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了重阳

文化   2024-10-11 13:28   湖南  





岁岁重阳,又见重阳。


重阳节是敬老节,可相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就好像我们总是忙着打拼,却总是忽略了父母的期盼。


人生所有的遗憾都因为一个“等”字,等下次,等不忙,等将来,等有条件……


可是,有些爱,不能等。有些人,等不起。


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


而世间最大的温柔,莫过于一推门喊“爸妈”,仍有人回应。


时光也许无法变慢,可我们的爱,却可以温暖这岁月凉薄。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这3件容易被忽略的小事,请一定记得为父母做。


多陪父母说说话:
废话里藏着最奢侈的幸福

看过一个视频。

因为儿子常年在外,老俩口就买了个智能机器人,没事就和它聊天说话。


儿子有一次过年回家,和机器人拌嘴闹着玩。

老母亲竟然很认真地指责他,说他讲话不礼貌,要他向机器人道歉。


儿子被逗得哈哈大笑,转念又品出一丝苦涩。



原本在他看来,这个智能小家电只是个没有温度的生活助手。

但没想到,在父母心里,早已把它当作家庭的一份子,当作能陪他们说话的孩子。

自己在外打拼,家里空空荡荡的时候,他们是靠着和这个小机器人的聊天打趣,才能融化晚年冰冷的孤独。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好好和父母说说话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以为孝顺就是多挣钱,过年时给父母买一大堆补品,或者包个厚厚的红包;


就是把事业做大做好,让父母在和邻居炫耀时脸上有光;


就是“报喜不报忧”,打电话时三言两语问问身体,就匆匆挂断。

偶尔回家,父母想要问问自己在外面的工作、生活,也总是被一句“说了你们也不懂”掐断了念想。


电视剧《有风的日子里》,马爷决定重新创业,但因为资金不足,他想把老家房子卖了,又害怕父母担心,便对阿桂婶说了他的顾虑。


阿桂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自己和孩子们相处的故事。


她说,从小孩子们就非常依赖她,什么都愿意和她说,放学回家一进门,大事小情都要告诉阿妈。


长大后,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但每次打电话,翻来覆去就是“吃了吗,身体怎么样”之类的车轱辘话。

她知道孩子们是不想让她再操心,但越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她越担心。

两代人之间像隔了什么。


连儿子因为重感冒进了ICU,她都是半年后孩子们回来过年时说漏嘴才知道。


我们总觉得,什么都不说,就是爱。


却忘了,在父母心里,不管我们多大,仍然是个孩子。


哪怕他们已经老去,不能再遮风挡雨,仍然会想要走进我们的世界,想知道我们过得好不好,累不累。


放下手机,多陪父母聊聊天。

聊聊家长里短,聊聊工作,聊聊外面的新鲜事,哪怕他们听不懂,哪怕他们给出的建议根本没办法采纳。


真正的爱,就是陪着父母说很多的废话,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仍然被需要。


余生太短,不留遗憾


曾经听过一句话,“她是我生命回头的来处,也是我将要归去的晚年”。


每个人都年轻过,如今双鬓斑白、步履蹒跚的父母,也曾是意气风发、青春逼人的姑娘小伙儿。


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是他们的年华换来的。


但是打开手机,我们为自己、为孩子留下了太多美好的瞬间,关于父母的照片却寥寥可数。



一个朋友的母亲,半年前心梗走了。

老人八十多岁,也算长寿,朋友操办葬礼时,翻遍手机,才选出一张作为遗照。


这张照片是从春节年夜饭的合影里截的,母亲被儿孙簇拥着,笑得很开心。


葬礼很顺利,他忙完以后回到父母家,爬上四楼,还没掏出钥匙,忽然间悲从中来,哭到不到自已。


有人曾说,失去亲人最悲伤的时候,不是葬礼,而是回到日常生活中,看到熟悉的场景,却意识到那个人再也回不来了。


之前朋友每次回家,母亲都好像有感应一样,他刚到楼梯口,门就“吱呀”一声打开了,母亲的笑脸伴随着屋里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


而现在,他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踏实和幸福了。


哭过之后,他试图在电脑里、手机里找到母亲类似的影像,却怎么都找不到。

除了每年春节时一家人穿上新衣服,摆好姿势拍的团圆照和各种合影,他找不到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子。


他后悔没有多拍拍平日里鲜活、生动的母亲:

她拿着喷壶细心浇花的样子,靠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瞌睡的样子,拿着针线戴着老花镜缝缝补补的样子……


当时不过是寻常,现在母亲走了,一切不可复得。

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演员高亚麟的一句话戳痛了每个人的心: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我们无法阻挡死神。但可以趁父母还健在时,不留遗憾。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谈到他和父母在一起时,总也待不够。


每年过年,他都会陪父母回老家,陪他们拜访老朋友,然后替一群老人拍照片、拍视频,留下最珍贵的影像资料。


有一次拍完几个老人没多久,镜头里还开怀畅笑的父母的两个老友就相继去世了。

那些视频、照片,成为他们留给亲人、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定格。


人到晚年,活一天少一天。

我们和父母,见一面,少一面。来日方长,是世间最大的谎言。


帮父母把余生最年轻最快乐的时光记录下来,也为我们留下最温暖的回忆和慰藉。


唯有如此,才能真的永远相伴。

教父母玩手机:
不让他们被时代抛弃

网上有个话题:你是什么时候发现父母老去的?


高赞回答是:从父母小心翼翼和我说话开始。


在那一刻,父母和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对调,强弱转换,他们变成了依赖子女的小孩。


《读库》主编张立宪曾讲过一件事。

有一次他回老家,还在被窝里,父亲坐在旁边和他聊天,他发现父亲说话的口吻变了,是一种商量甚至是汇报的口吻,不再是以前那种传达指示的感觉了。


他一下就觉得,父亲老了,开始依赖他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父母要面对各种新科技、新事物,在巨大的数字海洋里,他们正在被边缘化。

“老了,跟不上时代了。”这是当下老年人最常发出的感叹。


每次在银行看到面对智能操作手足无措的老人,像犯错的小学生一样流露出紧张的神情,都会觉得心酸。


父母一步步把我们托举长大,在他们需要子女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有耐心。


邻居是个七十多岁的独居老人,有一次买菜碰上,我发现她操作手机、扫码支付都特别顺溜,忍不住说:


“阿姨,您这个年纪了智能手机还能用得这么好,真厉害。”


阿姨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情,她说:


“这些啊,都是儿子教的。他怕我记不住,把每一步都仔仔细细写在纸上。

每次回家,他都要帮我看看内存满了没,帮我把照片备份了,还给我装了防诈骗软件。”



《人世间》里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孝分两种,养口体,养心智,同样重要。”


养口体,是让父母衣食无忧,照顾好他们的身体。


养心智,是让父母心情愉悦,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智能设备的使用,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对父母来说,却处处是阻碍。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学不会,是我们没耐心。


不是父母容易上当受骗,是我们没有尽到儿女的责任。


就像傅首尔说的:


“不要代表这个时代淘汰你的父母,帮助他们,接纳他们,是我们能够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小时候,父母手把手教我们读书写字,不厌其烦。


父母老了,我们手把手教他们学会用智能手机,不被这个时代抛弃。


所谓孝顺,就是把父母曾为我们做的事,再为他们做一遍,让他们生活得有幸福感,安全感。

写在最后

少年不解重阳意,读懂已是节中人。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母亲为什么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每次读来,都让人泪崩。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山高海阔,不管走多远,父母在,家就在。


趁来得及,趁人还在,多陪伴他们,不只是重阳节的一个电话,一声问候,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最好的孝顺,就在当下。

点个「在看」,愿父母长寿,愿我们无憾。


- END -

作者:苏颜

来源:文章来源于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上帆书,听懂好书!

 点击下方“文萃报”名片加“关注”,就可收到每日为您推送的新鲜资讯啦!

免责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文萃报
中老年最暖心的实用公众号 点击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