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医学(maternal fetal medicine):大写的“M”- 陈敦金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陈敦金教授进行了题为“母胎医学:大写的‘M’”综合分享,强调了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母胎医学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了胎儿疾病手术指征与时机,并强调胎儿手术的并发症不仅包括胎儿自身的并发症,还需考虑母体的并发症,充分保障母胎安全。
胆道闭锁的产前诊断、现状与进展 - 郑 珊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郑珊教授分享了“胆道闭锁的产前诊断、现状与进展”。郑教授比较了国内外胆道闭锁胎儿预后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胆道闭锁的诊断方法包括产前超声检查、产前磁共振检查以及羊水酶检测,以及牵头开展的探索胆道闭锁预后的多中心研究。她呼吁关爱胆闭儿童,提高胆道闭锁自体肝生存率。
胎儿胆囊的影像学评估 - 严英榴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严英榴教授分享的主题是胎儿胆囊的影像学评估,她指出,产前超声观察胆囊并不难,但却缺乏胆道闭锁的确诊方法。她强调,产前胆囊筛查的目的不是引产,而是筛出胆道闭锁的高危胎儿,出生后也需加强相关检测,以早期诊断胆道闭锁,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门体分流的胎儿应该被引产吗?- 陈其民 教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陈其民教授探讨了较为罕见的疾病——先天性门体分流,介绍了胎儿肝脏血流循环过程、脐带的解剖结构及常见变异及预后。陈教授指出永久性右脐静脉这一变异预后一般较好;最后,陈其民教授分享了两个先天性门体分流病案及治疗方案。
胎儿侧脑室增宽的遗传评估 - 徐两蒲 教授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徐两蒲教授分享了胎儿侧脑室增宽(VM)的遗传评估,针对胎儿中/重度VM(尤其是进行性),进入产前诊断流程,先行核型+CMA检测,未见异常者则结合临床指征行Trio-WES检测;孤立性、轻度VM需持续观察,当遗传学诊断结果未见异常时,仍存在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产前诊断及遗传评估 - 卫 星 教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卫星教授分享了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的产前诊断及遗传评估。从胚胎发育、病因、产前诊断及产前评估等方面对ACC进行讲解。产前评估的重点是利用影像、遗传等评估手段,排除ACC可能合并的其他异常,使ACC尽可能为“孤立型”。最后,卫教授分享了一妇婴ACC的研究进展。
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胎儿应该被放弃吗?李 昊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李昊教授给大家带来了胼胝体缺失(ACC)的诊断和预后,提出最好选择MRI来排除ACC可能存在的合并症,即便是做了全面的产前筛查,仍有5%~20%产前被诊断为单纯型ACC的患儿在出生后发现是误诊。他指出,合并其他异常的ACC患儿预后整体要明显差于单纯型ACC。
产前胎儿透明隔腔异常的诊治流程 - 陈兢思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兢思教授分享了产前胎儿透明隔腔及透明隔异常的评估,通过2个病例加深了大家对胎儿透明隔腔的认识,详细阐述了产前胎儿透明隔腔及透明隔异常的评估。陈教授解释了透明隔腔和透明隔的区别,阐释了异常胎儿透明隔腔的诊断思路,强调当超声透明隔腔未显示或透明隔异常时,应进行产前MRI检查。
胎羊脑积水模型制作及早期干预初探 - 顾 硕 教授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顾硕教授带来的题目是胎儿脑积水临床诊治思考及动物模型制作的探索,深入探讨了胎儿脑积水的诊治。顾教授团队通过构建脑积水的羊动物模型,为脑积水发病机制、分流术的改进、开发新型治疗方案和远期预后的评估提供基础。
脊髓圆椎低位病例引发的思考(病例汇报) - 贾 蓓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贾蓓教授分享了脊髓圆椎低位病例引发的思考,她通过1例脊髓圆椎低位病例“曲折的”诊疗过程,引出临床思考。贾教授指出采用脊髓圆椎位置作为标准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还存在争议。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通常能带来较好的预后,但应长期随访。
讨论环节:脊髓圆椎低位,产前需要报吗?
大会第二天上午的专题讨论,由周祎教授主持,严英榴教授、朱泓教授、张晨冉教授、董素贞教授、李昊教授、陈兢思教授、顾硕教授、贾蓓教授等参与激烈讨论。针对“脊髓圆椎低位,产前需要报吗?”的话题,围绕脊髓圆椎位置产前是否需要筛查、临床症状的重要性、可能的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相关变异以及相关预后等方面,参会的产前诊断领域专家与小儿神经外科领域专家进行激烈的辩论。
对sIUGR Delphi诊断标准的评价 - 周 祎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祎教授带来了对MC-sFGR Delphi诊断标准的思考,针对不同国家指南sFGR诊断进行比较。周教授通过回顾文献,探索了sFGR的生长特征、预后相关因素,针对sFGR的预后评估,需要综合胎儿生长、多普勒血流、羊水量、双胎体重差异及孕周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双胎晚期早产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为与不为?- 熊 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熊钰教授通过分享双胎晚期早产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这一主题,指出在双胎晚期早产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缺乏有力证据。对于具有晚期早产风险的双胎,糖皮质激素与新生儿预后改善无关,且不受绒毛膜性、生长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熊教授强调在妊娠34+0至36+6周时,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危害和益处之间的平衡尚不明确,应结合益处和危害来考虑使用。
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宫颈环扎:为还是不为?- 刘 铭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刘铭教授带来了“双胎宫颈机能不全的宫颈环扎,为还是不为?”的思考,比较了来自13个国家5个指南,指出对于双胎宫颈环扎尚存争议,需谨慎采纳。此外,刘教授分享了自己中心的经验,对于双胎宫颈机能不全不推荐预防性环扎;对于有自发性早产流产史,宫颈长度≤10mm倾向于宫颈环扎。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提供充分的知情同意,由医患双方共同决策。
复杂性双胎的新生儿期管理 - 曹 云 教授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的曹云教授,从早产儿预后角度出发,指出新生儿科医生在复杂性双胎管理时应多方面考虑。在NICU,应注意血管通路建立和维护、早期液体管理、早产儿疾病防治及家庭参与式医护模式。她强调,新生儿科医生应重视对复杂双胎产前评估的认识及新生儿期的管理。
宫内治疗协作网(2)-复杂性双胎宫内干预
大会邀请了TTTS胎儿镜手术完成100例以上、复杂性多胎血管凝固减胎完成200例以上、代表中国不同地域复杂性双胎的宫内治疗的12位大咖齐聚上海。孙路明教授(上海),王谢桐教授(山东)、魏瑗教授(北京)、尹少尉教授(沈阳)、陈功立教授(重庆)、李俊男教授(成都)、方大俊教授(广州)、郑明明教授(安徽)、温弘教授(杭州)、黄帅教授(重庆)、李根霞教授(郑州)及吴菁教授(广州)分别汇报自己在复杂性双胎宫内干预领域的成绩、分享了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复杂病例,尤其是术后母胎严重并发症的管理。
最后,由刘子健教授和孙路明教授主持的讨论环节中,专家们就“如何开展复杂性双胎宫内干预的多中心队列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郑博仁教授和张拥军教授就复杂性双胎多中心研究的实施及对出生后远期结局的随访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强调了以母胎获益最大化为原则,12位教授作为国内复杂性双胎宫内治疗的领军人物,决心通过胎儿宫内治疗协作网,加强不同诊疗中心之间的合作,实现共赢。他们承诺将以“公开、透明、协作、发展”的精神,推动中国胎儿医学的发展,让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宫内治疗协作网(3)-胎儿膈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王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钟微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科医院马立霜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科医院陈功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沈淳教授等,分享了各自所在团队在先天性膈疝诊断、早期干预的结局和经验,专家们都强调对先天性膈疝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包括产前评估管理、手术适应症、围产管理、产时和产后管理、随访等,为先天性膈疝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俊教授详细介绍了新华医院对先天性膈疝多学科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以及膈疝预后产前、产后风险评估模型;陈功立教授还分享对重度膈疝FETO手术的经验; 沈淳教授提出胎儿膈疝应该注意与新生儿食管裂孔疝、CPAM鉴别,并分享了膈疝合并脐膨出的罕见病例。
讨论环节:胎儿膈疝的宫内干预:为还是不为?
作为本部分专题的总结,郑明明教授和沈淳教授主持了讨论环节,王俊教授、钟微教授、马立霜教授、陈功立教授等齐聚一堂,就“胎儿膈疝的宫内干预:为还是不为?”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产前评估、手术风险、管理、预后等方面深入探讨,为胎儿膈疝的宫内干预是否应该开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