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做完脑起搏器手术,还没开机,症状就好了一大半,感觉太好了!
医生,我开机之后感觉改善还不如刚刚手术完那段时间好?这是为什么呀?
上面两位患者的问题
相信很多脑起搏器术后患者都经历过
其实都与微毁损效应相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王惠清医师的笔触
来认识下脑起搏器术后微毁损效应
在介绍微毁损效应之前,让我们先来一起复习下帕金森病外科治疗小知识。
帕金森病是发病率第二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当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后,早期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当药物治疗的蜜月期结束后,患者出现了“开关现象”、药物副作用、甚至出现异动时,这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的补充。目前,帕金森病的外科手术主要有两种: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
神经核团毁损术,指通过各种技术破坏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目前常见的的技术方法有射频热凝(最早,曾经被称为细胞刀)和不需开颅的聚焦超声(磁波刀)。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由于神经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造成的脑神经核团毁损终身难以恢复,因此核团毁损术通常不可逆。
而脑深部电刺激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例如STN,GPi等)植入电极,然后通过脉冲发生器释放脉冲电信号,刺激电极附近的神经元或神经传导束,调控神经网络,从而缓解帕金森病症状,具有可逆性和可调性。
通常在脑起搏器手术后的1~2周内,患者会出现一种被称为“微毁损效应”的现象。顾名思义,这种现象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与过去常用的神经核团毁损手术类似,只是效果较轻,且通常在1~2周后消失。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下脑起搏器术后微毁损效应。
什么是微毁损效应?
微毁损效应,是指脑起搏器电极植入后对脑组织的可逆、轻微损伤。虽然损伤通常很小,但它可能对患者的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微毁损效应的影响因人而异,在1~2周内有的病人甚至可以达到过去核团毁损术的治疗效果,例如:
1
症状暂时缓解
微毁损效应会导致帕金森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电极植入脑内后,会对周围的细胞产生刺激,从而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引起与“毁损术”类似的效果。
2
术后快速改善
患者在手术后的几天内,由于微毁损效应,脑组织轻微水肿带来的刺激,运动障碍立刻得到改善。这种效果通常会在术后3-5天内显现,并在一周左右出院时逐渐减弱。
3
评估手术效果
微毁损效应的存在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后早期评估手术的效果。通过观察患者在微毁损效应期间的症状变化,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电极植入的位置和刺激效果。
4
减少术后药物依赖
在微毁损效应期间,患者可能会暂时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这是因为电极植入后的刺激效果可以部分替代药物的作用,从而减轻症状。
5
为正式开机做准备
微毁损效应的存在也为正式开机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在微毁损效应逐渐消失后,医生可以逐步调整脑起搏器的参数,使患者逐步适应电刺激的效果。
6
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微毁损效应是暂时的,但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体验到更好的运动控制和更少的症状困扰。
总结一下
微毁损效应虽然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但它在术后早期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评估手术效果的重要参考。
微毁损效应维持多久?
脑起搏器术后微毁损效应的恢复期通常在手术后的3-5天内开始显现,这是因为电极植入后脑组织轻微水肿带来的刺激,导致运动障碍立刻得到改善。这种微毁损效应会在一周左右出院时逐渐减弱,随着水肿的吸收,症状会慢慢消失。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手术后的2-4周开始进行首次开机(即激活脑起搏器),以排除由于电极植入对核团的机械性刺激而产生的微毁损效应,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脑起搏器的疗效和调整参数 。
微毁损效应产生的原因
微毁损效应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手术技术: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对避免微毁损至关重要。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脑组织对损伤的敏感性不同。
电极位置:电极植入的精确位置对效果和副作用有直接影响。
患者的术后注意事项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微毁损效应并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术前咨询: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可能风险和预期效果。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术技术直接影响微毁损效应的发生概率。
术后监测:密切关注术后的身体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任何异常症状。
合理调整脑起搏器参数:根据身体反应调整电脉冲的强度和频率,以减少副作用。
心理支持:情绪变化可能是微毁损效应的一部分,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有助于情绪管理。
结语
虽然微毁损效应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但通过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合作和适当的术后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逐渐适应并从脑起搏器治疗中获益。记住,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个性化的治疗和关怀是关键。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对脑起搏器术后可能出现的微毁损效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过程。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不要犹豫,及时与您的医生沟通。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作科普用途,不应被视为对所涉医疗产品的推荐或功效证明。涉及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相关的,请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寻求专业意见。本文使用的相关观点、肖像已获得相应授权。如任何个人或其他媒体、网站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并注明转载来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