姥的外孙》虽然催泪,但站在女性视角,几乎没有痛快,只有痛苦。
电影用一个华裔家庭的故事,讲出了几千年来捆绑一代代女性的事实。
剧情很简单,外孙惦记上患癌外婆的遗产,于是开始扮演全职乖孙。
日复一日的相处却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最后放弃遗产,选择亲情。
可是,在这段祖孙关系中,有一个人被忽略了——女儿、妈妈。
姥姥有两儿一女,大儿子赚了很多钱,可是仍不满足,惦记着老母亲的财产;
小儿子不务正业,赌博成瘾,也总是想尽办法从老母亲手里拿钱;
女儿,在超市打工,虽然日子并不算富裕,却对妈妈体贴照顾,不求一丝回报。
看着如此典型的儿女配置,你肯定连猜都能知道三个孩子对老母亲的态度:
姥姥生病之初在医院检查,两个儿子拍拍屁股就走人,只有女儿忙前忙后。
明知道母亲患上癌症,小儿子还去偷母亲的钱,大儿子甚至在妈妈还没闭眼就满屋子找房产证。
相比儿子的冷血,女儿只是默默地付出。
小时候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辍学赚钱;
中年时为了能陪母亲做化疗,主动上晚班。
可不论女儿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还是外孙一年来的贴心陪伴,最后似乎全都打了水漂。
因为姥姥仍然决定,把自己唯一的房产留给那个最让自己操心的小儿子。
讽刺的是,年轻时的姥姥也如女儿一样,全力照顾父母,可家里所有的财产都被留给了什么都没做的哥哥。
哪怕曾经痛恨,姥姥仍然重复了这个循环。
在姥姥看来,自己这样做,是因为“小儿子自己一个人无法生活下去 ”。
很多人也觉得,姥姥只是想尽自己能力扶持弱小的儿子,让孩子们过得差不多。
但恰恰是这种想法,才让小儿子有恃无恐,染上赌博,一缺钱就找母亲要,反正总有人给自己兜底。
谁又能保证,这最后一次兜底,不会让他迈入更黑的深渊呢。
外孙气愤,觉得姥姥爱错了人。
可他刚刚离开,小儿子就立刻变卖房产还赌债,转手将病重的老母亲送进了几人挤一间房的养老院。
最后,还是外孙和女儿不忍,将她接回了家,让她在女儿和外孙的陪伴下,安心地合上了眼睛。
外孙妥协了,他宁可不要财产,也希望姥姥能幸福地离开。
或许是“好人有好报”,姥姥去世后,外孙才知道,姥姥从自己小时候起就每个月给自己存一笔钱,直到去世,从未停歇。
儿子得到了房产,外孙得到了存款,那女儿呢?
似乎只有所谓的“心安”。
姥姥去世前对女儿说,“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一句话好像就能填补女儿几十年来心里的不平。
面对两个兄弟对房产的争夺,她说自己只求心安,不图回报,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
有人说,如果把爱明码标价,那从一定程度上就是把自己当成了物品。
但是,照顾母亲的女儿,最想要的不是遗产,而是母亲心中最大份的爱。
恰巧,财产是一切语境下,爱意的最好证明。
人们总爱用金钱来衡量亲密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亲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情感与物质紧密相连,物质总会随着爱到来。
姥姥对女儿或许不是不爱,只是这份爱在她心里,不够多。
不过,这部电影唯一让人长舒一口气的,就是外孙的表妹阿梅得到了爷爷的遗产。
她在爷爷最后的时光里,为爷爷擦身端尿,尽最大的努力让爷爷舒心地走了最后一程。
她的动机也并不纯粹,从一开始,她就打定了爷爷遗产的主意。
可这又如何?
爷爷和阿梅都得到了实惠啊。
你发现了吗?
阿梅不再像老一辈女性,将自己困在“利他”的怪圈中,而是勇于“利己”。
从姥姥为家庭付出一切,重复循环,到妈妈“付出比得到更令人心安”的自我安慰,再到阿梅活成了为自己考虑的清醒大女主。
三代人的转变,能清晰地看到女性的进步。
更让人感受到,所谓的“自私”,似乎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给女性的枷锁,只用一个词语就想逼迫女性放弃一切。
但现在的女性,不会再被这个词语绑架了。
有人说,日子总得过下去,所以不能太计较。
但为什么,不计较的总是女人呢?
因为女儿即使什么都得不到,也无法像“儿子”一样,狠心地撒手不管。
情感的束缚,似乎让女性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继承遗产的人。
于是在社会、职场、婚姻、教育的重重压力下,患上癌症的概率愈发升高,直到最后,继承癌症,一语成谶。
不过,在女性觉醒的现在,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母亲,终止那个令子女痛苦的循环,
主动留给女儿一份最灿烂的遗产——爱。
点个“赞”+“在看”,你说,要是主角是外孙女,姥姥会为她攒钱吗?
点个关注,还有很多观点想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