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清代名臣林则徐的经典之作,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镇海中学建林则徐纪念堂时把它用作纪念堂的楹联。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被怪罪被革职后远戍新疆伊犁,而在此之前,他曾被派赴浙江协办海防,并在宁波镇海、在梓荫山及周边度过了短暂的35天。
镇海中学林则徐纪念堂内林则徐雕像
网上有一说名联出自《庄子》,笔者存疑:
林则徐纪念堂建于梓荫山侧是为了纪念一段个人挫折与心忧家国的历史,更是民族精神的纪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相关链接】
【浙江宣传】林则徐“镇海”35天的留存,曾在镇海中学……封面照为今校园内林则徐纪念堂
林则徐在镇海和镇海中学的日子
镇海招宝山之巅的威远城
镇海中学林则徐纪念堂
一、渊源流长的经典出处
“海纳百川”在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曾出现:“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
“有容乃大”则见于《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二、哲思深邃的处世智慧
上联以海洋之象喻示包容之道,"百川"既指地理河流,更象征不同思想、文化与人群的汇聚。作者强调"有容"非被动承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涵容实现自我境界的升华。下联借山岳之势阐释人格修为,"千仞"绝壁的刚直源于对私欲的超越,揭示了精神高度与欲望克制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联共同构建了传统士大夫"外圆内方"的完整人格理想。
古人常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一个人做到真正的大,就能有一片更大的天地。
三、匠心独运的艺术建构
意象选择:海与山形成阴阳互补的审美空间,动与静、柔与刚的对比中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数字运用:"百川"与"千仞"的虚指既保留汉赋遗风,又通过量级对比强化了意象张力。
句法结构:前四字具象描摹,后四字抽象说理,形成由实入虚的思维跃升,符合传统诗联"即景生情"的创作范式。
林则徐首创四轮枢机磨盘炮车模型
四、对仗工整中的微妙突破
严格遵循平仄规范(上联仄起平收,下联平起仄收),但在词性对应上展现了创造性:
名词:"海"(自然物)对"壁"(人造物)
动词:"纳"(包容性动作)对"立"(稳定性状态)
数词:"百"(概数)对"千"(虚数)
这种巧妙的非对称对仗,既保持了对联的形式美,又突破了机械对仗的束缚。上下联最后一字——“大”与“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更表明了作者的至大至刚。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
五、远瞻未来的启示价值
在全球化语境下,"有容乃大"可引申为文明对话的智慧,提醒我们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应具备接纳多元的胸襟;"无欲则刚"则为当代社会抵御物质异化提供了精神解药,强调真正的精神自由来自对功利的超越。这副诞生于19世纪的对联,恰似跨越时空的镜鉴,映照出永恒的人生真谛。
总体而言,此联以简约笔墨构筑宏大意境,将儒家"致中和"的伦理追求与道家"法自然"的审美理想熔铸一体,堪称中国楹联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立德"与"立言"完美统一的精神标杆: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现代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元素。
【对联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清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他本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林则徐虎门销烟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受命担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面对当时禁烟的内外阻力,他曾亲自为府衙题写了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表明自己敢作敢为、不查绝鸦片誓不回头的勇气和胆识。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林则徐历官14省,统兵40万,为官清廉刚正,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主持编译外国报刊,了解学习西方技术,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还致力于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福泽至今。林则徐一生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以重民思想对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为后人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有图选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