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统筹城市更新图数管理
济南市城市更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一
基本情况
济南市通过数据矢量化、坐标转换、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将城市更新涉及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叠加分类设计的数据库表、GIS、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搭建了城市更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城市更新项目、资源、单元分布及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展现、统计分析与动态跟进,提升了城市更新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济南市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撑。目前,该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济南市及各区县(功能区),取得了良好成效。
济南市城市更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二
经验做法
1.搭建统一的时空框架。针对城市更新工作管理数字化方式应用不足的问题,围绕旧厂区、旧住区、旧市场、旧村庄、历史文化街区等济南市城市更新实际需求,基于住建一张图,搭建起以“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为主的统一时空框架,为城市更新工作数字化转型打造“共性支撑平台”。
2.构建一体化联动机制。针对数据复杂多样、精度不统一的问题,围绕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需要,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业务协同体系,并实现基础数据库与济南市其它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为数字化赋能济南城市更新打造“数据要素底座”。
3.支撑精准化城市更新。针对数据可视化展现应用不足的问题,采用GIS、大数据分析、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将项目现状数据融入到平台中,实现济南市城市更新“一图纵览”的可视化智能展示。通过信息资源一体集成,为确定城市更新重点方向、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重点任务打造“智能支撑平台”。
三
专家评议
基于城市更新项目量大面广、进度跟踪耗时耗力、过程数据复杂多样等现实问题,济南市通过技术创新,打通并融入多源数据,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可视化展示、全过程跟踪。在城市更新数据采集和整合过程中,需考虑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安全性,平台建设要突出统筹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动态管理,提高平台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城市更新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打造数字应用智脑 提升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质效
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
基本情况
青岛市通过数据治理、地理测绘、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物联网、BIM建模、CIM平台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数字化管理平台。完成12平方公里地理场景实景三维建模,获取了100处关键位置的全景影像,对29处重要历史建筑进行了精细化BIM逆向建模,建立了304处历史建筑和近1400处传统风貌建筑的数字档案,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历史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等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历史城区数字孪生,为文化旅游、科普教育、档案编研、应急安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数字平台支撑。
二
经验做法
1.制定数字化技术标准。针对历史城区档案资料不全、标准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包括技术准备、基础信息采集与处理、测绘信息采集与处理、测绘图编绘与报告编写、历史建筑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与更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成果整理与提交等内容,涵盖了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的全部技术流程,为历史城区数字化提供了“标准支撑”。
2. 构建数字化空间底板。针对历史城区数字化水平较低、保护利用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在全面搜集整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各项数字化技术,结合动态同步更新机制,建立起能够完整、精细、准确、真实反映历史城区的数字空间底板,包括二维矢量、影像、全景、三维BIM、倾斜实景、点云等不同维度形式,为实现历史建筑、历史城区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精准映射提供了“数据支撑”。
3. 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针对历史城区数字化支撑手段缺乏、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了信息入库、存储管理、维护更新、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功能,贯通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修缮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通了日常管理、业务办理、终端应用、社会参与、对外宣传等全链条环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保护新理念,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应用支撑”。
三
专家评议
历史城区作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民的文化乡愁和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青岛历史城区更新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指引历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为导向,提供政策标准、修缮保护、项目管理、日常运维等全链条的数字化智库支撑。平台在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基础上,应着重实现历史城区的精细化管理和活化利用,以数字赋能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
地下人防“旧”设施变身城市停车“新”空间
青岛市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禹城路连接通道停车场项目
一
基本情况
青岛市中山商城区域地处老建筑众多的中心城区,穿越多条市中心干道,人流、车流密集,停车难问题极为突出。中山商城始建于1993年,由早期人防工程改建而成,曾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地下商业街区之一。项目实施前,商城处于停业状态,部分人防干道处于闲置状态。该项目立足优化交通组织,破解停车难等问题,对商城商铺进行拆除,利用内部主通道设置人防停车场,打通中山商城和禹城路人防停车场连接通道,并增设保定路、安徽路车辆出入口。项目新增341个停车位,向市民游客开放使用,缓解了西部老城区停车及交通压力。
二
经验做法
1.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按照打造“百年工程”的规划设计思路,系统研究谋划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交通和地下停车场建设。市自规、住建、人防部门联手深化中山路及周边区域地下停车场建设工作方案。多次优化设计,克服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土地紧张条件限制,向下向深发展,逐步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同时,改建的停车场依然满足战时作为人防疏散通道、主体结构为人防甲类6级的设防要求。
2. 坚持设计创新,指导人防工程高效利用。项目从消防设计新理念、施工新工艺、地表既有建筑保护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将人防口部与周边改造项目结合,优化防火分区设计,提升整体消防安全水平。通过在防火隔间内附加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使其具备更好的安全通行保障条件,作为坑(地)道式人防工程直通室外安全处出口使用。
改造后
3.优化施工模式,实现管线迁改精准实现。洞内施工前,运用空间三维数据扫描与BIM设计技术,优化管线布置方案,对各专业构件及其管线进行空间上的碰撞检查,制定相关管线详细保护方案。洞外坡道明挖施工,借助BIM空间模型,严格按照既定管位,精准放线,施工精度控制与图纸完全吻合,实现7种管线的顺利迁改。通过反复验证,减少地面口部施工及管线迁改工程量,节省投资约3000万元。
三
专家评议
统筹利用闲置的早期人防工程资源建设公共停车场,有助于解决老城区周边区域停车难问题,可以有效缓解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我省各地都存在较多人防工程,应在详细了解工程使用情况基础上,扬长避短、更新利用,服务城市停车、纳凉、休闲、避险等各类需求。地下空间资源的更新利用存在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安全影响问题,通过工程技术创新设计,可大幅度降低施工和运维风险,解除对老旧建筑的施工扰动和损伤风险,满足消防要求,以技术创新带动空间更新。
空间共享 城校联通 建造“立体”市政设施
青岛市珠江路、奋进路(穿越校区)连通工程
一
基本情况
珠江路、奋进路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中心片区内,是西海岸新区“串联两区、辐射两城”的重要交通纽带。未改造前,两条道路被高校校园阻断,严重制约了城市骨干交通系统的协同高效运行。项目按照“向地下要空间,向地上要效益”理念,创新提出“校城空间共享”思路,解决了骨干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贯通优化问题,设计建造了“立体式复合用地”市政设施模式,节约土地280亩,在工程建设中实现土地空间的挖潜增效。
珠江路、奋进路(穿越校区)连通工程
二
经验做法
1.创新“地下+地面”用地模式。珠江路主线段采用隧道穿越石油大学校区,奋进路采用半敞开式隧道穿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避免道路穿越割裂校区。同时,合理处理隧道与周边路网的衔接,实现过境与到发、转向与直行交通的分离,避免不同交通流间的干扰和交织,充分发挥了地面主干道系统的整体功能。
2.创新校城融合发展方式。利用珠江路地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挖潜,在石油大学配建2.2万平方米的车库(共542个停车位);利用奋进路半敞开式隧道工程,地上空间增效,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配建6500平方米的“空中”运动场。同时,建设人行天桥、电梯、无障碍设施等接驳车库及运动场,方便了学校及城区居民使用校内公共设施,保障校城互联互通,推动校城融合发展。
三
专家评议
项目践行“向地下要空间,向地上要效益”理念,创新“地下+地面+地上”集约用地模式。通过合理规划、技术创新,在打通断头路,保证立体交通建设的同时,兼顾学校功能提质升级,促进校城融合。市政更新建设应合理组织交通,走内涵式、集约化的技术路线,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周边单位、空间等共建共享,提高通达性,让群众享受到便捷、安全的交通服务、生活服务。
新老牵手 沂河桥保留顶升再利用
临沂市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工程
一
基本情况
临沂市北京路沂河桥是连接北城新区与河东区的主要跨河通道,原桥建成于1994年,双向四车道,长度1210米,桥宽23米,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结构。随着城区交通流量快速增长,通行能力严重不足。经反复研究论证,采取原桥顶升,并与两侧新建桥无缝拼宽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项目顶升现有桥梁结构长度达960米,创吉尼斯世界纪录“顶升长度最长的桥梁”,获得2023年IABSE“杰出修复工程”提名奖。
北京路沂河桥改造后鸟瞰图
二
经验做法
1.技术创新,节约建设成本。项目采取保留利用老桥、两侧拼宽新桥的方案,采用专用大行程千斤顶及四点变频交替PLC液压站,实现对老桥的分幅交替同步顶升;采用装配式桥梁建造工艺及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无缝刚性拼接等技术实现快速高效施工。不但响应了国家低碳环保的政策要求,而且比拆除新建节约投资约1.1亿元。
通过技术创新,对老桥进行顶升,顶升长度达960米
2.新老更替,注入文化传承。项目注重城市文化的植入,采用“中华情”设计概念,精心设计桥头、桥墩及护栏。注重绿化景观与周边环境的深度融合,打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形成“山水沂州,大美沂河”的壮丽景观。灯光设计结合城市人文故事和不断发展的城市历程,搭起连接城市繁华与锦绣自然的光影长廊,展现沂河夜间和谐的滨河自然景观。
改造后桥头堡侧面实景
3. 交通不中断,降低施工影响。项目交替改造老桥和新建新桥,确保施工期间交通不中断。同时,优化桥梁施工方案、施工交通组织,累计缩短工期约3个月,最大限度降低施工过程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改造前桥面实景
改造后东立交桥面实景
三
专家评议
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较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老化、承载能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该项目立足老桥整体利用,采用两侧拼宽桥和老桥顶升工艺,既节能环保、节约投资,又不中断交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对既有市政、交通设施的改造,多由财政资金承担,更要精打细算每一分钱,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更新方案,利用先进工程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施“余热”,避免过度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更多成本低、效果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更新案例项目。
“一园一更一主题” 让本土文化走上街头
德州市德城区口袋公园建设项目
一
基本情况
德州市德城区口袋公园项目于2021年9月启动建设,目前已新建口袋公园30处,新增公园绿地21.4万平方米。项目前期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梳理边角地利用情况,摸清居民的实际需求,采用“一园一更一主题”的设计理念,充分结合立地条件,深入挖掘德州本土文化资源,提炼独特文化元素,加强历史传承保护利用,让文化在公园中延续、让记忆在公园中传承。
口袋公园鸟瞰图
二
经验做法
1.规划引领,统筹设计,优化城区公园绿地格局。项目聚焦当前城区公园数量不足、功能单一、缺少文化元素的问题,高标准编制《“口袋公园”建设布局规划》,确定49处公园选址和建设计划,串珠成链、连片造景,构建起“城在园中、处处皆景”的公园城市规划格局。公园设计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脉络,采用“一园一主题”的设计理念,如大禹治水主题的安澜园、依托明代程氏北园的濯锦园等,赋予公园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
实景图
2.有机更新,小微改造,量身定制设计方案。项目着眼微更新、微改造,立足“小而美”“小而精”,盘活整合27块边角地块、零星空间,在11个重要节点“增花添彩”,打造“点睛之笔”。设计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和周边居民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尺度宜人的休闲空间,全面落实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要求,集成健身、阅读、休闲、娱乐等功能,配备健身器材200余套、游乐设施25套,打造全龄友好型绿地空间,让市民“转角遇见美好生活”。
实景图
3.多元投入,多重保障,创新运营管理新模式。区级政府将财政资金优先向项目倾斜,并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项目周边规划绿地建设“口袋公园”。结合拆违拆临、棚户区改造,对疏解腾退的建设用地进行梳理整合,征收土地129亩,完成供地334亩,有效破解了公园绿化用地瓶颈。建成后的“口袋公园”纳入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范畴,每处公园均明确一名“园长”,确保持续发挥绿化、休闲的服务功能。
三
专家评议
小“口袋”里有大幸福,随着“推窗见绿”“转角遇绿”成为新日常,人们对于口袋公园的期待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德城区科学规划布局,发挥社会主体参与共建力量,盘活边角地块、零星空间,通过微更新、微改造,量身定制主题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闲空间。口袋公园建设应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用地空间,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精心营建“小而美”的新空间,植入健身、休憩、文化、海绵等多种功能,建立完善养护管理机制,真正让口袋公园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课堂”。
来源: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住房大小事
我们帮您办
欢迎扫码加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购房俱乐部
足不出户
实现一站式
找房、看房、选房、买房
全流程体验
扫码进入“房e点”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