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清供:中国人的年味

文摘   2025-01-31 22:00   广西  





「赏物阅己,鉴器悦心」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四季中最为重要的时刻。无论是北方的寒风刺骨,还是南方的温润气候,年味都在每个细节里渗透,滋养着人们的心田。
这份年味,不仅仅是围绕着团圆的餐桌和热腾腾的饭菜,它更深藏在岁月的积淀中,流淌在每个平凡的瞬间。
岁朝清供,便是这一传统中的灵魂,它以简朴而深刻的方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愿。
岁朝清供的起源与文化
清供,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供从宗教仪式逐渐转变为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尤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古人喜好在岁末年初,摆上一些寓意吉祥、清雅素朴的物品,以表新年的期许。这些物品,不求名贵,不讲繁华,唯有高洁、雅致之气,恰似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的知己。
“岁朝清供”,这个简单的词语,所蕴含的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清”字,讲究的是一种简素的美,正如宋代文人黄景仁所写:“不令俗物扰清供,只除哦诗一事无。”
在这一静谧的仪式中,岁月得以沉淀,生活的质感愈加深刻。每一枝花、每一片叶、每一颗果,都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带着祝福,送往未来。
岁朝清供:心意与美的交融
清供的核心,不在于物件本身的华丽与贵重,而在于它所表达的那份“心意”。每一件清供物品,都是主人的心境映照,亦是对生活深沉的爱与尊重。无论是梅花、水仙,还是橙子、柿子,它们所承载的,往往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传递。
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清供物品常常象征着好运与安康。梅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水仙代表着清雅与高洁,柿子则寓意着“事事如意”。
这些物品的搭配,或许并不豪华,但它们却带有一种祥和气韵。欲得安闲心,不为名利忙。岁朝清供,是在物质世界的喧嚣之外,为心灵创造一方净土,是对自然之美的静谧礼赞。
岁朝清供:文化的沉淀与延续
清供不仅仅是一个摆放的习惯,它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延续。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便以清供寄托志向,表达对岁月的尊重与自我修养的追求。
从明清以来,江南士大夫家中,常见瓶花、文房四宝、古玩雅物等清供之物,成为书房中的一部分。岁朝清供也从名门大户的雅室,逐渐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它不再是精英的专利,而是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岁朝清供”一词,最初出现在文人的笔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继而深入民间。无论是梅花、松枝,还是小巧的文房器物,都承载着文人的理想与审美。
而今,我们依然能从这些简素的物件中感受到那份文人气质的传承。它们的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对当下生活的呼唤。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岁朝清供更是让我们在纷杂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纯粹。
岁朝清供:从心开始的年味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常常让我们忽略了对“年味”的细腻体验。而岁朝清供,正是让我们回归到生活的本真——它教会我们在物质的纷繁中,找到心灵的归属。每一份清供,都是一份对生活的珍视,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我们在年末整理居室时,捧上一瓶梅花,或养上一盆水仙,便是在对未来的一种希冀,赋予了新年温暖的起点。而这些简单的物品,正是岁月赋予我们的宝贵礼物,它们让我们在清供的安宁中,感受到久违的“年味”。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装点生活的虚荣,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的美。
岁朝清供,凝聚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生活的哲思与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节令的习俗,更是文化的传递与心灵的慰藉。
岁朝清供,承载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也寄托着对未来一年的期望。在物件的布置中,我们找到了宁静的自我,找到了与自然、与岁月、与生活的和谐共鸣。
无论物品如何简素,岁朝清供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它是一份心意,是一份期盼,是中国人心中最纯粹的年味。

编辑整理:聚器
文字/图片:中式居住美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聚器
室留虚白,心有余闲。茶席集美,识雅得趣。润物不饰,鉴器悦己。拙微见喜,自在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