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临城溯源
马玉申
临城古代三邑
轩辕黄帝为人文初族,开启了部落联盟时代。部落在后世被称为“诸侯”历夏商周三代,远古的诸侯在相互征伐中不断因灭亡而减少,又随王朝的的兴起并通过封建的方式不断补充而增加,但在总体数量上则呈减少趋势。《东周列国志·封建地图考》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之时,有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见于春秋经传者惟百有余国,而会盟征伐,章章可记者约十四君。”如上文所说古代临城境域广大,隋代以前大体包含今高邑、赞皇、临城全境及内丘、隆尧一部。那么,古代临城最著名的三邑就是砥石邑、房子邑和临邑,因为他们都是都邑,邑中均有“先王”宗庙。
砥石邑(遗址在今临城镇补要村)
《世本·居篇》:“契居番,昭明居砥石”。“砥石”的地望到底在哪里,历史上众说纷纭。经专家考证,“砥石”在今泜水流域(今元氏县南、内丘县北一带),为先商初期商族活动的中心区,即商族的发祥地。2007-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掘的补要村遗址,将砥石邑指向了此处。
专家们的不同观点在此不再赘述。单从三个面加以论证。
一是了解先商时代的迁移起点。在那个游牧与农耕并重的时代,随气候、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逐水草而居”是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但总体而言,具有从北向南迁移的总体趋势,虽然个别时期也有从南向北迁移的个例,或在某一区域反复迁移的迹象,而这更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先商迁移的起点的“亳”在河北还是河南?我认为应在河北。帝喾高辛氏的亳都在今保定市唐县高昌镇,他的次妃是有娀氏茧翟(简狄)。他们的儿子契也就是商的始祖初封在他的母族有娀氏的故地,即今保定市东北部的安新、容城易水下游一带,称阏伯。再封于“蕃”,在今保定市唐县、望都、清苑、博望一带,即《水经注》之博水(亳水)。先商第一迁由“亳”南迁至“蕃”(番),这个“蕃”保留了契封地的名称,而地点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留下了蕃吾的地名。在战国时属中山国,赵国时称蕃吾邑,后又曾为蒲吾郡、蒲吾县,现平山城边仍有蒲吾村。
二是先商第二迁由“番”至“砥石”。砥石是古代两条河流的名称,砥石邑形象地表明了其处于两水之间的情形。砥与泜通假,指的是泜水,石为石济水。泜水在河北省有南北之分,北泜在元氏县,南泜在临城县。《汉书·地理志》记载,赞皇山济水所出,后入高邑县境。石济水在古代地位非常煊赫,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古代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砥石”或在元氏、高邑之间,或在高邑、临城之间。
三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迅教授等撰写的《河北临城县补要村遗址北区发掘报告》《河北临城县补要村遗址南区发掘报告》。其要点有:补要村遗址为“仰韶文化补要类型”,分布区域大致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和沙河之间;先商时期遗存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分布区域大体在泜河与滹沱河之问,可以作为冀中南部先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代表;补要村先商文化遗存延续的时问相对较长,反映了商人族群虽逐步南下,但对于北部的根据地并未完全放弃,扩展和移动中的先商文化,可能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地区性据点和中心,补要村遗址在先商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地区性中心;补要村遗址中、晚商期遗存的发现说明,此时不只是一般的村落,当有高等级人群居住,并且有宗教活动和冶铸工业作坊。
2013年,补要村遗址成为临城县第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时任临城镇副镇长的于占新根据专家意见提议在此立“砥石邑”石刻。
临邑(遗址在今临城镇岗西南台村)
“临”,最早出现在文献上是《左传》“(鲁哀公)四年”。《春秋左传正义》(周左丘明撰,晋社预注(疏),唐孔颖达等正义)在“赵稷奔临”后注“临,晋临邑”。那么“临”在春秋时已经存在,当属无疑。“临,晋邑”为注,注者杜预东晋人,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临”称为“邑”最早的记载,也是以后“临邑”的由来。潘英在《中国上古史新探》中指出春秋时品地177处,其中处于现在河北境内有19处(五鹿、五氏、木门、平中、任、沙鹿、邯郸、柏人、逆时、乾侯、商丘、棘蒲、部、适历、临、鸡泽、鼓)“都邑”,“临”在其中。
临邑的来源有二:一是源自颛顼高阳氏八个著名儿子中的大临,有约献称为高阳氏的才子八人“八恺”之一。颛顼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竞儿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是“五考之一,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国语·楚语》里说颛顼继少吴之后主政。《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大临的后代将大临的封地以“临”为“邑”名,是可信的。同样,这也是临性的来源之一。
临邑的来源之二,源自周建国后推行的封建制度。大率是由若干姬姜集团率领一些降服的殷商遗民到某些指定的地方实行其武装殖民事业。他们找到了立足点后,创建“筑有城堡的都邑”,建“国”殖民,这种城堡是为“都邑”,亦即“公邑”。由此可见,“临”,最早应该是周代封建,姬姜集团武装殖民时建筑的城堡(“公邑”),同时也是诸侯国。这也同时说明了“临”姓的另一个来源:“以邑为氏”。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词典》关于“临”姓历史来源这样讲到:“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晋国有临邑,居者遂为临氏。
房子邑(遗址在今高邑县西南古城村,有的说在仓房村)
《大戴礼记·帝系》记载:“青阳降居泜水。”可见,泜水流域是黄帝的长子青阳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也可以说是青阳的封地。青阳的后代尧曾有天下。尧的儿子丹朱在政治斗争中败于舜,舜将青阳的后代(包含并不一定仅为丹朱)封在房邑,就是后来的房国。因为要与西周时期的房子国区别,所以丹朱的房国被称为房国。房邑侯丹朱的后代,在文献记载中有河北房国、河南房国和湖北房国之分,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三房”。而在泜水流域建国的称为河北房,都城在房邑。
到了西周中期,周昭王娶房氏女为后,即房后或房王后。《太平御览·卷第八十五·皇王部十·昭王》记载:“王娶于房,曰房后,生太子满。代立,是为穆王。”可见,房子国为穆王母国。周王朝以子爵封房氏后人,此后,房国被称为房子国,房邑被称为房子邑。后犬戎攻打房子国,周穆王不顾祭公劝阻率军于癸巳日打败了犬戎。于是在檀山(今河北省赞皇县坛山一带)山崖上挥剑写下“吉日癸巳”四个大字,史传名为“周穆王檀山刻石”。这次战斗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为“乙西,天子北升于口,天子北征于犬戎。”《集古录·卷一·周穆王刻石》记载:“右周穆王刻石曰吉日癸巳”。由于是穆王母国的缘故,房子国成为周穆王往来之地。在《穆天子传》中记载:“丁丑,天子里圃田之路(尽规度以为苑圃地而虞守之也),东至于房(房,房子,属赵国,地有岭山),西至于口丘,南至于桑野,北尽经林。”《太平御览·卷六十·穆天子传》记载:“至房子,登赞皇山。”《玉海·卷三十一》记载:“登赞皇山,以望临城。”
房子国除国时间不详,但房子邑留存下来。其后或为邑、或为县治、或为刺史理所、或为诸侯国都。等不再是房子县治以后,渐渐没落,成为房子邑遗址。
临城三邑,砥石邑长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临邑在鲁哀公四年被弦施破坏后一蹶不振,后世虽有曾为临城县治的记载,可惜是错误的;房子邑坚持到唐代,其后也逐渐衰落。
这不免让人兴起兴亡之叹。现录旧作《房子城》以咏之。访寻故郡到仓房,父老遥指田间梁。逶迤新麦苗转青,旧垒登临土已黄。城枕古水水犹在,墙连新棘棘深藏。魏阙轩昂成狐穴,青阳遗脉知何方。邵明南下逐水草,王亥北上历风霜。西山女娲补天处,东陆穆王畋猎场。塞上秋来胡马肥,城外月下弓刀亮。捍拱中原百战地,勇毅铁血汉家郎。年年烽烟入画图,岁岁忠骨伴花香。慷慨重义轻生死,悲歌击节还举觞。最是抗倭艰难日,遍地英雄下太行。故园悠悠五千载,付与诗家话短长。诗前小序:辛丑二月,与邢君访房子城遗址,依书籍所记误入仓房。幸得父老指点,遂登古城西北旧垒。惟夯筑遗痕与悠悠古水存焉,不复当年繁华,叹而咏之。
扫码识别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临城文联
投稿邮箱 | lcxwl20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