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胎儿医学大会第三天精彩继
本日议题聚焦新技术在产前筛查与宫内诊断中的应用,从技术创新,临床应用,到进一步结果解释与有效性评估,各位专家分享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
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胎儿疾病的宫内诊断及干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由王彦林教授与陶炯教授共同主持“其他胎儿专病的宫内诊断及干预新进展”专题。
人工智能解读基因测序结果 - 马 端 教授
复旦大学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马端教授,率先分享了人工智能解读基因测序结果。面对海量且复杂的基因变异数据,马教授强调,传统方法已难以满足临床快速、精准的需求。为此,他引入了AIGene-人工智能遗传分析与咨询系统,该系统通过深度融合多源数据库、先进预测软件及丰富临床信息,实现了遗传疾病的智能化、高效化解读。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诊断效率,更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开启了精准医疗的新纪元。
胎儿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研判与遗传咨询 - 朱宝生 教授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朱宝生教授,则聚焦于胎儿全外显子测序结果研判与遗传咨询。他详细阐述了全外显子测序的适用人群、检测流程及致病性等级评估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产前WES临床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朱教授强调,临床与实验室的紧密合作是确保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同时,他提出通过缩短检测时间、开展多学科会诊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产前诊断流程。
DMD筛查新策略-基于NIPT数据重分析 - 许争峰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的许争峰教授,带来了DMD筛查新策略-基于NIPT数据重分析。他讲述了DMD患儿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许教授介绍,通过对本中心的135,047例孕妇NIPT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开发出利用NIPT数据进行DMD基因CNVs产前筛查的新策略,利用NIPT数据,阐述母体DMD基因CNVs的变异谱和变异类型,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基于常规NIPT数据重分析可有效检出母体DMD-CNVs,阻断部分严重DMD患儿出生,或及早对DMD患儿进行干预。
多种类型遗传病的同步无创产前筛查 - 张静澜 教授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张静澜教授,为我们揭示了NIPS 2.0---多种类型遗传病的同步无创产前筛查的强大魅力。他详细阐述了NIPS 2.0的技术原理、工作原理以及多种单基因疾病的检测方法,并分享了本中心在这一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研究数据显示,NIPS 2.0在检测130种常见人类遗传病时,展现出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极大地提高了遗传病的检出率。张教授指出,NIPS2.0的普及将引领遗传病筛查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为更多家庭带来福音。
辅助生殖妊娠人群的NIPT - 徐晨明 教授
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遗传中心的徐晨明教授,针对辅助生殖妊娠人群的特殊需求,探讨了NIPT在该领域的应用与挑战。她分析了影响NIPT检测准确性的多种因素,如性染色体异常比例高、胎儿浓度低、多胎妊娠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介绍了最新的产前筛查共识。徐教授强调,尽管NIPT在辅助生殖妊娠产前筛查中展现出巨大价值,但其应用仍需谨慎,需充分考虑其局限性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其他胎儿专病的宫内诊断及干预新进展(续)
新技术喷薄涌现,新探索不胜枚举。“其他胎儿专病的宫内诊断及干预新进展”专题茶歇后继续。由刘艳秋教授与李洁教授共同主持,邀请了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就SMA(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新进展、DNA长片段建库测序与染色体基因芯片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羊水代谢物检测在遗传代谢病产前诊断的作用、胎儿骨骼系统异常的产前诊断与处理以及产前遗传咨询中不应忽视的单基因糖尿病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SMA诊疗新进展及孕鼠基因治疗初探 - 余永国 教授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余永国教授首先强调了SMA早期识别的重要性,指出通过基因检测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实现对SMA的早诊早治。他介绍了SMA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因检测更加快速、准确。在药物治疗方面,余教授分享了最新的SMA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SMN1基因缺失的靶向疗法,为SMA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他还探讨了孕鼠基因治疗的初步研究成果,为SMA的宫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DNA长片段建库测序与染色体基因芯片在产前诊断中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 董梓瑞 教授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董梓瑞教授详细比较了DNA长片段建库测序与染色体基因芯片在产前诊断中的优劣。他指出,DNA长片段建库测序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基因组区域,发现更多微小变异,对于遗传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染色体基因芯片则以其快速、经济的特点,在产前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董教授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两种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羊水代谢物检测在遗传代谢病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中的应用 - 韩连书 教授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韩连书教授全面介绍了羊水代谢物检测在遗传代谢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概述遗传代谢病的分类、检测技术及产前诊断方法,详细阐述了羊水代谢物检测在有机酸血症、溶酶体贮积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遗传代谢病产前诊断中的具体应用案例。韩教授强调,羊水代谢物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能够弥补基因诊断在某些情况下的不足,为遗传代谢病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积极开展羊水代谢组学研究,深入挖掘羊水中的生物标志物资源,可为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胎儿骨骼系统异常的产前诊断、咨询及处理 - 戚庆炜 教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戚庆炜教授详细介绍了胎儿骨骼系统异常的产前诊断方法、咨询流程及处理策略。她指出,胎儿骨骼系统发育异常是常见的胎儿结构异常之一,超声检查是其主要检测手段。通过详细的超声检查结合临床信息和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实现对胎儿骨骼系统异常的准确诊断。戚教授还强调了明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遗传咨询的重要性,指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遗传咨询计划。
产前遗传咨询不该忽略的单基因糖尿病 - 马京梅 教授
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马京梅教授最后就产前遗传咨询中不应忽视的单基因糖尿病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单基因糖尿病致病机制不明确且多样,已成为慢性疾病精准医疗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儿科、内分泌专科的发展,围产期对单基因糖尿病的管理已成为必要之举。马教授强调,详尽的病史采集、实验室结果分析及超声动态监测是产前遗传咨询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背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遗传咨询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产前遗传检测VOUS及意外发现的处理
新技术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海量数据为产前筛查与宫内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呈现了选择的焦虑。其中,产前遗传检测VOUS及意外发现的处理成为当下继续讨论的重要议题,本专题由顾学范教授和孙路明教授主持。
产前携带者筛查的边界 - 沈亦平 教授
来自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学院以及合因教育的沈亦平教授分享了关于产前携带者筛查边界的精彩讲座,沈教授认为在生殖的时间点做携带者筛查非常重要,介绍了目前携带者筛查的专家共识,筛查理念、技术成本、普及的策略以及相关遗传咨询。沈教授探讨了孕前与产前携带者筛查在依从性、时间压力、流产与风险、心理与社会压力、筛查的基因对象、遗传咨询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认为关于携带者筛查的边界仍有待于继续讨论,涉及到进行携带者筛查的对象,如何进行检测前咨询,筛查的疾病(发病率,严重性),报告及咨询的范围,检测技术平台等方方面面,会随着技术及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改变。
产前WES提示的VUS:报还是不报?- 尹爱华 教授
来自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尹爱华教授通过一例早期NT增厚病例VUS结果“先不报后报”的情况,引出了产前WES报告VUS的现状。尹教授分析了产前WES报告中VUS持续走高的原因,介绍了VUS的定义和评分跨度,探讨了目前VUS的普遍处理困境,从报告基因的范围、界定报告变异的类别等方面给出了VUS变异临床报告的建议。同时讨论了“胎儿表型未出现之前VUS是否报告?早期NT增厚WES检测为阴性的病例,后续如何进行临床检测?以及胎儿期不会表现出症状的疾病,应如何对待检出的VUS变异?”等热点议题。尹教授认为行业协会的共识和团标应走在技术之前。
为与不为:单基因病中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是否可以实施PGT-M?- 高 媛 教授
来自山东大学妇儿与生殖健康研究院的高媛教授做了关于单基因病中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是否可以实施PGT-M的精彩汇报。高教授介绍了植入前单基因病检测(PGT-M)的定义,总结了国内外VUS相关PGT-M的相关研究。展示了不同遗传模式的几个VUS家庭进行PGT-M的案例,认为VUS经数据重分析为P/LP,满足PGT-M的要求,可以进行PGT-M。经重分析为4-5分为偏向致病性的VUS。对于偏向致病性的VUS,在相关基因主要表型和患者相符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PGT-M。同时指出在VUS行PGT-M时,需要充分的知情同意,告知相关风险和技术局限性。
无创非整倍体筛查的意外发现:报还是不报?- 蒋宇林 教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中心的蒋宇林教授,带来了关于NIPT筛查中意外发现是否报告的议题。蒋教授首先介绍了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的定义,介绍了目标疾病与意外发现的范围,介绍了性染色体异常以及21/18/13三体之外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给出的提示和临床意义。回顾了扩展性NIPT检测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检测准确性,随后分别探讨了母体中检测到明确致病且超声表型相关、明确致病但外显不全、母亲自身无表型但可能影响胎儿的几种情况下是否报告的问题。最后探讨了NIPT提示母体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可能。
产前临床意义不明的CNV:报还是不报?- 孔祥东 教授
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孔祥东教授带来了关于产前临床意义未明CNV是否报告的精彩报告,汇报探讨了临床意义不明CNV的来源去处,以及目前的困局。从临床意义不明CNV的定义开始,介绍了临床意义不明CNV的报告指南,临床意义不明CNV报告中可能包括的基因组变异种类等。孔教授指出父母验证以及数据重分析是现在对于临床意义不明CNV报告的两大解决方案。随后介绍了郑大一附院自己实验室的目前对临床意义不明CNV的认识情况,并举例说明了针对一些常见临床意义不明CNV的处理建议。
儿科领域中的VUS的咨询和处理 - 王 剑 教授
来自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王剑教授分享了关于“临床意义不明基因变异的进一步解读”的精彩讲座。王教授指出VUS检出跨度范围较大,临床更多地关注靠近可能致病性的一部分,这也是报告中比较困难的部分。王教授分享了在数据分析中的个人经验体会,指出从基因的角度,需结合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已报道病例数、是否来自不同课题组、基因的遗传模式等评判。从临床表型方面,要关注基因所致疾病的表型、与患者表型的符合度、发病年龄、严重程度是否符合等。同时在解读时要关注变异的人群频率,由于VUS往往集中在错义变异中,可结合软件预测结果以及已报道变异评估其结构域。同时对于VUS结果的遗传咨询也非常重要。在解读过程中最好通过查询文献,分析更多家系成员的基因型与表型等尽可能准确推断“发病概率”。
产前临床意义不明的遗传检测结果:基于病例引发的思考 - 周鑫垚 教授
来自同济大学妇产医院胎儿医学科的周鑫垚教授基于病例对产前临床意义不明变异检测结果的报告进行了探讨。周教授通过对两个非常典型的产前VUS病例的详细评级过程和结果引出了议题。介绍了VUS的定义以及目前ACMG指南不建议报告的VUS,指出除此以外的VUS如何处理是主要的关注点。周教授介绍了目前不同协会对产前VUS报告标准的共识,回顾了国外一些检测机构的VUS检出率,特别是在MDT加持下的VUS检出率。最后介绍了MDT对于VUS报告的意义,需探讨的内容和流程。
讨论环节:产前VUS,报还是不报?如何处理?
孙路明教授以及顾学范教授主持了最后的讨论环节,朱宝生教授、高媛教授、孔祥东教授、蒋宇林教授、王剑教授、周鑫垚教授等专家就产前VUS是否报告以及如何处理进行了探讨,讨论了产前VUS报告时需考虑评级分数、表型、MDT讨论结果、遗传咨询、数据积累等方方面面,另外亟需相关共识来帮助从业人员及孕妇家庭共同面对挑战。
闭幕式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三天的会议议程满满,干货满满。相信许多老师满载着收获与思考踏上归途,意犹未尽。段涛教授最后总结说,产儿融合发展为胎儿专病合理诊治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是有益的探索,也是大势所趋。胎儿医学将会进一步打开格局,实现合作共赢,为母胎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