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戏曲:瑞昌采茶戏(逃避洪荒的湖北黄梅采茶戏来到瑞昌)

文摘   2024-08-28 00:01   湖北  

 点击蓝字“黄梅雨竹轩”关注我们

挖掘传统文化  贴近百姓生活

关注民情民意  记住乡音乡愁

欢迎投稿,来稿请寄:2253327253@QQ.COM




瑞昌采茶戏

原  名:糯米采茶、茶灯、漏板采茶。

产生时间:清乾隆年间。

流行区域:九江瑞昌及周边地区。

剧种介绍:瑞昌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彩,其前身是花灯戏,早期俗称“糯米采茶”“漏板采茶”或“茶灯戏”,是赣北地区的地方戏曲。早在明代,瑞昌乡村盛行灯会,灯会以灯队表演形式出现、扮饰各种形象的人物,载歌载舞,演唱花灯调和小戏段子,形成瑞昌最早的花灯戏。清乾隆年间,洪下源(今洪下乡)村民在吴城和景德镇一带进行小货交易中吸纳路南采茶戏艺术风格,后将花灯戏组合成一旦一丑或一丑二旦。

小戏跟随灯队四处演出。这种以灯带队的形式,既是花灯戏的发展阶段,又是瑞昌早期采茶戏的雏形。乾隆三十年(1765),逃避洪荒的湖北黄梅采茶戏“三角班”来到瑞昌,很快融入瑞昌的花灯戏,形成了瑞昌采茶戏“三角班”,即四个演员(二旦、一生、一丑)和三个场面。道光年间,受黄梅采茶戏影响,瑞昌采茶戏由“三角班”向半班社过渡、继而发展成“草台班”,剧目拓展为36大本和72小本,唱腔发展成八板十三腔。兼有近百个小调。这时的瑞昌采茶戏趋于定型,流布于湖广等地,流行于当时的九江府属各县,故又称“九江采茶戏”。

1956年2月,瑞昌县采茶剧团正式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采茶剧团一度被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又改为“文艺工作团”,直至1980年恢复原称。瑞昌采茶剧团成立之后,一直活跃在广阔的乡镇农村,巡演于赣、鄂、皖、湘等地,深受青睐,曾多次在省、市及国际戏剧大赛中获奖,并受到省、市及国际专家及同仁一致好评。21世纪以来,瑞昌市委、市政府加强采茶戏保护,稳定演艺队伍,培养演艺人才,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在200场次以上,商业演出在50场次以上。2012年,剧团全年演出260场次,其中送戏下乡200场次、商业演出60场次。

瑞昌采茶戏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1958年,瑞昌采茶戏《劝细姑》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收录存档。1959年7月,瑞昌采茶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歌舞《大桥姑娘喜事多》和民间渔鼓《赞武山》,奉调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受到中央领导赞许。1958—1963年,瑞昌采茶戏六进武汉演出,名噪三镇,声名鹊起,《武汉晚报》曾多次采访报道。1973年,《青年一代》剧目在江西艺术剧院上演,江西电视台进行全剧实况转播。1977年10月,该团创作的现代剧目《两个放水员》和《北京来信》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五十周年”纪念调演,并参加大会公演。1984年,瑞昌采茶剧团《红梅惊疯》参加九江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获一等奖。1985年,该团创作的传统剧目《楚三怪娶亲》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调演,获创作、导演、音乐、舞美、表演奖。1989年,剧团创作的采茶戏《蛇女》和《红梅惊疯》,参加九江市文艺调演和江西省赣剧、采茶戏调演,分别获得三等奖;创作演出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三个代表”的好典型》引起轰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新华网、新浪网、江西经济网等知名媒体对瑞昌剧团进行了报道。2004年,在中国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和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比赛中,该团创作演出的剧目《春锣》和《责任》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06年和2007年,九江市两次文艺调演,剧团创作的采茶戏《春潮》和《春韵》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节目奖。2011年创作的瑞昌采茶戏《村官攀亲》荣获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11年12月,受香港江西九江联会邀请,采茶剧团代表九江赴香港演出,香港《大公报》报道了演出盛况。2013年,采茶戏《追梦》参加首届“汤显祖”戏剧小品大赛荣获演出剧目二等奖,创作三等奖,演员一、二、三等奖五项大奖。瑞昌采茶剧团在演艺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多次获得集体荣誉。1995年获九江市政府授予的“先进文化事业单位”称号,1996年获省文化厅“百团百戏下农村”奖励,2004年被省委宣传部等16家单位联合授予“全省‘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被九江市文化局授予“艺术创作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瑞昌采茶戏作为江西省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剧种,于1985年被定为“九江采茶戏”载入《中国戏曲音乐大辞典》,后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将“九江采茶戏”正名为“瑞昌采茶戏”入编,2007年申报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昌采茶戏经过长期的流传与发展,不断借鉴外地艺术风格,在表演、唱腔、音乐、舞台艺术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表演是采茶戏最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最为丰富。瑞昌采茶戏艺术表演形式以二旦、一生、一丑为主,其二旦中一旦为主,一旦为辅。

二旦表演,以民间生活小戏为主,唱做兼备,声情并茂。如“小旦王”杨开忏在采茶戏《劝细姑》表演中,运用手帕、丝帘、扔腔、哭腔、跪步、云步等表演技巧展示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催人泪下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又如主演小旦的杨能美在采茶戏《桃花装疯》表演中,采用女甩发、单手水袖、碎步、跪步等表演技艺,把剧中的“装疯”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

小生表演,以公子、书生人物形象出现为主,为塑造剧中人物情感,艺人们在步法、水袖、折扇、甩发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特色的表演手法。步法有交叉步、双点步、滑摔步;水袖有绕转袖、云花袖、仙子袖等;折扇有荷塘月色、仙人照镜、水波荡漾、闭月羞花等;甩发有抛、绞、拉、绕、抖、转等技法。如著名演员董洪高,饰演《三姐下凡》中的杨文举,在舞台上运用折扇、水袖、步法表演技巧。把杨文举与仙女三姐仙桥相遇、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赞叹不已。

小丑表演,以欢快风趣、幽默诙谐、插科打诨为特点,尤其是矮子步。如《姊妹摘茶》《商贾蔡鸣凤辞店》《浪子踢球》《米行伙计》《推车赶会》《李乙卖女》《钓蛤蟆》《红梅惊疯》《柳氏教子》等传统小戏均是小丑行剧目,大量运用矮子步和半蹲绕步。其主要步法有打脚尖、跳门槛、鸭子步、虚点步、八字步等。另有头部的伸缩式、左右式、转圈式等特殊技巧表演。如著名小丑演员彭庚麟在《访鼠》一折小戏中,不仅运用基本技巧,还大胆尝试倒挂金钩、钻凳滚凳等特别技巧,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瑞昌采茶戏唱腔十分丰富,主要分为正本唱腔和传统小调两种。正本唱腔是瑞昌采茶戏的主体声腔,分为“八板十三腔”。“八板”即男平板、女平板、男诉板、女诉板、导板、散板、倒板、对板。“十三腔”即男花腔、女花腔、丑花腔、男火攻、女火攻、霸腔、哭腔、叹腔、汉腔、还魂腔、摇旦腔、二拔子腔、三拔子腔。在正本唱腔中,平板唱腔是主要唱腔,它有两个基本特点:男、女板腔的旋律篇幅一致,唱腔中有男腔必有女腔。它的主要特点是:旋律平和流畅,唱腔委婉动听,抒情柔糯,故而俗称“糯米采茶”。其显著特点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唱腔中,除起句、落句不“漏板”,其余四句都有固定的“漏板”,即起唱漏掉强拍而从弱拍开始,因而俗称“漏板采茶”。许多声腔都是乡村百姓熟悉的土腔土调,台上唱上句,台下接下句。

小调在瑞昌采茶戏中较为多见,小调配合正本唱腔在大戏中使用,使瑞昌采茶戏唱腔更富有内涵。瑞昌采茶戏有72个小调,如《补背褡调》《卖杂货调》《卖棉纱调》《扳笋调》《撇芥菜调》《撒帐调》《织绢调》等,这些小调或是从瑞昌民间灯歌山歌、茶灯戏杂调中吸取发展而来,或是外地小调传入瑞昌被瑞昌采茶戏移植使用,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载歌载舞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有着特别的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瑞昌采茶戏的艺术风格。

瑞昌采茶戏的地方特色还体现在曲牌音乐和打击乐(锣鼓点)。曲牌音乐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老艺人从大剧种中及民间丝弦锣中移植过来,二是在民间流传小调中吸取变化而来。它分为四大类:喜庆欢快类,如大开门、万年欢、仙姑花、小开门、朝天子、喜临门等;忧愁悲哀类,如楼前月、叹空台、哭皇天等;配合表演类,如过场、小行弦等;武打类如龙入云等。在演奏上是由唢呐和武场结合演奏,也有由文场(管弦乐)单独演奏。曲牌音乐计有40余首,基本形成瑞昌采茶戏曲牌音乐体系。打击乐也称锣鼓点,瑞昌采茶戏的传统锣鼓点在演出中配合唱、做、念、打而用,根据唱腔的种类,配上相应的锣鼓点。瑞昌采茶戏锣鼓点除少数是从大剧种移植而来(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纽丝、吊拨等),大部分是该剧种本身的锣鼓点,这些锣鼓点分别用于起唱前的前奏和间奏中,与文场配合得十分妥帖。如天句头、地句头、上句、凤点头、八字头、冲天炮、火攻头等,均用于起板;如拖水、掀门帘、紧一锤等通常用于唱腔结尾;其他大部分都属唱腔中的间奏托垫锣鼓,如紧两锤、摧锤、软垫拨、扫锤等相互配合用于慢哭腔中,很有特点。

瑞昌采茶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在茶灯戏基础上,通过化妆、服饰、舞台装饰等从简陋到不断完善而成形。早期演出时化妆、服饰、舞台装饰非常简单,俗称“面架”戏,化妆朱粉涂唇,服饰蓝色粗布,以男扮女反串。小丑较为多样,勾画白色小“豆腐块”,造型有很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员行日增多,人物化妆按脸谱勾图,服饰、头饰更为丰富,图案更精致,款式更新颖,舞台装饰有幕布,乐队伴奏有文武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建有剧院、戏楼、舞台,采茶剧团演出有了固定场所,科技设备充实舞台装置,现代气息的戏曲舞台更具视觉感和表现力。

瑞昌采茶戏排演剧目分为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三种。传统剧目均为早期上演的瑞昌茶灯戏及瑞昌流传的民间小戏改编而成,代表剧目有《三宝记》《槐荫记》《血衣计》《青龙山》《葵花井》《赶子图》《告经承》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乌金记》《红楼怨》《荞麦记》《蔡鸣凤辞店》《劝细姑》《二龙山》《惊疯》《锁阳城》《牡丹对药》《柳氏教子》等。现代剧目有《麦良风云》《党的儿子》《三世仇》《战长河》《换点》《当家人》《杨柳青》《北京来信》《蛇女》等。

瑞昌采茶戏成立最早的班社是“瓜山班”。1821—1850年,以瑞昌洪下源的瓜山周、徐、杨三姓班主为核心组建起瓜山班,历经周才友、周英荣、徐庭梓、周升荣、徐虞贤、杨开忏等六代师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150余年。瓜山班成立后,洪源班、小瀼班、文秀班、三和班、宝和班、春和班等相继建立,并一直活跃在乡村戏台,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陆续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业余采茶戏班社恢复到10个,1952年农村业余采茶剧团发展到35个,至1955年发展到100多个。在采茶戏兴盛的1955年,瑞昌县举办秋季民间戏曲大会演,开始组建县采茶剧团。1956年2月,以瓜山班为主,吸收大桥业余剧团部分演员,正式成立“国营瑞昌县采茶剧团”。剧团成立之初,配有团长1人,导演、编剧、编曲各1人,演职人员24人,至1960年演职人员增加到46人。1985年9月,经省文化厅批准,创办江西省文艺学校瑞昌县采茶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30名,培养后继人才。1990年初,瑞昌市采茶剧团完成新老交替,以原瑞昌采茶戏班的青年教师与毕业学员为基础重新组团恢复演出,在职人员40人。2005年,瑞昌市采茶剧团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职人员25人。1956—2012年,剧团队伍不断坚实,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有国家二级演员1人、三级演员26人、四级演员18人,有国家三级编剧2人、三级导演2人、三级编曲3人、三级演奏员15人、舞台技术员6人。1990—2005年,剧团不断开辟演出市场,在上海、广东、福建、湖北、山东和省内城乡进行演出,累计演出1800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

1956年,县采茶剧团成立,民间戏班解散,民间业余剧团纷纷创办。1958年前后全县以公社、大队、生产队为单位成立的业余剧团多达340个。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公社级剧团有码头、大桥、南义3个:码头公社业余剧团成立于1957年,代表剧目有《孙成打酒》《四下河南》《三凤求凰》;大桥公社业余剧团成立于1958年,代表剧目有《大桥姑娘喜事多》《赞大桥》《红心嫂》《三世仇》;南义公社业余剧团成立于1958年,代表剧目有《双飞燕》《合家欢》《挂招牌》。1990年,全市共有各类农村业余剧团39个,其中采茶剧团19个,民间职业剧团1个,京剧团1个,汉剧团2个,黄梅戏剧团16个,共有演职人员1200人,上演各类剧目200多个,达900余场次。

瑞昌采茶戏经过200多年的演绎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戏曲名家。县采茶剧团成立时,编曲张绪纲,导演朱垂兑,编剧闻先明,老艺人杨开忏、杨能美、周平钊、王全友、徐虞亨、徐虞利、邓见学等,被誉为瑞昌采茶戏第一批尖子人才。至1966年,县采茶剧团又涌现出一批新的骨干力量,知名演员有曹树霞(老生)、柯亨耐(小生)、董洪高(小生)、邓筱玲(花旦)、朱巧敏(花旦)、陈战珠(老旦)、丁孝梅(老旦)、潘彩云(武旦)、王月英(彩旦)、冯岐山(花脸)、谈荣伟(丑)、彭庚麟(小丑)。1970年后,一批新秀挑起大梁,导演王庸、贺光源,编剧罗东晖、李屏珍,编曲吴本其、黄忠伯、范荣芳、柯霞伟,舞美洪兆民等享誉一时。知名演员有李俊贤(小生)、钟友珍(青衣)、易德秀(花旦)、王秋姣(花旦)、张牧乡(花旦)、罗神水(小丑)、李淑芬(青衣)。这些戏曲名家各有一技之长,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戏曲事业,为瑞昌采茶戏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百多年来,瑞昌采茶戏从乡村草台班走上戏剧大舞台,传承创新,砥砺前行,求索发展,彰显特色,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为民族艺术增添了光彩。瑞昌采茶戏根植于赣北沃土,盛开在文艺百花园,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朝阳,斗艳芬芳!

代表剧目:《三宝记》《菜刀记》《鹦鹉记》《槐荫记》《排环记》《血衣记》《卖花记》《卖水记》《凤凰记》《毛洪记》《罗帕记》《私情记》《鸡血记》《金钗记》《乌金记》《青龙山》《葵花井》《赶子图》《告经承》《珍珠塔》《锁阳城》《胭脂褶》《山伯访友》《拜年》《游春》《卖水》《秧麦》《拐带》《思怀》《赶学》《打瓦》《打赌》《打豆腐》《染围裙》《送香茶》《过界岭》《劝细姑》《送月饼》《挑牙虫》《看花灯》《苦媳妇》《卖大布》《送绫罗》《下南京》《二回楼》《钓哈蟆》《张孝打凤》《南山打赌》《瞎子捉奸》《姐妺打赌》《方卿拜寿》《山伯访友》《山伯现魂》《三戏白牡丹》《韩湘子化斋》《张古董困城》《乌金记(冷绪河改编)》《二龙山(闻先明改编)》《锁阳城(张绪纲改编)》《红梅惊疯(闻先明改编)》《党的儿女(闻先明创作)》《麦良风云(张绪纲创作)》《蛇珠(闻先明创作)》。

非遗级别: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

张绪纲(1933—1997),剧团编曲。瑞昌采茶剧团成立之初,他根据采茶戏特点编写音乐曲谱、锣鼓曲牌,配以民族管弦乐器伴奏,结束了瑞昌采茶戏“锣鼓伴唱无配乐”的历史。1956—1970年,剧团上演的剧目大多数由他编曲配乐。1978年以后,他又对采茶戏唱腔进行改革,并编成《九江采茶戏音乐》,由江西戏研所誊印。

朱垂兑(1923—1970),剧团导演。从小身处京剧科班,进入瑞昌采茶戏剧团后,兼司鼓和演员,是“草台班”转入正规舞台主要成员之一。他将京剧艺术融入瑞昌采茶戏,为采茶戏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贡献显著。代表作品有《青龙山》《告经承》《二龙山》《三姐下凡》等。

闻先明(1934—),剧团编剧。担任瑞昌采茶剧团编剧多年,一直从事传统剧目改编,戏曲、歌舞剧创作及采茶戏研究工作。1959年,改编的传统剧目《二龙山》参加九江地区首届职业剧团观摩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同年7月,创作的民间歌舞《大桥姑娘喜事多》奉调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好评。1984年创作的传统剧目《红梅惊疯》参加九江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获一等奖。1989年创作的传统剧目《蛇女》参加九江市戏曲调演获创作奖。

杨开忏(1905—1974),小旦演员。12岁拜师学艺,瓜山班第六代传人,县采茶剧团首批演员兼教师。他专工旦角,嗓音甜润、清脆、悦耳、动听,享有“茶戏小旦王”“红七县”“盖三省”的美誉。其代表作《劝细姑》于1958年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收录存档。

邓见学(1927—),小旦演员,师从“茶戏小旦王”杨开忏,瓜山班第七代传人,县采茶剧团首批演员兼教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瑞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他专工旦角,嗓音清脆、表演细腻。其代表作有《劝细姑》《告经承》《荞麦记》等。

邓筱玲(1944—1968),女,花旦演员。她极富文艺天赋,扮相清秀,嗓音甜美,主演《三姐下凡》《刘三姐》《江姐》深受青睐,广为流传。1959年,她与董洪高主演《二龙山》参加九江地区首届职业剧团观摩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1964年,主演现代剧目《换点》参加九江地区会演获优秀演出奖。

董洪高(1942—),小生演员。他从小爱艺,入选县采茶剧团第二批演员后,经过刻苦学练,演技娴熟,嗓音洪亮高亢,扮相端庄,久负盛名。代表作有《二龙山》《麦良风云》《告经承》等。1959年,他与邓筱玲主演的《二龙山》参加九江地区首届职业剧团观摩会演获优秀演出奖。

彭庚麟(1944—),小丑演员。他从小拜师,酷爱艺术,功底深厚,演技娴熟,善于刻画各种人物,以武场表演取胜,以诙谐幽默见长,主演小丑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59年,他主演的民间渔鼓《赞武山》奉调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并受到好评。1985年,他主演荒诞喜剧《楚三怪娶亲》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调演获演出奖。

朱巧敏(1948—)女花旦演员,师从著名小旦邓见学,瑞昌采茶戏第八代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瑞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主演的《送月饼》演出盛况在《九江日报》做专题报道。主演的《战长河》获江西省戏曲会演“剧目演出奖”。

范荣芳(1948—),剧团编曲,主要作品有采茶戏音乐《天之娇女》《春锣》《春韵》《春潮》《村官攀亲》等,其中《春锣》获中国山东小戏艺术节“音乐奖”,《村官攀亲》获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蛇女》获九江市戏曲会演“三等奖”。2006年,他个人编著的《瑞昌采茶戏唱腔选编》由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牧乡(1960—),女,花旦演员。12岁进入县采茶剧团,久经历练,演技娴熟。她主演的传统剧目《孟丽君》声名鹊起,1989年应约拍摄电视剧《挚爱》,担任女主角名噪一时,后又多次应约拍摄电视剧并担任主要演员。2004年,在中国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她和朱品清主演的采茶戏《春锣》获优秀演员奖。

《江西非遗戏曲概览》钟传志,郭晓莺编著,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2

中国大百科全书·瑞昌采茶戏(九江采茶戏)

  产生于江西瑞昌县(今九江瑞昌市)、九江县(今九江柴桑区)一带,还在湖口、彭泽、都昌等县流行。瑞昌采茶戏经历了茶灯戏、三脚班、半班3个发展阶段。据明隆庆四年(1570)《瑞昌县志》记载:“时南源放灯,尤为极盛,延绵数里,照灯火如昼,终夜吭歌,引极乐至宵。”在灯彩活动中有采茶灯,由两个采茶女提茶灯走在前面,丑脚随后,演唱以《十二月采茶歌》为主的节目,间或有些情节简单的小戏,如《姑嫂采茶》《卖杂货》(脚色均为二旦一丑)、《钓蛤蟆》《补皮鞋》《扳笋》《卖花线》《磨豆腐》《小放牛》之类。采茶灯引路及载歌载舞的一些小戏,与赣南三脚班相同。赣东采茶戏、抚州采茶戏也对瑞昌采茶戏有过影响,而对之影响最大的是黄梅采茶戏。清道光以后,黄梅采茶戏“四唱三打”的三脚班和“七唱三打”的半班先后传入瑞昌县、九江县一带,促使这一带的茶灯戏不断成长、发展,演变为瑞昌采茶戏。瑞昌采茶戏最早的班社为瑞昌瓜山班,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有周圣亿、周英荣、徐庚子、冯道先、杨开仟、杨能美等六代相传。随后又有洪源班、新棠班等著名班社。

  瑞昌采茶戏保留了三个阶段的剧目。茶灯戏与三脚班既有赣南采茶灯戏剧目,也有赣东、抚州采茶戏三脚班小戏剧目,如《补背褡》《秧麦》《挖茶园》(《小和尚锄茶》)、《蠢子接姨》等,更多的是黄梅采茶戏三脚班带来的小戏,如《逃水荒》(挖芋头)、《撇芥菜》《蓝桥汲水》等。半班剧目多数来自黄梅采茶戏,有“三十六大本”之说,如《蓝桥汲水》《毛洪记》《鹦哥记》《拷打红梅》(《排环记》)、《山伯访友》等。另有《乌金记》《菜刀记》《百日缘》等。

  瑞昌采茶戏的唱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调。三脚班时期只有锣、鼓、钹伴奏,加以人声帮腔,进入半班后增加唢呐、竹笛、胡琴伴奏。打击乐也有所改进,从大戏剧种、民间吹打中吸收了一些曲牌作为过场音乐。脚色行当与黄梅采茶戏半班同,有正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花脸、丑7个。

  2008年,瑞昌采茶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素材来自于《家谱研究》

往期推荐

1. 民族学考研:黄梅戏作为我国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经历多年发展逐渐奠定基调,也成为我国最具艺术个性、审美特色的传统文化

2. 1951年张紫:“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

3. 一部可信的黄梅戏传播史研究专著

投稿须知

《黄梅雨竹轩》面向全社会常年征集散文、诗歌、小说、摄影、美术等各类原创作品。文责自负,切忌一稿多投。鉴于本刊创办无经费来源,凡来自读者的赞赏款,五十元以内的部分用于平台维护与采编费用开支,五十元以上的部分与作者分享,分享比例是70%归作者,30%留作平台,特定对象点名赞赏除外。

书讯:《黄梅雨竹轩》编辑部还有少量作品集,价格48元,欢迎各位朋友订阅收藏。联系电话13907255060江主编。

扫码关注《黄梅雨竹轩》

微信及电话 : 13907255060

顾      问:江沈红

主      编:江尊华

执行主编:王石磊

责任编辑:汪洋大海  


黄梅雨竹轩
关注民情民意,记住乡音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