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长春人》今晚播出:用科研助力家乡发展——孙俊奇

文摘   2024-09-08 09:14   吉林  



今晚,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俊奇教授做客《我是长春人》,分享一位化学领域科研人的坚守与探索。作为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孙教授带领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我国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的发展与进步。通过本期节目,孙俊奇将为观众朋友们讲述他与团队的科研故事。



孙俊奇于2001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师从沈家骢院士和张希院士。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同年9月受聘吉林大学教授。2006年荣获长春市优秀人才,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曾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7年)、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9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21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2023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第一完成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第四完成人)。通过访谈,孙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和同事们共同攻坚克难、取得喜人成果的难忘经历。

孙俊奇教授主要面向“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并建立了“可逆交联聚合物”这一新概念,为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基于聚合物复合制备高强度修复与循环利用可逆交联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原料来源丰富、材料的组成与性能高度可控,有利于具有修复与循环利用性能的聚合物材料的规模制备。发展了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和动态微结构协同制备高性能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的方法,实现了可逆交联聚合物的修复、回收与循环利用、降解等性能,突破了可逆交联聚合物力学强度低和稳定性差的限制,创造了可逆交联聚合物的强度、韧性、抗撕裂性能等多项纪录。



其中,基于聚合物复合制备的超分子塑料是目前强度最高的具有反复加工性能的可逆交联超分子塑料。所制备的可回收利用的弹性体材料的强度可与高强度的工程塑料相媲美,具有修复和循环利用性能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同时具备优异的抗损伤和耐损伤性能。基于选择性溶液沉淀,发展了可逆交联聚合物的高效、节能的闭环回收方法。基于可逆交联策略制备的新型降解塑料,具有强度高和可在土壤和海水中的自发降解的性能,目前已经完成了中试。相关成果已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CS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获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6项。

通过本期节目的外拍环节,我们将共同走进孙教授的工作环境,记录科研成果背后科研人员的付出与专注。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系统开展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群体,是目前唯一从事超分子科学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一岗位上,孙俊奇教授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对青年人才实施政策倾斜,鼓励青年学术骨干开展前瞻性,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及探索研究。“十四五”期间,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四青”人才11人,其中包括从东部地区向东北地区流动的高层次人才5位,实现了人才向实验室的正向流动。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为成享誉国际的超分子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节目中,孙教授的同事——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文科教授和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原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政副主任马本华博士也作为特邀嘉宾,登台分享了与团队成员共同研发创新、圆满完成实验室科研项目的职业故事。多年来,团队不断吸纳人才、锐意开拓,与孙教授刚刚回到母校任职的时期相比,如今的吉林大学化学院及实验室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在未来的创新之路上,孙教授与同事们又有哪些全新的规划?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晚21:27,综合频道《我是长春人》。



- END -

周日晚21:27

锁定长春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我是长春人》

用科研助力家乡发展——孙俊奇













感谢以下单位、企业的友情赞助和大力支持

首播时间:每周日21:27

重播时间:次周四10:18

播出频道:综合频道




往 期 回 顾






编辑:张纯  杨舒涵

责编:曹亮亮

制片人:于远洋

CRT 我是长春人
公布长春广播电视台《我是长春人》栏目播出情况,及时讯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