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退休准备不足,需引起关注

文摘   2024-12-02 05:30   江苏  

1. 退休准备指数现状

1.1 指数得分与解读

根据《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2024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53,低于6分的及格线,表明我国居民的退休准备不足,这一情况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指数通过六个维度来衡量,包括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和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这些维度的不同权重共同计算出一个综合性的退休准备指数,得分范围为0-10,得分越高意味着退休准备越充分。

在六个维度中,2024年相较于2023年只有退休计划完善度略有提升,从3.84提升到4.17。然而,其他维度得分均有所下降,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退休准备指数出现了下滑,显示出在经济相对平稳的背景下,弱势群体的退休保障问题依然严峻。

1.2 历年指数变化趋势

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2023年的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53,相较于2022年的5.7有所下降,触及历史最低值。这一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居民的退休准备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具体来看,2023年的指数下降主要受到“退休责任意识”、“退休计划完善度”和“退休储蓄充分度”三个维度得分下降的影响,其中“退休计划完善度”的下降最为显著,从2022年的4.19下降到2023年的3.84。

此外,从地域分布来看,2022年我国中部地区多数省份的退休准备指数提高明显,而西部地区的退休准备指数排名下降明显,东部地区的退休准备指数排名有所上升。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社会福利措施有关。例如,2024年平均退休准备指数最高的四个省份是山西、贵州、广东和陕西,它们的退休准备指数相较于2023年分别上升了1.18、0.49、0.33和0.46。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指数得分低,且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需要从政府、企业和个人层面采取措施,提高退休准备意识,加强退休规划和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风险。

2. 居民退休准备不足的原因

2.1 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据《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动能有所减弱,特别是在外需持续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国内需求未能及时“补位”。这种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进而影响了居民的退休准备。

  • 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关系:2023年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与GDP累计同比增速趋同,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累计名义同比增速低于GDP累计名义同比增速,显示出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性。这种收入增长的滞后性限制了居民增加退休储蓄的能力。

  • 就业市场影响:经济恢复的缓慢也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这不仅影响了当期的收入水平,也削弱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稳定性的预期,从而影响了退休储蓄的积累。

2.2 收入下降影响

收入下降是影响居民退休准备的直接因素。根据《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居民收入占比偏低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出现改善,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了退休储蓄的积累。

  • 收入增速放缓: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8.8%。收入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居民可用于储蓄和投资的资金减少,这直接影响了退休准备的充分性。

  • 消费与储蓄的权衡:收入下降导致居民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权衡,更多的收入可能被用于满足当前的生活需求,而非长期的退休储蓄,这进一步削弱了居民的退休准备。

2.3 个人退休计划重新制定

由于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和收入下降的影响,许多居民需要重新制定个人退休计划。

  • 退休计划的调整:根据《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受访者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导致个人需要重新制定退休计划。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不稳定性和下降趋势使得原有的退休计划不再可行,需要重新规划以适应新的经济现实。

  • 政策响应:面对居民退休准备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鼓励企业年金发展、提供税收优惠等,以帮助居民增强退休准备。同时,居民个人也需要提高对退休规划的重视,通过提高金融素养和理财能力,合理规划退休生活。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退休准备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恢复、收入水平和个人规划等多个层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加强退休规划教育和提供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措施,共同提升居民的退休准备水平。

3. 人口老龄化与退休准备

3.1 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退休准备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4.9%,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9.8%,较10年前均高出5.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意味着劳动力市场规模的缩减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

  • 劳动力市场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2014年以来,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第九年减少,2022年为96289万人,较2013年最高峰101041万人减少4752万人,减少幅度4.7%。劳动力市场的紧缩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构成压力。

  • 老年人口增长: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相对的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09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9%。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未来退休人口的增加,对社会养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老年抚养比上升

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结果,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年抚养比是指老年人口数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之比,这一比率的上升意味着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增加了社会养老负担。

  • 老年抚养比增长趋势: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老年抚养比从1982年的8%开始步入上升通道,2006年达到11%,并从这一年开始连续17年持续上升,2021年达到20.8%,2022年达到21.8%。这一上升趋势不仅表明了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

  • 地区差异:老年抚养比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辽宁、重庆、四川、江苏、上海和山东的老年抚养比超过25%,而宁夏、青海、广东等地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不足15%。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

  • 经济压力:老年抚养比的上升直接增加了社会养老支出,对公共财政构成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支出将大幅增加。在支付水平等其他制度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到203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超过8.5%;到2050年,该比重将达到13.5%。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对我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构成了严峻挑战。这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退休规划和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风险。

4. 养老金体系现状

4.1 三支柱体系覆盖情况

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三支柱覆盖情况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广,但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率低,发展不均衡;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尚处于起步阶段。

  • 第一支柱覆盖情况: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8亿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5亿人。这表明第一支柱在覆盖面上已实现较广泛的覆盖,但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农村和非正规就业群体中。

  • 第二支柱覆盖情况: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覆盖人数相对较少。据《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年金参与人数仅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职业年金覆盖人数约为4000万人,显示出第二支柱在覆盖面上的不足。

  • 第三支柱覆盖情况: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尚处于发展初期,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有限,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人数相对较少。根据《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制度旨在为居民提供额外的养老保障,但目前仍需政策推动和市场培育。

4.2 养老金资产积累规模

我国养老金资产积累规模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养老金资产积累规模约为14.5万亿元,占GDP比例为12%,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约30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接近20%。

  • 第一支柱资产规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规模较大,但面临支付压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9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2873亿元。

  • 第二支柱资产规模: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从910亿元增加到17985亿元,职业年金基金结余或超过7000亿元,与第一支柱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 第三支柱资产规模:个人养老金资产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规模较小,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

综上所述,我国养老金体系在资产积累规模上呈现出第一支柱独大、第二支柱发展缓慢、第三支柱起步晚的特点。未来,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市场机制创新,促进三支柱体系的均衡发展,提高养老金资产的积累规模,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5. 个人养老金政策分析

5.1 政策起步阶段

个人养老金政策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实施旨在鼓励个人为退休生活进行额外的储蓄和投资,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 政策实施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的增大,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推出显得尤为迫切。根据《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我国居民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度虽高,但实际参与度较低,开户人数虽多,实际缴费人数和缴费金额远低于预期,显示出政策推广和实施的初步成效与挑战并存。

  • 政策覆盖范围:个人养老金政策的覆盖范围广泛,旨在为所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额外的养老保障。然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仍需逐步推广,目前仅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尚未全面铺开。

  • 政策激励措施:为了鼓励个人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政府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人员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但根据调研,居民对于当前的税收优惠感知不强,政策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 政策效果评估:从目前的政策实施效果来看,个人养老金政策在提高居民退休准备意识、增加养老金积累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面临居民参与度不高、政策认知不足等问题。未来,政策的优化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和覆盖面,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居民的退休规划意识。

5.2 缴费上限合理性探讨

个人养老金政策中规定的缴费上限是政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 缴费上限设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的年度缴费上限为12000元。这一上限的设定是基于保持适度补充养老水平、避免养老金水平差距过大、衔接试点做法、体现增量改革等方面的考虑。

  • 缴费上限的影响:缴费上限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可能不足以满足其退休规划的需求,而对于中低收入群体则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根据《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约54%的受访者的合意缴费上限高于目前的缴费上限,表明当前的缴费上限未能充分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 合理性探讨: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多样性和养老金需求的差异性,缴费上限的设定应在确保政策普惠性的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未来的政策调整可以考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收入水平等因素,对缴费上限进行差异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

  • 政策建议:为提高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和吸引力,建议政策制定者对缴费上限进行动态调整,结合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上限,以确保个人养老金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居民的退休准备。同时,应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个人养老金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6. 退休准备的地区差异

6.1 省份间退休准备指数比较

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在不同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也与各地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福利措施密切相关。

  • 指数得分比较:根据《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2024年平均退休准备指数最高的四个省份是山西、贵州、广东和陕西,它们的退休准备指数相较于2023年分别上升了1.18、0.49、0.33和0.46。这一增长趋势可能与这些地区在提高居民退休准备方面的努力,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社会福利措施有关。

  • 地区差异分析:与2023年相比,中部地区多数省份的退休准备指数提高明显,而西部地区的退休准备指数排名下降明显,东部地区的退休准备指数排名有所上升。这种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就业情况以及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有关。

  • 经济与退休准备关联: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通常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强的财务规划能力,因此更倾向于为退休进行储蓄和投资。然而,即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可能对个人养老金的理想缴纳上限有更高的期望,这表明除了收入水平外,个人对退休准备的认知和期望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6.2 地区经济发展与政策支持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居民退休准备的重要因素。

  • 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这为居民积累退休储蓄提供了基础。同时,经济发展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退休金融产品和服务选择。

  • 政策支持作用:政府在退休准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提供社会保障、税收优惠、企业年金政策支持等措施,政府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退休准备水平。例如,一些地区可能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计划。

  • 社会福利措施:社会福利措施,如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也是影响居民退休准备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行退休规划。

  • 政策建议:为了缩小地区间的退休准备差异,政府可以考虑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需求,制定相应的退休准备支持政策。同时,加强金融教育和提高公民的金融素养也是提升退休准备的重要途径。

7. 退休准备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7.1 中青年女性与男性退休意愿对比

在探讨中青年群体的退休意愿时,性别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在18岁至35岁的青年群体中,女性的退休意愿表现出与男性截然不同的趋势。

  • 女性倾向延迟退休:调研结果显示,中青年女性群体整体上更倾向于延迟退休。这可能与女性在职业发展、经济独立性以及对退休后生活质量的期望有关。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机会的增加,她们可能更愿意延长工作年限,以积累更多的退休资金和享受更长的职业成就。

  • 男性倾向提前退休:相比之下,中青年男性则表现出更倾向于提前退休的趋势。这可能与男性在传统家庭角色中承担的经济责任有关,他们可能更希望通过提前退休来享受更多的家庭和休闲时间。

  • 子女对退休意愿的影响:此外,拥有子女与受访者的预期退休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特别是拥有女儿的家庭,对青年群体预期退休年龄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拥有儿子的影响。这可能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变化,以及对女性经济独立性的重视。

7.2 延迟退休政策影响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居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政策的出台要求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退休储蓄计划,同时也对居民的退休准备意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 对中青年群体的影响:对于中青年群体而言,延迟退休意味着他们需要更长的工作年限来积累财富,以应对更长的退休期。这要求他们提前规划,合理配置资产,以确保退休后的经济安全。

  • 对女性的影响:对于女性而言,延迟退休政策可能加剧了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尽管女性可能更倾向于延迟退休,但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可能会影响这一决策。因此,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需求和挑战。

  • 对男性的影响:对于男性来说,延迟退休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退休目标。男性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在延长的工作年限中保持职业竞争力,以及如何平衡工作和退休生活。

综上所述,退休准备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居民的退休规划和政策响应有着重要影响。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以确保所有居民都能够实现充分的退休准备。

8. 提升退休准备的策略建议

8.1 政府层面的金融教育加强

政府在提升居民退休准备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通过加强金融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金融素养和退休规划能力。

  • 金融教育普及:根据《202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金融素养与退休准备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应通过电视广播、数字媒体等渠道普及金融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城镇低收入人群和农村贫困人口中推广金融知识,提高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退休规划能力。

  • 金融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建议政府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这样可以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金融能力和金融素养,形成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最终辐射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 针对性金融知识宣传:政府应针对特定群体,如即将退休人员、低收入群体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他们对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

8.2 企业层面的退休金计划

企业在提升员工退休准备方面也承担着重要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退休金计划,帮助员工为退休生活做好准备。

  • 企业年金计划:根据《企业年金办法》,企业应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提供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运营。

  • 退休金计划的多样性:企业应提供多样化的退休金计划,包括确定提拨退休金计划和确定利益退休金计划,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这些计划应根据职工工资收入和服务年限来确定退休金支付金额。

  • 退休金计划的透明度:企业应提高退休金计划的透明度,定期向员工披露退休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情况,增强员工对退休金计划的信心。

8.3 个人层面的储蓄与投资

个人在退休准备中扮演着直接且关键的角色。通过合理的储蓄和投资,个人可以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积累更多的资金。

  • 提高储蓄率:根据《2023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我国居民的储蓄率有所提升,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个人应提高储蓄意识,合理规划财务,为退休生活积累更多的资金。

  • 多元化投资:个人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退休目标,进行多元化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

  • 退休金产品选择:个人在选择退休金产品时,应偏好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如货币基金和短债等。同时,也应考虑养老保险产品,以满足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

  • 长期投资规划:个人应进行长期投资规划,考虑到退休后可能面临的长寿风险,合理配置资产,确保退休资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潜力。

财税苑
2024年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来了,我在这里等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