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姚恒璐教授的《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

文摘   历史   2024-11-21 09:54   山西  

    按:2008年夏天,姚恒璐教授发来理论作曲教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的电子版,并来信请征求我的意见,因该书内容和高师的音乐教学息息相关,于是我认真阅读后写了这篇短评,文章经恒璐校订后于2009年12月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术信息报》。今发布于此,以纪念老同学、老朋友。同时也对著名音乐教育家姚思源教授(恒璐父亲)表示深切的怀念。



作曲技法分析教学领域的重大革新

——简评《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

李恒林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

      由中央音乐学院姚恒璐教授主编的《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一书便是在这种“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快教材更新换代”的大背景下问世的。该书被列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展示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措施,对于传统的高师音乐教学具有本质上的革新意义和“更新换代”的价值。

      通观全书,有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多年以来,普通高等音乐院校的作曲理论教学一直没有脱离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对音乐教育专业这个日渐庞大的学习群体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类型的教材,是我们一直没有能够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力图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而实际上却是永远也不可能“看齐”,原因很简单,因为培养目标不同,学生来源、质量也不同,教学环境条件更不同。高师作曲理论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造成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不高、所学和所用脱节、令人困惑的教学现状。

 《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从研究学习音乐专业而从事非作曲的师范类、表演专业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实际用途出发,以中外音乐作品的技法分析为核心,为“学习音乐”的普通学生打开认识音乐本体技术的通才教育大门,力求作到教与学都要有的放矢”。

      书中提出的“针对音乐教育、表演专业、史美论等专业的特性,以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实际用途为出发点,用综合分析课取代原来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将作曲技术理论的各类课程内容融入到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当中”的做法,是一个大刀阔斧、惊世骇俗的举动,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大胆的挑战!此举必将在音乐教育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轰动效应。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本书依照音乐历史上音乐风格发展的脉络进行技法归类,联系到风格与技法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使学习者能够将大量学习时间集中到对音乐的谱面分析和音响听觉的理解力方面,识别和记忆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音乐风格和写作技法。遵循了技术理论相互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从单一节奏和旋律入手,继而双重线条(复调)、三声部以上的声部运动(和声),然后阐述音乐的结构规律、配器知识,一直到近现代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层层分析,最终达到对作品的清晰透彻的了解,为学生深刻理解各个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技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大量的教学内容采取的独特的讲授顺序是本书的又一重要特点。例如,传统的教学顺序是先讲和声,后讲复调,而本书采取了先讲复调、再说和声的顺序,作者认为这样顺应了音乐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符合学习者的接受心理;和声从规范的四部和声写作讲起,但只要求学生做I-IV-V的四部和声习题,后面的和声内容不用做和声习题,只进行和声分析,以突出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是作曲而是认识与分析为主。这样做还有个好处是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减轻了教师的改题工作量,突出了重点,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做到既节约授课时间又加深了难点重点的学习。

      三、教学时数的精简

   (原文中介绍了我所在的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同类课程的设置情况与总课时情况,此处略)。

      根据对作曲技法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含量的宏观把握,编著者很好地进行了合理筛选,如此保证了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有序健全的网络。不仅可以达到学习者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的目的,还为学生们今后工作、考研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何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巩固学习成果,编著者又想到在正式授课之余,增加“辅导课”的方式,将辅导列为教学工作量的必行步骤,使总课时保证到了128课时,也使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在辅导中得以及时地解决。

      几点建议

      第一,由于各地师资水平的不同,为了增加完成任务的保险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课时进行灵活的伸缩。

      第二,就目前我国多数综合大学艺术类师资队伍的现状而言,我以为能驾御教材并胜任这项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多。建议教材出版之后,由出版方和教材作者承担一定的义务培训工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做必要的建设性铺垫,这也是对一个新事物的扶持,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李恒林,山西大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122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附一 2008年6月姚恒璐教授的来信:

   

恒林:

  今将我们最近写作的《综合分析》一书的目录、前言、后记先行传去。出版社说把一部分内容放在CD里,骨干部分放在书里, 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内容出书“太厚了”。

  每2课时就是一周上课的内容,都要留作业。还要看看我在目录中所讲的课时,是否合理?!

  总的上课时间是两年、144课时, 现在达到136课时,其余8课时作为综合分析的实践。

  这本书是为普通高校学音乐的学生,学习作曲技术理论4大件所编写,是一种改革的尝试。

  希望你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意见。

                           姚恒璐

                            2008.6.10



 附二  《综合分析》教材目录:

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的章节目录 

前言  

第一章音乐作品的材料与结构           16课时)

第一节.旋律节奏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三种思维 ——单旋律与多声部的形成规律 4课时)

一、音阶思维

二、音列思维

三、音程思维

第三节 音乐作品的材料及其变形思维            4课时)

一、主题的意义

二、展开的手法

第四节.音乐结构分析的基础知识                 8课时)

一.曲式分析的构成原则

二、音乐作品最小的陈述单位――乐段与一部曲式         

第二章 音乐作品中的横向线形分析    12课时)

第一节 二声部对比复调的规范与要点         6课时)

一、 纵向和声音程度运用  

二、 对比度技术要素与 二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一)

三、 二声部复对位对比复调(二)

第二节 二声部模仿复调的规范与要点         6课时)

一、 局部模仿、卡农式模仿、严格模仿

二、 变化模仿

三、 二声部复对位模仿复调形式

第三章  音乐作品中的纵向和声分析    14课时)

第一节       和弦与四部和声基本规则           4课时)

第二节       正三和弦配置和声与和弦外音       4课时)

第三节       音乐织体                         2课时)

第四节       和声语汇                          4课时)

第四章 音乐作品中的三部性结构原则       8课时)

第一节.再现——三部性的结构模式及相关曲式    6课时)

第二节.回旋曲式                              2课时)

第五章  乐器的基本知识               10课时)

第一节 弦乐器                               2课时)

第二节 木管乐器                             2课时)

第三节 铜管乐器                             2课时)

第四节 打击乐器、拨弦乐器及键盘乐器            4课时)

第六章 复调音乐作品的复杂形式       12课时)

第一节 三声部以上的线性运动                4课时)

一、三声部的线性运动——三声部复调结构

二、四声部复调结构及对比与模仿的综合运用形式

第二节 认识复调的体裁                      6课时)

一、 卡农曲与创意曲

二、 赋格 ——赋格的主题及呈示部

三、 赋格——赋格的中部、再现部及整体结构分析

第三节 线性写作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意义    2课时)

一、 复调音乐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二、 复调音乐对音乐展开的意义

第七章 多声部作品中的调性关系         12课时)

第一节     调性的转换                        6课时)

第二节  副属和弦及音乐作品的调性布局      6课时)

第八章 音乐作品中的中、大型曲式结构   14课时)

第一节.变奏曲式                              4课时)

奏鸣曲式及其变体                     6课时)

第三节 套曲性与组曲性作品                    4课时)

第九章 总谱的读法与分析                  18课时)

第一节 中西管弦乐队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方式 2课时)

钢琴谱与室内乐、管弦乐总谱的关系       4课时)

移调乐器与多种谱号的阅读                      4课时)

第四节 总谱中的多声部织体 4课时)

各种乐器组合的配器分析                 4课时)

第十章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认知         20课时)

第一节 音高体系的变革――三种音高思维的观念    6课时)

第二节 调性形态的多样性                           4课时)

第三节 非调性的音乐作品                           6课时)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其它音乐创作素材和表现参数  4课时)

一、节奏与节拍

二、速度与力度

三、音域与音区

四、音色

五、演唱演奏法

现在总计136课时,如果两年上完,还可以有其余8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作一些实际的综合分析的练习,具体做法如同“后记”当中所列举的例子。

后记


附三 《综合分析》教材前言:


音乐技法的综合分析

――音乐技法理论综合课程

――姚恒璐

 前言

      综合分析教程属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作曲技术理论基础必修课。它针对音乐教育、表演专业、史美论等专业的特性,以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实际用途为出发点,将作曲技术理论的各类课程内容融入到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当中,除了因认识某种作曲技法的规律性而少量作些必要的写作习题外,主要通过分析完整的实际作品来理解技法现象,在分析(及鉴赏)当中,认识和掌握技术理论的要素,促进学生们对中外音乐作品的技法形成的理解,兼顾音乐作品的风格发展线索和表演专业声乐器乐的体裁类别,力求做到所接触的音乐作品技法和音乐风格的涵盖面宽,为广大学习音乐的普通学生打开认识音乐本体技术的大门,同时达到拓宽其艺术视野的目的。

    一.写作的观念、宗旨与对象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而构成的艺术,而声音必须用听觉去感知,所感知的音乐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应当是一种成型化的理解,即,按照音乐作品的形成规律去探询和理解。将音乐作品中的技法现象看作是学习 “音乐语言” 如何形成作品的要素,如同认识文字语言中的“词汇”、“成语”、“句法”和“语法”,在认识作曲技法的同时,提高和补充表演、音乐学专业所必备的艺术修养。本书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音乐院校中的非作曲专业的广大师范类、表演专业、音乐史美论专业的学生,在他们对本专业的技能、知识深入学习、提高的过程中,同时强化其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对于各类音乐作品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是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所应有的素质和必备的条件。师范类、表演专业的音乐技术理论的课程,应当注意克服以往同作曲、指挥、理论专业的同类课程采用一视同仁的教材、教法的做法,本书从研究师范类、表演专业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实际用途出发,以中外音乐作品的技法分析为核心,为“学习音乐”的普通学生打开认识音乐本体技术的大门,力争作到教与学都要有的放矢。

二.实现教学改革的适用载体

      1. 为了防止普通大学音乐教学质量的下滑,如何使学生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内,达到应具备的相应的水平,是当前摆在各个院校的共同课题。

目前普通音乐院校该学科的教学多是按照技法分类分门别类地教授,如,和声学、复调、配器、曲式等,优点是能够深入了解某一类写作特点,缺陷是不能有效地指导学习者完整地看待一首音乐作品。在实践中,学习者所遇到的大部分情况却是全面、宏观的认识音乐作品,显然,技法门类之间是存在诸多空白,存在着技法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其次,音乐作品的写作和产生,存在着诸多技法门类之间的联系,不可能用某种单一技法创作和认识,因此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就成为必然。

      2. 教学改革的角度,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音乐的综合分析早有呼声;对于普通音乐院校的教学一直在沿用专业音乐学院一种教学模式的作法,也早有改革的呼声。但是,新的观念、方法和良好的接受效果是需要有具体教材这一载体来实现的,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本教材就是本着教学改革的观念,将音乐技法理论的学习纳入到综合分析的轨道,以典型作品的普遍技法规律代替以往单一门类技法的选材方式,以音乐作品创作的本体技法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努力做到理论分析与创作实践紧密相关。从分析认识当中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而不是从单纯的理论概念来理解。

三.音乐作品中 “技法风格”与 “审美观念”的同步发展思路

在鉴赏、分析音乐作品当中,首先要学会区分作品的风格,并且要同时知晓作品的审美取向,认识音乐作品的各类体裁形式。在教学当中注意做到谱面分析与听觉分析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特别是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的参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为重要线索,它直接关系到人们接受音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面对音乐作品所能够展现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四.通过具体音乐作品进行技法分析

本课程将作曲技术理论的各类课程内容融入到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当中,以音乐作品的技法现象为依据、以作品的风格发展为线条、兼顾表演专业的声乐器乐的类别,选取各种风格技法方面的典型作品,力求作到所接触的作品技法、风格涵盖面宽,达到拓宽其艺术视野的目的。在选择分析完整的音乐作品中,教学的技法类别包括:

1.认识和完善音乐作品的各种记谱方式

2.单线条旋律线的形成规律——运动形态、音程、调式调性;

3.认识多声部的写作规律(对和声、复调的分析);

4.音乐语言的陈述语法——音乐句法、结构的形成规律;

5.管弦乐队中的乐器、配器的基本知识

6.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技法现象

      1.编写目的与教材的适用对象   在师范类、表演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表演技能”深入学习、提高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强化其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对于各类音乐作品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是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必要保证,也是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所应有的素质和必备的条件。师范类、表演专业的音乐技术理论的课程,应当注意克服以往同作曲、指挥、理论专业的同类课程采用一视同仁的教材、教法的做法,本书从研究师范类、表演专业的音乐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实际用途出发,以中外音乐作品的技法分析为核心,为“学习音乐”的普通学生打开认识音乐本体技术的大门,力争作到教与学都要有的放矢。

2.同国外同类教材的比较   作为音乐类单科理论书籍,如, 和声学、复调教材,在当前国内的出版物已经很多,而本书的特色在于“综合分析”,在国内市场几乎属于空白状态。此类教材的出版,将意味着音乐教育思想的观念更新、进行相应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避免“盲人摸象”式的学习音乐,全面完整地看待某一音乐作品。在鉴赏、分析音乐作品当中,首先要学会区分作品的风格,并且要同时知晓作品的审美取向,认识音乐作品的各类体裁形式。在教学当中注意谱面分析与听觉分析的结合,特别是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的参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为重要线索,它直接关系到人们接受音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一种实际能力的培养。选材原则:曲目的程度中等而涉及的技法知识面较宽,音乐作品的风格方面跨度较大,尽量做到内容典型、曲目本身有情趣、艺术特点鲜明通过具体音乐作品进行技法分析。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教材《通过作品分析音乐》(Analysis Through Composition),作者是著名的音乐学者尼克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这部教材已经成为英国综合大学音乐系的必修教材,深受读者欢迎。笔者12年前认识的这位作者,2002年曾得到英国国家学术委员会的资助,到尼克拉斯.库克所在的南安普顿大学做5个月的访问学者,对他的这部教材深入了解,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同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不足也作了一番评价(附上一个扫描文件,为此书的目录和我所写的“应增补的内容”)。

      此套教材采用固定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每周2课时、课后留作业的进程教授。教材是由几位具有实际教学经验、又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担任教材的具体编写工作,在此感谢张培、梁发勇、娄文利、冶鸿德、徐学吉和秦庆坤,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辛劳和精力,大家的协同合作,才使得这套作曲技术理论的教材得以面世。它还要在教学的实践当中接受考验,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使之真正获得一线教师所理解和自觉的教学行动,进而造福于广大的音乐学子。





2007年2月19日,我与恒璐在他插队的山西浑源县水磨疃村


2021年4月16日,最后的留影——恒璐和我在水磨疃村村口

恒山之林
音乐作品交流,音乐教学体会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