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更新创新案例(第一批)Ⅰ--设计引领,老城旧貌换新颜

楼市   2024-06-28 10:36   山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深入总结评析,遴选了25个城市更新创新案例,现逐类推荐。本期推送第一类:设计引领类案例。


案例1

构建三级规划体系 引领古城更新建设

济南市古城(明府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基本情况


济南市古城(明府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位于泉城特色风貌带的核心区域和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遗产核心区,包含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85.5公顷。项目区域存在泉水泉渠保护展示不足,街巷及公共空间品质不高,文化特色资源活化不充分、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规划通过以更新单元规划为核心的“1+1+1”的三级更新规划编制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引领项目规划建设,构建与现行城市规划相衔接的更新体系。


古城、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重点区域、实施片区三层次范围


经验做法


1.宏观层面编制更新总体方案,加强总体统筹。与济南市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有机衔接,根据明府城“济南古城、天下泉城”的总体定位,提出4.3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总体方案,以泉水、街巷、院落、文化、产业为核心,分解落实规划管控“一张图”,重塑老城风貌“一城、一湖、一环”历史空间格局,形成“三横,四纵,五片,多点”的老城互联网络。


“一城、一湖、一环”历史空间格局

“三横,四纵,五片,多点”老城互联网络


2. 中观层次编制更新单元规划,加强控制引导。与街区控规相衔接,形成古城周边及重要节点“1+5+N”的控制性导则。“1”为总则,总体管控片区核心价值、空间结构、用地功能及总体设计;“5”为五个主线的专项分则,对泉水泉渠、建筑院落、街巷与公共空间进行空间管控,对文化故事及产业业态进行内容管控;“N”为交通、市政等支撑体系,对交通条件、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智慧平台等支撑体系进行引导。

古城周边及重要节点“1+5+N”的控制性导则


3. 微观层次编制更新项目实施方案,保障实施。与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在实施策略工具箱指导下深化研究和政策配套,完成具体方案设计,包括片区内重点建筑院落设计、街区内重要的街巷、公共空间设计等,同步启动建筑、景观、交通等专业板块的专项设计工作,确保三个层次规划能够有序推进和衔接,形成项目库,保障更新工作传导至实施层面,引领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专家评议


项目通过构建三级更新规划编制体系,引领项目规划建设,为探索适应城市更新行动的规划设计模式提供“济南经验”。城市更新行动应坚持规划引领,探索建立贯穿“总体、单元、项目”的更新规划体系。在总体层面需要明确各类型城市更新目标策略;在单元层面需要明确公共要素底线及发展要求;在项目层面需要完成具体实施方案,保障更新工作传导至实施层面。



案例2

走进里院坐地铁 感受岛城“老”风貌

青岛市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结合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更新项目



基本情况


青岛市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项目,位于大鲍岛文化街区,含7个典型青岛里院建筑院落,总建筑面积约6800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项目秉持“能保尽保”的原则,利用原有破损严重、历史风貌受损的建筑,创新性地将地铁站融入历史建筑,既保护了街区传统格局,又满足了现代交通需求,让群众、游客乘着地铁领略青岛历史文化魅力。该项目获选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方案十大经典案例。

项目俯瞰图

经验做法


1.对历史建筑进行体检和评级。编制“价值要素评估登记表”以及“价值要素修缮指导手册”。分门别类地对要素构件进行详细梳理标记,考证历史建筑保留或复原的价值,明确敲定历史要素的形制和尺寸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更新对片区风貌的影响,为设计工作及后续的施工做参考依据。

更新前

更新后

2.注重历史建筑的风貌保护。通过深入开展现场调查、损伤检测和工艺分析,并结合房屋历史资料等内容研究修缮方案,采用“一栋一策”的保护性修缮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里院内原有文化元素和环境特色。将地铁出入口巧妙隐藏到风貌建筑里,延续了里院的建筑氛围,使里院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青岛市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点

3. 实现TOD模式赋能的更新价值。中山路地铁站选址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四方路(大鲍岛)文化街区,商业化利用东西两个街块的多处里院,打造出具有商业活力的民宿和文化场所,提升了传统里院的商业价值。更新改造后的老街区承载商业功能之外,也匹配了部分住宅和人才公寓,吸引了市民回归老城区。

更新后的文化街区

专家评议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延续城市文脉,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历史性工程,承载着市民的历史记忆和感情寄托。在老城区更新中设置地铁站,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带来新鲜的发展活力,但同时要充分考虑风貌、环境协调问题。地铁站出入口、停车楼、公交站等现代交通设施设计应着眼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功能融合,在提供便捷交通服务的同时,充分运用本土传统建筑表现形式,让交通设施本身也成为展示城市文脉的精彩符号。



案例3

老旧工业厂房蝶变红色校园

烟台城市党建学院城市更新项目


基本情况


烟台城市党建学院城市更新项目位于烟台黄渤海新区,占地32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该项目由两处闲置20多年的老旧厂房改建而成,改建前,厂区内有10多家小作坊,安全隐患大,环境风貌差。通过对老旧厂房实施有机更新,将其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政企交流平台、对外开放窗口、发展研究智库、文化建设阵地“五位一体”的特色校园,有效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烟台城市党建学院项目鸟瞰图


经验做法


1.设计新旧结合。对闲置建筑进行了评估,将原有厂房中的四栋主要建筑保留改造,用连廊将保留建筑串起来,自然形成五个廊院,将两个分割的厂区连接整合,以此重新塑造场地空间序列,实现设计的新旧结合。把长达80多米的校园南立面划分成四个界面:通透的街角连廊、水平向层层展开的主入口、底层架空的副楼入口、室内外视线互通的书店幕墙,将具有封闭特征的工业建筑界面转化为开放特征的文化建筑界面。

烟台城市党建学院全景-更新前

烟台城市党建学院全景-更新后


2. 设施开放共享。打造“没有围墙”的现代化培训基地,累计承接各类培训、会议、观摩等活动620场,近13万人次走进党校,成为各地考察、学习烟台经验的重要窗口。项目不设围挡、没有围墙,强调共享和开放,将近7000平方米、三分之一建筑面积与市民共享,特别是将党建学院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开展各类阅读、讲堂活动,打造党群服务中心。

教学楼主体-更新前

教学楼主体-更新后

3. 运营机制灵活。探索“以区为主、市区共建,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管理机制,形成了“组织部、党校、经发集团”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构建“党校+运营中心+后勤公司”运营团队,兼顾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市民的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4号小院-更新后

2号小院-更新后

专家评议


项目通过工业建筑服务功能和物理空间的双重更新,为破解存量规划时代公共开放空间不足和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工业遗产更新应通过“在保护中实现盘活利用、以功能转换带动有机更新、以共享开放提升活力”的方式,传承城市文脉和场所记忆,促进闲置土地、房屋等提质增效,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案例4

“改”出文化味 “造”就新生活

泰安市泰山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灵山小区项目


基本情况


泰安市泰山区灵山小区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11栋楼房、612户居民、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环境杂乱、屋面漏水、墙面破裂、景观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破题解困。在改造中,在设施更新基础上,融入红色文化、历史文脉,打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版”,成为配套设施完善、特色文化鲜明、历史传承有序、管理长效的“四有”小区。实现了从“改小区”到“改生活”的转变。

更新后的灵山小区鸟瞰图

经验做法


1.注重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在灵山小区改造过程中,注重红色革命文化的保护传承,通过中共泰安第一支部展览室的建设,展现了泰安党组织的奋斗历程,为居民和党员群众提供了宝贵的党史教育和党建文化熏陶场所。

小区内中共泰安第一支部展室照片


2. 注重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对小区内的老建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加强小区内老石磨、老树木等历史记忆、城市记忆的保护。在顺承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保持小区传统风貌,在城市更新中再现文化遗迹的价值和特色。


3.注重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实施“物业融网·红暖万家”工程,建立“党建引领、行业主管、街道主抓、社区主办、物业主干”红色物业管理体制。深化社区和物业公司“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构建“一站式、多元化”问题化解工作机制。

更新后的小区文化宣传墙

专家评议


泰山区灵山小区改造中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在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的同时,加强对小区内的历史古迹以及承载社会变迁和居民情感的老建筑进行科学合理地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预见,将来的老旧小区改造将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更新,应积极融入文化元素,对区域特有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整理、植入,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居民精气神,塑造城市精神。



案例5

“微”改造 “靓”颜值 “火”旅游

威海市火炬八街改造更新提升项目


基本情况


威海市火炬八街位于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北侧,道路全长760米。火炬八街及周边建筑建设于90年代初期,更新改造之前,仅为城市内一条普通支路,周边环境驳杂、建筑外立面陈旧、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商业业态匮乏,影响游览体验。2022年,更新改造项目启动,通过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带动周边的环海路、国际海水浴场、小石岛景区等走红网络,助推旅游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

以微改造塑造街区特色风貌,完善共享空间,提升文旅街区活力

经验做法


1.坚持微改造,小尺度焕发城市大活力。项目以微改造塑造街区特色风貌,完善共享空间,优化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文旅街区活力。充分利用沿街店面和墙体,尽可能在“小尺寸”上下功夫,对沿街建筑采用统一风格打造,在拍照最美景观位置设立“最佳入境点”“最佳拍摄点”等8处标识,在街道两侧设置了多个文化展示区,展示了威海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升了街区文化艺术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渐进升级。设立免费储物柜、免费冲脚淋浴喷头和免费公厕等便民设施,每年服务约900万人次,给游客游玩提供更大便利。

火炬八街海景


2. 坚持深运营,新业态布局提升街区烟火气。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引入新业态,丰富文化内涵,提供人性化服务,将夜景、夜游、夜娱、夜购、夜学等多种业态有机结合,打造以火炬八街为中心的“夜经济”商业圈夜游地标。引入咖啡、慢餐吧等多维元素,完善周边服务设施,打造“流连忘返”的驻足休闲观赏一体化街区。

火炬八街打造一体化街区


3. 探索街长制,构建街区精细化服务新模式。发布“设计营城”行动,探索开展首席街长制,就火炬八街等重点打造的城市街区,安排设计专家结对认领,对街区的空间结构、业态运营、街道风貌等长期跟踪。按照规划把控街区整体风格,通过给业户提出专业改造方案和经营业态建议,陪伴式服务保障方案落地实施,推进街区精致建设、充满活力、持续发展。


专家评议


火炬八街作为微更新改造项目的典范,丰富了威海精致城市的内涵,在尊重街巷原有个性的基础上,融入精致设计理念,以微改造塑造街区特色风貌,完善共享空间,优化服务设施,提升了街区活力。在街道更新中应当更加注重微更新、微改造、细举措,注重细节和人性化设计,以精妙构思、创新设计,在促进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网络热点融合中加入“催化剂”,提升街道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形成citywalk新热点。



案例6

守住历史文化“汁味” 

融入时代生活“气息”

激发居民更新“意愿”

聊城市米市街、大小礼拜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与整治项目


基本情况


聊城市米市街、大小礼拜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与整治项目位于古城东关,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区是运河商贸文化、传统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和当代民居文化的承载地。修缮整治前,民居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空间缺少活力,人口外流严重,群众更新改造意愿强烈。采取提供技术指引、开展试点示范、搭建互动平台、植入现代功能等方式,多方协同参与,带动居民自发改造房屋,变城市“灰空间”为打卡新地标,重新激发街区活力,实现“自主参与、修复风貌、提升品质、功能优化、活化利用”五统一。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整体风貌

经验做法


1.设计引领、试点带动。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与整治技术导则》及指引文件,系统梳理青砖建筑、土坯建筑、砖土建筑、红砖建筑、水刷石建筑等典型建筑特征,提取不同时期民居的价值特色,提供针对性修缮整治策略,引导具体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11户民居修缮整治试点,改善民居院落整体风貌,完善通风、采光、厨卫等功能,获得居民广泛认可,激发街区居民自主更新意识,由“等着改”变“我要改”。

导则编制技术路线


2. 搭建平台、协同共商。制定《民居修复整治告知书》,出具改造清单和明白纸,就修缮整治内容、设计方案、注意事项等与居民加强沟通,鼓励居民共同设计,形成民居差异化定制设计。修缮整治过程中,采取设计师全面负责制,设计师驻场实时设计、解决问题和监督施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协助,确保项目按照设计方案顺利实施。设立街区“百姓议事厅”,搭建“政府-居民-设计师”互动平台,为方案征求居民意见、重要事项讨论、设计师进社区提供专有场所。

米市街街区“百姓议事厅”

3. 功能共善、活力策源。以原有民居院落为载体,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办公住宿、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当代功能融入街区,鼓励当地居民、外来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业态功能完善,将“老旧居住型街区”变为能满足现代多元需求的新型街区。街区定期举办由市民、经营者、社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比如:腊八节文化主题活动、复古时代歌唱比赛、米市街创意集市、舞狮节、老街walk行动等,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让街区成为城市新文化的策源地和展现地。


专家评议


项目通过提供设计指引,坚持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激发居民参与更新保护的积极性,修复历史街区传统风貌,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实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等相对薄弱,既要保护传统风貌,也要改善群众生活。政府改善大环境,居民改善小环境的双向奔赴,意愿征集、试点打样、技术指导、驻场咨询的全过程引导服务,能够让更新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长按扫码关注

住房大小事

我们帮您办

欢迎扫码加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购房俱乐部


足不出户

实现一站式

找房、看房、选房、买房

全流程体验

扫码进入“房e点”小程序

楼市齐鲁
服务百姓置业,传递楼市价值!《齐鲁楼市》创刊于98年,开创山东楼市资讯、会展、看房车、楼市图之先河,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报纸、网络、移动互联等全媒体资源,省内专业而权威的房产新闻监督、活动策划、全案营销服务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