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应《山西省知青历史汇编》编委会的邀请,近日我写了一篇回忆插队生活和后来工作简历的短文,作为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也记录保存在《恒山之林》我的回忆录里。
简述我的插队生活及后来的工作简历
李恒林
我是浑源中学1967届的初中毕业生,于1968年4月离校。68年11月初,我到浑源县蔡村公社师家号大队插队,我是1952年生人,当时还不满17周岁,记得是父亲骑着自行车亲自把我送到村里,交给了那里的贫下中农的。
进村的第一次生产劳动是在场面里剥玉米,金黄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一粒粒玉米用手剥离下来,活儿不复杂也不大费力,但时间一长会感到很枯燥,手也会感觉很疼。不久进入冬季,全体知青和部分农民都被安排到“大压井”的工地上,井口很大,我们要从井口的最底端取土,然后沿着盘旋的小道,背着盛满黄土的柳条篓子缓步走上地面,每日如此不停,一直要挖到有地下水的深处……除了参加劳动,我也参加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吹口琴、拉小手风琴。
1969年的除夕,有人提议,我们要过一个“革命化”春节,不回家,要在村里和贫下中农一起过年,大家都响应,果真过了一个首次和父母家人不在一起的春节。
春节过后,我被评选为“知识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到县里参加代表大会,在会上听了当时的模范人物李培官等人的先进事迹报告,并认识了几位北京知青朋友,有的成为一生的挚友,这是后话。
这一年春天,我被安排到三、二岭的同浑公路修路,4月份,恒山公路成立文艺宣传队,我因会拉几下手风琴,于是便成了恒山公路宣传队的演奏员,一边参加修路劳动,一边排节目、演出。我们居住在柳河河滩、悬空寺往北、翠屏山坡上的土房子里,最常干的活儿是从河床背着沙子,沿着盘山小路把沙子送到恒山隧道的洞口,想起来那真是一个考验体力的要命活儿,背一立方沙子会给6元钱的工钱,有专人验收,记得我最多是一天勉强背了1立方沙子,挣了6元钱,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70年的春夏之际,恒山公路的工作结束,我又回到蔡村公社文艺宣传队,有演出任务时就去参加排节目,拉手风琴,不演出时在公社的五七工厂参加劳动,给浑源县著名的工人师傅赵满(绰号大有本事,能工巧匠)打下手,期间我当过磨面房的管理员,在给磨房接电时,敢徒手带电操作,去接通380伏的交流电,那时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今天想起来还真感到后怕。在蔡村期间,公社副书记王经还带我和他一起去山西晋城参观学习过那里的社队企业(当时有句话叫“南有晋城,北有浑源”,都是手工业较发达的县城),返回时他带我去了北京的沙河机场(他儿子是那里的空军地勤人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飞机,并获准进飞机里面参观,看到了飞机驾驶舱里密密麻麻的仪表和复杂的操作部件,令我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1970年10月,得益于我会一点手风琴的初级技艺,我被抽调回浑源县文艺宣传队担任演奏员,至此,我短暂的插队生活结束了,我终于又回到了县城工作,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感谢音乐,感谢手风琴,我插队仅两年便返城了,比同龄人不知幸运了多少倍!
1972年4月,我有幸成为山西省首届工农兵学员,到山西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上学了。1975年毕业后,先后在雁北北路梆子剧团、雁北文工团、雁北-大同幼儿师范、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大学艺术学院等单位工作、直至2012年退休。
下面是我的个人简介:
李恒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大同大学教授。1968年插队,197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作曲专业,1980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98年获曾宪梓教学基金奖,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2000年调入雁北师范学院负责筹建音乐系,2001年任系主任,2002年晋升正高职称,2006年任大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从业期间先后担任过《歌曲写作》《钢琴》《钢琴教学法》《钢琴即兴伴奏》《手风琴》《基本乐理》《音乐论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退休后担任山西省钢琴学会副会长、大同市老区发展促进会会员等。从业以来发表歌曲作品300余首,完成民乐合奏作品1件、舞蹈音乐2件,并著有《心路——李恒林歌曲作品选》《中老年钢琴速成》《成人简谱钢琴教程》等音乐专著多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4项,并曾多次荣获歌曲创作、钢琴指导教师、音乐科研及教学成果等多种奖项。2012年退休。
附一: 2019年8月13日师家号部分插队知青相聚后曾作诗一首:
插队五十年重聚有感
李恒林
遥想青春年少时,
齐向广阔天地去,
回望母校行渐远,
前路茫茫无归期。
时光荏苒五十载,
白发苍苍始得聚,
人生易老天难老,
风雨沧桑半世纪。
2019.8.13
附二:三张照片:
师家号大队文艺宣传队合影(1969.3.4)
后排左一:李恒林
师家号大队部分知青插队50年聚会合影(2019.8)
后排左四:李恒林
作者近照(2024.10.31在云州忘忧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