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教育奖励基金丨李松龄:一个经济学者的坚持与创新之路

企业   2024-07-13 10:56   湖南  

【个人简介】


李松龄(1948-),湖南安仁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22年获得财经教育奖励基金恩师奖。曾任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外国经济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价值理论和经济制度”方向的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价值理论与经济制度》,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经济和谐理论研究》等专著。多部著作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曾在《财政研究》等知名刊物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逻辑”等百余篇文章。

人生波折


高中是人生富于幻想和树立理想目标的阶段。农民的孩子为了摆脱贫困,更有一番责任和担当。

1963年秋季进入湖南安仁一中高中,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各门功课,考上一个好大学,既为学好科学技术,尽忠报国;也为博个好前程,为家庭分忧。

如果说小学和初中仅凭好记忆就能学好各门功课的话,那么到了高中,除了有个好记忆,还需要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各门功课走在前头。

善于思考,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阶段,知识储备不足,创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难度很大,我在如饥似渴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物理学的定律和公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既需要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更需要高深的抽象理论作出解释。

高中的简单物理实验和粗浅的理论知识难以认识和回答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只有进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学习,才有可能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欲,是我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争取考上名牌大学,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的奋斗目标。就在鼓足劲头、准备应试的一九六六年夏天,距离高考仅有五十多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教育部宣布高考延期,一拖就是十二年。

一个农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历练十二个春夏秋冬,磨破多少支笔尖,白了多少根头发,为的是考上大学、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的是摆脱家庭贫困落后的面貌。

突然间,美好的梦想破灭了,那种失落感一般人是体会不出来的。

即便如此,上大学的梦想依然坚定,在回乡劳动的日子里,总在盼望能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学校园。

梦终归是梦,多少次保送上大学,都因为社会关系被排斥在外,无缘进入大学校门。

1973年的高考,我尽管考出全县最好成绩,也因为张铁生反潮流而榜上无名。

人如果有梦想,还能为梦想而奋斗,劳动的日子虽苦,精神状态仍然朝气蓬勃;人的梦想破灭了,没有了奋斗目标,也就终日无所事事,精神不振,甚至出现幻觉。

母亲的话警醒了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梦想不能实现,日子还得过下去;不能上大学,还可以自学成才。

于是,托在长沙上大学的朋友,在湖南中医学院购买中医学教材,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自学中医。

学习中医,不需要高深的数理化知识,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有可能学会,学好了还能替人看病,服务乡亲,精神上有个寄托。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竟然初开处方,治好了弟媳妇长年不愈的头疼病。

没有学历,拿不到行医执照;大队赤脚医生,也因为有点关系的人才能当上,我没有机会把学到的中医知识作为谋生手段。

自学梦替代大学梦,同样难以展现自身的能力。

到了1975年,年过二十七岁,学业无成,事业无成,可到了农村谈婚论嫁的最大年龄。

母亲着急儿子的婚事,四处托人介绍对象,也就有了几十年不离不弃的爱人。

次年,也就是一九七六年,“四人帮”被粉碎,儿子出生,喜事来临,曙光在前。

我给儿子命名为李卫华,意在保卫中华,继往开来。

同年,做炊事员的父亲退休,迫于生计,我顶替父亲炊事员的职务,离上大学的梦想越来越远。


▲三代人的合影


上学时吃食堂,回乡劳动时靠母亲伺候饭菜,想不到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今后一辈子得为他人服务饮食。

填满一肚子书的我,却干了简单劳动的伙头军。

高中校长侯榆生刚平反,任一所边远山区的中学校长,得知我在一所中学任炊事员,便向县教育局反映,一个读书人,不能埋没他的能力。

于是,我调到他任职的学校,由一个炊事员转换为学校农场的管理员。

一九七八年,我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

侯校长不仅鼓励我参加高考,还让我指导参加高考学生的数学和物理。

湖南文史馆原主任李文才,既是我指导过的学生,又与我在同一个教室参加高考,成为当时师生同上大学的一段佳话。

1978年的高考,我的物理试卷仅因为点错了一个小数点,扣了两分(九十八分),化学也得了九十六分,总分进入郴州地区的前三名。

出于谨慎,我既不敢报考北大清华,也不敢报考武大中山,选择湖南大学的物理系和无线电专业,作为学习上的奋斗目标。

满以为能够进入高中我就憧憬的物理学专业学习,命运却又一次开了我的玩笑。

在郴州招生的湖大老师是一位数学系的教师,当时数学系主任是我的老乡,他把我取在数学系而非物理系,我与心仪的物理学专业擦肩而过。

不是我不能学好数学,而是我没把学数学当回事。大学四年,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自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和一些物理学的课程,自认为能够通过自学,可以改变命运。

可是,毕业分配并没有把我分配到自己选择的桂林电器研究所,从事物理学相关专业的工作,而是把我分配到湖南财经学院的数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

大学三分之一的时间白白折腾,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好在湖南财经学院不是要我去教数学,而是要我从事系统工程学和经济控制论的教学和科研。

职业再一次地背离了我高中就立志学习的物理学专业。

在一所以经济学相关专业为主的高校教书,一位学数学的尽管有从事系统工程学和经济控制论教学科研的优势,但毕竟与学校的经济学主流相去甚远。

要成大器,必须得在经济学上下功夫,漫长的经济学之路需要我上下去求索。


上下求索


1982年9月,刚分配在湖南财经学院的我,被派往长沙铁道学院学习经济控制论的系统识别技术。

学完回校,我去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本投入产出学的专业书籍进行自学。

投入产出学不同于理论经济学,它与数学的结合比较紧密,即便如此,也只是应用简单的初等数学。投入产出系数就是用简单的比值法确定。

系统识别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通过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将一个系统的黑箱变成白箱。

经济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是已知的数据,投入产出系数需要运用比值法将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才能确定。

是否可以运用系统识别技术,把需要计算的投入产出系数作为一个黑箱,将经济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作为输入和输出数据,通过把黑箱变成白箱来计算投入产出系数呢?

在思索一段时间后,确认为可以,我便写出了人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投入产出系数确定法的一点商榷意见”。

论文写出来以后,如何找到相应的理论刊物发表,是学术成果能否被认定的难题。

一位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不了解什么样的理论刊物能够发表,很自然想到的是学校的学报《财经理论与实践》。

控制论的系统识别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财经院校的老师不太了解,找不到相应的老师审稿,作出退稿处理。

于是,我到图书馆翻阅杂志,终于选定中国科协主办的《技术经济》作为投稿刊物。

竟然想不到在毕业后的次年(1983年)元月份,《技术经济》第一期把我的文章作为第一篇发表。

当时的喜悦之情可以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心情来形容。

一位刚迈出大学校门的老师(年纪不轻,已经35岁,“老三届”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尤其是知名刊物的肯定,坚定了我把学术研究作为人生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春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知名刊物也不把职称作为遴选文章的首选指标,才有可能把我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的文章发表在刊物的首要位置上。

科学的春天推动我走向经济学的研究道路。

数学能够转向经济学,不在于数学的功底有多深厚,而在于数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对学习经济学所能发挥的作用。

人们认为我在经济学的研究方面还有所造诣,是因为具有数学基础,却不知我在经济学名著的学习上下了大功夫。

学习经济学名著,不是死记硬背其中的概念和理论,而是要探索作者提出问题、以他创新的概念和理论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经济学名著,死记硬背其中的概念和理论,只是一种理论传承;探索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升自身理论创新的素质。

凯恩斯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著名,在于他面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能够提出失业问题;在于他能够提出非自愿失业概念和运用消费倾向边际递减、资本收益边际递减和流动性陷阱的经济理论解释非自愿失业现象;在于他根据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赤字财政政策。

凯恩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对提高我的经济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启发很大。

经济问题源于社会经济活动,时代不同,出现的经济问题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失业问题,凯恩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同样出现失业问题。

因为时代不同,形成失业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相同。

要分析和解决失业问题,使用的概念和理论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通过比较马克思和凯恩斯提出失业问题,分析失业问题和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论认识论,我深深地认识到提出新问题固然重要,但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概念和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似乎更为重要。

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名著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能够解释和解决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但难以解释和解决时代变化所出现的新问题,即便是重复出现的老问题,也因为被赋予新的形成原因而难以套用既有的理论和概念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习和比较经济学名著所悟出来的这些道理,为我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和认识论基础。

我之所以认为学习经济学名著,不能死记硬背其中的概念和理论,而是要探索作者提出问题、以不同于他人的概念和理论逻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研读学术名著


学习经济学名著,需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分析方法。效用价值的概念和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没有效用价值边际递减的概念和理论,就不可能有现代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效用价值的概念,但有使用价值的概念。

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上,是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还是运用辩证认识论的方法,探索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我学习经济学名著需要思考和领悟的又一个问题。

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否定西方经济学,就是西方经济学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实际上,效用价值是用来研究人和物的关系的概念,即物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使用价值也是研究人和物的关系的理论工具,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因为马克思把物的使用价值视为客观存在,不可能边际变化,人们就认为使用价值是唯物论的概念,效用价值是唯心论的概念,从而把二者对立起来。

马克思关于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的定义,有用性是使用价值的核心内容。

物有用或是无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物属于有用,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物属于无用。

由此,我认识到效用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效用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使用价值也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


▲喜与恩师卫兴华教授合影


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升华,是创作的不竭源泉。

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0年,我几乎都是运用使用价值边际递减及由它推论出来的价值边际递增的概念,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理。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发表的“使用价值的理论创新”《经济评论》2006年9月发表的“价值理论的动态分析”以及《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6月发表的“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等数十篇论文都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化认识。

因为使用价值的概念创新,我深刻认识到劳动价值论能够用来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能解释,而且解释得更好。

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的著作,并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这是最早运用劳动价值理论书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著作之一。

由此而悟出的道理是,运用既有的概念和理论认识新问题,只是问题创新,而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以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研究同样的社会问题,也能得出不同于以既有概念和理论所作分析的结论;从古至今,许多问题重复出现,如果只用既有的概念和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相同的;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用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才有可能得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结论。


▲勉励年轻教师


研读经济学名著,不只是从中获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概念和理论持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马克思的理论著作《资本论》,又名政治经济学批判,足见马克思读经济学名著不只是从中吸取知识,更是通过对经济学名著中的概念和理论的批判,将古典经济学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个时代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只是用来认识和解决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问题,时代发生变化,就得通过对既有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批判,构建新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认识和解决新时代的社会经济问题,马克思深懂这个道理,我对《资本论》三番五次的学习和研究,悟出的也是这个道理。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揭示和解释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凯恩斯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揭示和解释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大萧条现象和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揭示和解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剥削劳动的现象和问题。

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扬弃,不断地发展经济学概念和理论。

对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上下求索,坚定了我对经济学研究的目标选择,那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明确目标


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和上下求索,使我认识到,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

三十岁上大学,由数学转向经济学,到五十岁才想到明确目标,时隔二十年,从年龄上看可谓晚矣。

但是,一个学习数学专业,且通过自学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到了不惑之年才知道明确研究目标,也不算太晚。

古话说,有志不在年高,亡羊而补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个让我明确研究目标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难以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坚持以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也有捉襟见肘之处。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探索和比较,认识到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有可能解释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理论界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我则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发展。


▲参与学术研讨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否定资本作用,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挥资本作用,需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能够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同时也会产生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形成贫富差距过分拉大的社会问题。

依据西方经济学的按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的认识,认为贫富差距过分拉大是合理的。

坚持社会主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则认为贫富差距过分拉大是不合理的。

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按边际生产力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还是以社会主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目标,这是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作出选择和回答的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

所以,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明确为研究目标。

贫富差距过分拉大是因为劳动和资本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形成的。

市场通过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评价劳动的贡献和决定劳动力的价格;而劳动力的价格只是劳动生产的必要价值部分,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占有,这是贫富差距过分拉大的原因。市场评价劳动与资本的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也是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内在需要。

所以,不能通过取消市场评价劳动和资本的贡献、按贡献决定劳动和资本报酬的机制,消除贫富过大的差距,而是需要通过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才有可能缩小贫富差距。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转化的工资收入,除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没有多余的劳动收入可以转换为财产,用来增加财产性收入。

只有把与生俱来的劳动力财产转换为劳动力资本,才能获得劳动力资本收入,才有可能缩小贫富差距。

劳动力是商品,不是资本,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守的一个概念,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有可能转变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不是劳动者的资本的理论观念。

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需要发展劳动力资本理论。

所以,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明确为研究目标。


▲校友不忘恩师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价值增殖,因此劳动力是资本。

劳动力的价值和价值增殖能为劳动者占有,劳动力就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的价值和价值增殖能不能为劳动者占有,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决定。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和价值增殖不为劳动者所有,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劳动力不是劳动者的资本,而是资本家的可变资本。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否定劳动力是商品,更不认为劳动力是资本,而是把劳动者视为公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劳动力是商品、是资本所有者的可变资本的问题再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消除贫富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挥资本作用,发展生产力,又需要消除贫富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内在需要劳动力是资本,而且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也就要求创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只有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才有可能使劳动力财产转换为劳动者的资本,而不是资本所有者的可变资本;才有可能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所以,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明确为研究目标。

所以,理论工作者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样,既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也需要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比较和探索,还需要思想开放和理论悟性。

人没有几个二十年,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确立研究目标,固然有天性愚钝、悟性不高的原因,也因为所学专业限制,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

如果缺乏对经济学名著的学习与借鉴、对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比较、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知和探索,我是难以悟出要把研究目标明确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理的。

人生道路不能没有目标,研究道路也不能没有目标。

人生道路曲曲折折,有了目标,才有可能一帆风顺;研究道路同样曲曲折折,有了目标,才有可能少走弯路。目标确定,贵在坚持。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沿着既定目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贵在坚持


做人做事贵在坚持,从事理论研究更要贵在坚持。

贵在坚持就是持之以恒。学习经济学名著持之以恒,才有理论积累;探索理论概念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创新发展;以创新理论概念持之以恒认识和解决问题,才能证明创新理论概念的科学性。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过,理论概念一旦创新,就应该持之以恒地运用它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多,它就越科学。

创新的理论概念如果只能用来解决个别问题,而不是更多的问题,它就只是局部正确,而不是普遍正确。

学习经济学名著,不只是积累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创新理论概念;创新的理论概念只有通过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检验它的科学性。

贵在坚持,能够不断积累知识,有利于理论概念创新,有利于检验创新理论概念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从事理论研究贵在坚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能说出这个道理,可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宣讲科研心得


读书必读名著,读名著必须持之以恒。

经济学名著并不通俗,需要反复研读,对于一个非经济学专业的学者尤其如此。

只有反复研读,持之以恒,才有可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认识其中的不足。

理论工作者决不能只求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求认识其中的不足。

只有认识其中的不足,才能有破有立,创新发展。

这是理论工作者应有的素质,也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初读《资本论》,使用价值概念被认为是是客观存在的商品体,不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我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再读三读《资本论》,并与效用价值概念相比较,我才慢慢悟出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不是完全对立,而是对立统一关系的道理。

“使用价值的辩证认识及其现实意义”论文的完成,并能于2017的2月份在《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正是得益于对《资本论》中使用价值理论持之以恒的探索和比较。

如果只是初读《资本论》,而不贵在坚持,是不可能悟出使用价值也同效用价值一样具有边际递减性质的道理,也就不可能运用使用价值边际递减的性质解释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有效配置的问题,也不可能在20世纪末21世纪前10年能够撰写大量的理论文章,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道理。


▲探索理论问题


超额剩余价值概念也是在再三研读《资本论》的基础上,领悟到它与相对剩余价值概念的区别的。

把超额剩余价值加在个别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之上,认为个别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增加,是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

初读《资本论》,认为有道理,反复研读《资本论》,发现这种认识违背马克思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部分,不是个别劳动生产的,而是社会劳动生产的,将超额剩余价值加在个别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之上,认为是个别劳动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理由不充分。

深化认识超额剩余价值概念的理论内涵,能为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提供理论依据,也就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参与分配提供理论依据,更是为我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理论素材。

《经济纵横》杂志于2019年4月份发表的“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及其当代意义”,正是多次研读《资本论》,反复琢磨超额剩余价值概念有感而发撰写出来的论文。

贵在坚持需要胆量和勇气,完善经典理论概念,更是需要胆量和勇气。

劳动力是资本,是劳动者的资本,被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否定,也被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否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树立劳动力是商品、是劳动者的商品的理论观念,并转变到劳动力不仅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且也是劳动者的资本的理论观念上来,需要胆量和勇气。

传统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资本,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然而,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资本,有利于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我能坚持劳动力是资本、是劳动者的资本的理论观点,固然源于一种理论自信,更是因为有学术挑战的胆量和勇气。

资本通过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增殖,被认为是资本,劳动力的使用通过生产剩余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增殖,更应该被认为是资本;人力资本被人们广泛使用和传播,劳动力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发挥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属于人力的范畴,劳动力资本也应该被人们广泛使用和传播。

对劳动力是资本的理论自信,使我更有进一步对劳动力如何成为劳动者的资本,资本运用新方法新技术降低个别价值和通过个别商品交换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胆量和勇气。

2016年以来,尽管已经退休多年,还能写出“劳动力财产的产权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劳动力的两重属性与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劳动力与资本协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逻辑”等等文章,并在《兰州学刊》《兰州财经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等杂志上发表,与我对劳动力是资本的理论自信,与我有学术挑战的胆量和勇气有很大的关系。


▲听取学生发言


验证自己的理论自信,需要贵在坚持。

创新的理论概念和完善的理论概念,需要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才能验证它们的科学性。

能够解释和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越多,创新的理论概念或完善的理论概念就越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理论,就是因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

社会科学理论不同于数学定理,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就能证明它的科学性,而是要把它广泛地用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证明它的科学性。

正是因为这种理念,我持之以恒地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概念的理解,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来证明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概念的理解的科学性。

不只是能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概念的理解用来解释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且还能用来认识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某些问题。

在《经济问题》和《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杂志上发表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实现途径的演变逻辑”“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逻辑及意义”等文章,正是有这种理论自信和贵在坚持才得以创作出来的作品。


▲发表获奖感言


人生感悟


人生波折,对弱者是灾难,对强者是磨炼。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学术研究也是如此。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术道路漫长,更需要上下而求索。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糊涂的人生,没有学术目标的学者,不可能有大的成就。学术目标在学习、借鉴、比较和挑战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而逐渐明确,在无所事事和碌碌无为中而逐渐丧失。

在学习、借鉴、比较和挑战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创新和完善理论概念,需要理论自信;创新和完善的理论概念又是在持之以恒地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以自信。缺乏理论自信的学术精神,不可能有创新和完善理论概念的胆量和勇气。

创新和完善理论概念,需要贵在坚持,将创新和完善的理论概念应用于解释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同样需要贵在坚持。

理论自信是在学者贵在坚持中形成,也是学者能够贵在坚持的动因。


主要学术成就附录


专著

《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价值理论与经济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公平、效率与分配:比较研究与产权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经济和谐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

《初次分配共享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制度安排》.财政研究,2018(4)

《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辩证分析与制度安排》.现代财经,2018(11)

《虚假的社会价值的辩证分析与现实意义》.福建论坛,2019(4)

《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及其当代意义》.经济纵横,2019(4)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19(1)

《社会资本理论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9(1).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构建有效经济体制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江汉论坛,2021(1)

《资本有序或无序扩张的理论界定及其制度规范》.现代经济探讨,2022(10)

《初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消费经济,2022(1)

《劳动力财产的产权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兰州学刊,2023(10)

《经济创新力竞争力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创新安排》.学术界,2023(6)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内在逻辑与制度保障》.经济问题,20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逻辑》.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



  

精彩延申

“财经教育奖励基金”由原“七八级金融奖学基金”、原“财院八九基金”合并设立,旨在支持发展财经教育事业。基金自设立以来,得到了历届财经校友的支持和帮助,已奖励师生500余人,成为财院校区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之一,每年的颁奖典礼是财院校区的一大盛事。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财经教育奖励基金丨马文博:践行财经新黄埔人的使命

他们回家颁奖了!直击2023年度财经教育奖励基金颁奖活动现场


2022年度“财经教育奖励基金”颁奖典礼举行





来源 |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徐慧

审核丨邓利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