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文摘   2024-09-24 20:19   广东  





2024年9月19至21日,以“学科专业新目录背景下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的第五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研究”(19ZDA344)课题组、教育部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广东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协办。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陈传夫,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美芳,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相关院校负责人、古籍保护专家学者等90余人出席了会议。



本届研讨会以2024年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修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为依据,深入讨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就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专业新目录、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人才需求与用人机制、国外文献及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深入研讨。


1

开幕式


2024年9月20日上午,第五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正式开幕。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等领导、专家和业界同仁出席开幕式。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洋院长主持开幕式。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代表中山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表示,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中山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学术文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严守、整理、保护和研究,既是中山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也是中山大学鲜明的学术特色。立足学校百年新征程,他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布局的战略安排,肯定了程焕文教授所带领的学术团队近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成果,并强调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是中山大学开展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希望今后能够为古籍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张志清主任指出,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全国古籍保护未来发展的核心。高质量人才不是只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样的高学历人才,还要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要在知识面和专业技术上下功夫,以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他强调,高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时还要注重根据本校特点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广泛学习人文、社科、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增强适应能力。他表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根据现实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活动等方式,促进未来古籍保护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程焕文教授指出,古籍保护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现在正是古籍整理的黄金时代。他希望借助此次研讨会,加深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促进国内古籍保护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各省级保护中心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此外,程焕文教授还介绍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历程以及深圳校区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深圳校区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体现着图书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等特点,蕴含着所有人应向知识、向人类遗产致敬的思想。






上左:谢   湜 致辞;上右:张志清  致辞

下左:程焕文 致辞;下右:张   洋  主持


2

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陈传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分别对“新学科目录与古籍学科建设”和“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情况进行深入解读。

陈传夫教授回顾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在学科目录中所经历的演变历程,指出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是本学科不可或缺的根基。在此学科演变背景下,他介绍了古籍保护与文献学的学科概念和建立情况,强调这一学科在当下拥有广阔的发展机遇。进而他针对如何建设古籍保护与文献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培养模式、道器术艺相协调以形成学科特色、学科汇聚以形成学科合力、重视古籍整理与文献学方法论建设以形成学科认同、建设支撑体系以形成学科保障这五条建议。

王红蕾主任从实践角度详细介绍了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情况。通过系统性调研,她分析了古籍保护人才引进途径及方式、近五年古籍保护用人计划、古籍保护工作所需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总结了目前古籍保护学科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基于此,她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例,从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建立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加强专家和课程认定等方面展望新时代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事业。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馆长、主任方家忠,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伯岳分别主持了两场主旨报告。






上左:陈传夫  作报告;  上右:王红蕾  作报告

下左:方家忠  主   持;  下右:姚伯岳  主   持


3

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环节,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党委书记、馆长、主任刘伟成,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靖教授围绕“湖北省古籍保护人才体系建设”和“国外古籍及文献遗产保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调查”两个主题分别作主题报告。

刘伟成馆长从古籍修复、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和古籍宣传推广四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古籍保护人才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最后,他对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提出五条建议,采取举措应对基层古籍专业人员匮乏问题、积极推动古籍保护一级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古籍工作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分层管理机制、优化古籍专业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古籍专业人员职业健康的保护。

张靖教授首先指出国外高校的古籍及文献遗产保护人才培养进入了变革转型时期;进而基于15个国家37所高等院校的71个人才培养项目,对国外古籍及文献遗产保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项目类型、教育层次、依托单位和专业名称进行了整体分析,对德国科隆工业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人才培养案例进行了具体观察。她指出,结合国外情况和中国实际,二级学科是目前进行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最合适的口径,而信息资源管理是最有利的依托学科;此外,文理交叉是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而人才培养的成本问题是面临的重要难题。

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副馆长、副主任陈立,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分别主持了两场主旨报告。






上左:刘伟成  作报告;  上右:张   靖  作报告

下左:陈   立  主   持;  下右:杨光辉  主   持


4

主题论坛


在主题论坛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强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助理秦颖馆员、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龚剑研究馆员、天津师范大学周余姣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王君副教授、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周旖副教授围绕各校“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深入研讨。贵州省高校图书馆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卢云辉、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肖鹏副教授分别主持两场主题论坛。

在主题论坛的上半场,刘强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古籍保护学科所依托平台的优势和不足,并分享了古籍保护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古籍保护方向的研究生能够接受国家图书馆资深古籍保护专业教师的授课,这种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最后,针对当前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他提出了强化双导师制度、拓展培养平台等改革措施。

秦颖院长助理分享了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介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等内容后,她认为目前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主要存在课程时间与学分设置不合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就业压力以及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融合困难等挑战。

龚剑副馆长从贵州民族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她重点介绍了彝族文献保护、文献保护与修复等特色课程的开设,展现了贵州民族大学在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





上左:刘强 作报告;上右:秦   颖  作报告

下左:龚剑 作报告;下右:卢云辉  主    持


在主题论坛的下半场,周余姣副教授认为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通过加强校内外合作、引进优质师资等措施,精准培养管理型、技能型及研究型人才,有效推动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最后,她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的架构,认为目前正在筹建的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王君副教授从专业发展概况、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实践三个方面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情况。结合艺术学科背景,南京艺术学院形成了“一套文博理论+一项修复技术”课程体系,在实习实训和专业调研中贯彻“产学合作、立体办学”教学理念,并建立起“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坊”等交流平台。

周旖副教授分享了中山大学古籍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发展历程、自设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和培养方案设计。中山大学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历程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申报自设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化”全链条为特色,逐级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兼顾必修和选修两大板块,其中必修课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与实践课两方面,选修课覆盖管理、人文、技术三个模块,与本科培养方案密切衔接。最后,她从形成发展合力、建设师资队伍、实现课程标准化、解决培养经费、打开人才缺口五个方面展望了新学科目录背景下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






上左:周余姣  作报告;  上右:王  君  作报告

下左:周   旖   作报告;  下右:肖  鹏  主   持

5

圆桌论坛


第一场圆桌论坛以“古籍保护的人才培养”为主题,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唐琼教授主持。来自九家培养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嘉宾强调了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总结了高校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认为目前主要面临资源限制、教育与研究压力等挑战。部分嘉宾以所在院校为例,认为通过加强与图书馆的合作、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提供顶岗实习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嘉宾还从机构合作、学科理性、基础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阐述了他们对未来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看法,共同展望了古籍保护事业的美好前景。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 “古籍保护的人才需求”为主题,由南京图书馆副馆长陈立主持。来自不同高校和地方图书馆的嘉宾结合各自所在图书馆古籍保护人才需求现状,围绕“图书馆古籍保护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古籍保护人才需求引进及持续性培养”等话题开展讨论。与会嘉宾认为,图书馆面临古籍保护人才欠缺的问题,并且和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机构处于“想输送人才的输送不出去、想接收人才的接收不进来”的尴尬局面。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需要的是专业性、综合性、有管理能力、有实用性的人才。因此,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机构应当要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同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左:圆桌论坛一;                    右:圆桌论坛二


6

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靖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

程焕文教授表示,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古籍保护事业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在当前学科新目录的背景下,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成为一项既具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他特别强调,古籍保护事业既是朝阳事业,但也需要理想和情怀。因此他呼吁古籍保护人士能够守望相助,彼此支持。在总结此次研讨会成果时,他认为本次研讨会不仅继承了前四次会议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他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举办此类研讨会,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

最后,程焕文教授对本次会议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所有为会议成功举办付出辛勤努力的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左:程焕文  总结;       右:张 靖  主持



--- InformationWorld ---

编辑:肖李昕

责任编辑:陈熙颖

初审:郑凯耿

审核:唐琼

审核发布:林俊洪


中山大学InformationWorld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公众号,传播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图书、档案和情报学领域资讯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