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俗称的男旦,就是男人扮演女性角色,这是清朝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到民国时期,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思想进步,就已不提倡了,所以民国期间并没培养多少男性唱旦角的演员。现在一些变态、娈童思想的人,非要强调男旦,混淆视听,歪曲历史,甚至搬出梅兰芳做他们的挡箭牌,梅兰芳什么时候称男旦了?其实谁爱唱啥就唱啥,这无可非议,但是非要刻意强调性别,就是变态了,况男旦发展史并不光彩。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男乐与女乐有同等的历史,但在重男轻女的时代,作为娱乐的主角,还是女乐。《旧京鸿印录》中这样写到“古来剧曲,多用女乐”这确实是当时的一个写照。因为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可以说就是男人的附属品,被凌辱被压迫,所以从当时整体社会审美来看,多用女乐也是合乎历史的。
但是在戏曲发展史中,却出现了一段很长时间的男乐取代女乐的局面,究竟何时何种起因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宇文赟说起。
01
578年
弄假妇人诞生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荒淫无道的帝王,最出名的就应该是隋杨广了,但是在杨广之前还有一位荒淫无道的帝王,就是北周的宣帝宇文赟,他生于公元559年,卒于公元580年。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赟即皇位,他曾同时册封过五位皇后,为了沉醉于酒色,即位次年就将皇位让于其子,并独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弄假妇人”。
什么是弄假妇人?清朝俞樾《茶香室丛钞·弄假妇人》中说:“《隋书·音乐志》云:周宣帝即位,广召杂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此又弄假妇人之始。”由此而见,弄假妇人,也就是让年轻容貌好的男人,装扮成女人去歌舞演艺,供其玩乐,这也就是男旦的前身,而始作俑者则是周宣帝。
02
604-1505年
弄假妇人发展
周朝的荒淫无度,很快就被杨坚取代而建立了隋朝,604年隋炀帝即位,弄假妇人又随着隋炀帝的荒淫无道,而兴旺起来。
不久,隋朝灭亡,唐王朝建立,弄假妇人也随着大唐盛世而得到发展。
唐朝开始有了戏剧,尤其玄宗皇帝,通音律,又酷爱法曲,在梨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正规的戏曲学府,学员们被称为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在此时也由简单的歌舞演故事,逐渐丰富发展,为后来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戏剧中一些简单的女性角色由女人来扮演,偶尔也会在歌舞戏中见到弄假妇人的身影,他们主要还是活动在秦楼楚馆,在明朝之前弄假妇人也不是法令允许的,从一定程度上说,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唐朝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俳优》中这样写到:“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由此而见此时弄假妇人已成风气。
虽然唐明皇培养了众多的梨园子弟,并成为了梨园行的祖师爷,但并没改变他的徒子徒孙们的社会地位。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伶人不过是达官权贵的一种玩物,供他们消遣娱乐,因此而不能与其他人一样享受应有的尊重与待遇。后来伶人加入相公堂子,又使他们排在娼之后。
03
1505年
男宠盛行
明代建立了有官制的教坊,还有女乐会所,像当时主要的昆班,就有很多女子班社,以满足男性的需求。
历代都有男宠,明朝之前的弄假妇人也是供达官贵族们享乐的工具,1505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即位以后,男宠达到了一个高峰,内臣总会选一些年少俊秀的小男做宠儿,甚至是私寓养宠,这些男宠也会参与歌舞娱乐,明朝宫闱是历代陋习最严重的。
04
1644年
禁女乐产生男旦
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清王朝政权稳定后,对女子戏班就有了许多限制,取消了男女合演,甚至禁演女班,当时的北京不允许女伶演出,从而削弱了女性占据戏剧市场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男性戏班,戏中的女性角色,全由男性扮演,由此而产生了男旦。而弄假妇人此时有了一个好听名字:像姑,也会俗称相公。
另一方面,清政府颁布条例,明确规定,凡是官宦封爵的,不得嫖妓,故朝中大员显吏都不敢去嫖娼,但为求赏心娱情之处,只有私坊最合适了,于是有了“跨相公”之风。就是这些官员们对平时赏识的相公,凡酒宴豪筵,就把他们招来,陪着娱乐,阔佬豪吏多以跨一两个相公而不被别人耻笑,相公均是妩媚多姿的年轻男人。
05
1744年
相公堂子兴起
1744年夏天,魏长生来到北京,他以独创的梆子腔受到士大夫们的喜爱,又以善演金瓶梅的故事《葡萄架》,尤其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
以“雏伶盛装侑酒,士大夫趋之若鹜,始作俑者亦即魏长生”,在魏长生之前,一直是像姑兼演歌舞戏曲供士大夫们娱乐消遣,魏长生开了伶人侑酒的先例,由此伶人成了相公堂子的主角。
清末是戏曲人才辈出的时代,相公堂子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污点。那时的相公堂子在陕西巷、韩家潭、百顺胡同、石头胡同一带,就是后来北京有名的八大胡同,北京的名花都荟萃在此,相公也等同与名花,堂子也就成了娼门的代称。这些男伶有个好听的后缀名,叫“郎”,而那些玩弄男旦的贵族富商们,俗称“老斗”。相公的风行,也成了梨园行不被人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比妓低一等。
06
1790年
徽班进京
当时北京有七个戏班子,相公堂子之风越刮越烈,“令其他六班都生意惨淡,壬寅秋(1782年)魏长生奉禁入班,此风始息”。不久,魏长生把京都的事交给弟子陈银官打理,自己回四川隐居,年近六十时又回到北京,不久即病故。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形成了京剧,因为还没有开放女伶,所以京剧的形成也是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这就给后人构造了一个京剧就是男人的艺术的借口。
07
1900年
庚子之变
八国联军统辖北京,认为相公是恶俗,遂令取缔。京津两地相姑表面上绝迹,但依然存在。此时女伶重新出现,清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城并没有开放女伶唱戏,在京都之外,有男女合班演出,李毛儿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女子戏班,当时称为髦戏班。
08
光绪宣统年间
田际云上书恢复女班
光宣年间,田际云在京活动,也接触了一些由伶而妓的同业,他积极提倡恢复女子唱戏,曾欲上书请令禁止,但因有人买通史瑞贤御史,于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被步军统领衙门逮捕审讯,查无实据,关押百日后释放。
田际云、俞菊笙等继续上书朝廷,请呈禁止相公与私寓,最后只私寓被限制,相公堂子并没有被取缔。
09
1912年
开放女伶取缔像姑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田际云又联合俞振亭、谭鑫培等人再次请令开放女伶唱戏取缔像姑。终于政府方面松了口,2月底,坤伶陆续进北京,参加一些搭棚戏的演出。
3月24日,颁布了民政部批准警厅重订的管理戏园规则,对戏园增添坤角做了规定,标志着坤伶可以合法在京演出了。
4月29日颁布通告取缔了像姑,相公堂子也从此销声匿迹了,八大胡同才归妓女占据。
5月30日外城巡警总厅又颁布禁令,对女伶兼营娼者,一律禁止,伶妓被明令禁止。
6月3日由田际云倡导并组建了正乐育化会(即后来的梨园公会),田际云荣任会长之职,掌管伶界行政大权。
7月7日外城巡警总厅颁布了《重订管理乐户规则》。乐户就是从事音乐歌舞活动的人,分为四等,一等是清吟小班,二等茶座,三等下处,四等小下处。同时还颁布《重订管理娼妓规则》也分四等,就是入清吟小班为一等,入茶座为二等、入下处为三等,入小下处为四等。这套规则加大了取缔伶妓和像姑的力度。
在北京开放坤伶之后,俞振庭特往天津邀请女伶来京献艺,先在香厂席棚演出,随后入文明园,造成了民国的北京戏曲舞台,四、五年的阴盛阳衰的景象。
北京戏馆热闹起来,女伶以新兴势力,压倒了男角,谭鑫培无奈地发出“男不如梅兰芳,女不如刘喜奎”的感慨。男班经营惨淡,女班日进斗金,当时女班的能力还弱,需要借助男班的一些演员来支撑局面,这就给田际云了一个机会。
10
1913年
禁止男女合演
相比俞振庭,田际云还是比较保守的,为了挽回局面,又不能再把坤伶禁演了,于是向外界言称,男女同台有伤风化,同时上书警厅。在当时对于男女合演也是有不同声音的,但是正乐育化会支持禁止男女同台,使舆论也倾向于了他们,终于警厅发布公告,禁止男女合演了。
1912年9月12日,外城巡警总厅发表了公告,“自八月初一(9月11日)起,改为男女分台演出”,其实这个禁令只是对外城巡警所辖范围内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北京全部禁演。
三个月后,北京政府又颁布了1913年1月1日起男女分演的禁令,算是在全北京范围内全面禁止了男女合演。
田际云本想用这种方法削弱女伶。不料,女伶独立后居然存活下来,并逐渐地壮大。在民国四、五年的时候,女班极其旺盛,这时产生了女性扮演男性角色,甚至出现了很多颇有建树的人物。坤生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
11
1928年
开放合演前第一声
虽然北京开始全面禁止男女同台,但是堂会性质的演出是允许的,在津沪等地,也还存在男女合演的情况。最初几年的呼吁男女同台,终是人轻言微也没起什么波浪。
1920年北京出现了经济萧条,各戏园也不景气,上座率不佳,于是内外城戏园的各老板,联合呈请公安局、社会局,希望能允许男女合演,未被批准。
二十世纪初,中国话剧(当时称新剧)蓬勃发展时,著名的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熊佛西,在1922年发表了《我希望学生新剧团实行男女合演》的长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之后又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实际上1928到1930年之间,关于男女合演的呼声越来越高。
1928年7月30日北平举行一次义演,由新艳秋、李万春合演《劈山救母》,这是男女合演解禁前的第一声,也是一块试金石。在这次男女合作义演之后,俞振庭看准时机,又再次上书警局请求男女合演被拒。
12
1930年
开放男女合演
1929年关于男女合演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1930年1月18日市府发布命令,指令公安局据姜海全等呈报在广德楼男女合演戏批示通过,同时由教育局、公安局联合拟定了取缔新章四项,除由公安局特令各管区取缔查禁外,并在各剧院门口张贴,告诉大家遵守。
进过缜密的安排,1930年1月30日俞振庭、雪艳琴在广德楼开启了北平男女合演的第一声,同时刘宗杨、绮鸾娇在吉祥戏园也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剧目,由此禁锢了近二十年的男女同台被重新开启,梨园界又是一片新气象。
13
1930年
梅兰芳访美
为寻求旧剧的更多发展空间,梅兰芳不惜远度重洋赴美国考察演出,不仅仅是把京剧传播到了海外,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不仅获得了博士的称号,对戏曲来说,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同时伶人的地位也随着梅博士的远播而提升一大步。
14
1949年
规范戏曲人才培养
从周宣帝即位后创造弄假妇人开始,到男女合演的全面解禁,历经了1352年,从允许坤伶进京演出,到解禁男女合演,历经了十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坤班因坤伶嫁人、配角等原因而开始凋。而男伶旦角艺人,在这段时间里却得到了培养,后来占据舞台的四小名旦,以及像李金鸿、阎世善等人都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男女合演后,出现不少优秀的坤角人才,像童芷苓、吴素秋、言慧珠、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等等,男伶旦角在舞台的地位逐渐成为弱势,从这时开始,没有再专项培养男性旦角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规范戏曲人才培养,不再培养反性别演员,同时对男旦的演出也采取了不提倡,不宣传、不鼓励的政策,加上不断增加的禁演剧目,使一些男性旦角演员,或改行或入戏校充实师资力量,总之,还能活跃舞台的男性旦角演员寥寥可数。
解放后至今,所有戏曲学校没有再培养过任何一位男性旦角演员。而男旦公认的,到张君秋为代表这一批演员,换句话说,也就是解放前培养的一批男旦演员为止,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今打着各种旗号的男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票友或票友下海。即使上过戏曲学校的大专班,也还是票友出身。
15
1981年
关于男旦讨论
翻阅了很多民国期间的报纸杂志等文献资料,始终没有找到男旦(乾旦)这个词,当时的演员都称名伶或名旦,有称女伶或坤伶的,也只是性别区分,带性别的从来没有在戏曲行当中出现。
解放后,有男旦的称呼也不多,只是后人为了说话方便,加了男旦这个词,直到文革期间,很多男旦都受到冲击,1964年《人民日报》在笔谈样板戏的文章提到“男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的舞台上出现是怪现象,男旦演革命现代戏只能是起破坏作用。”
文革结束后,开始恢复传统戏演出,1980年宋长荣的《红娘》唱火了以后,开始出现了男旦称谓,但也是很正常的那种,主要还是区分演员的性别。
1981《人民戏剧》上刊登了一篇巫丙禾的《谈京剧的男旦问题》文章,随后贯涌又发表了一篇《“发展男旦”质疑》的文章,算是在媒体上最早的关于男旦问题的讨论文章。之后男旦提法才逐渐多起来,此时依然是很正常的探讨和称谓,而且男性旦角演员们也没有一位自称男旦的。
16
1993年
《霸王别姬》公映
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公映,男旦之风开始蔓延。特别是近些年全民追哥哥的同时,一些沾点关系的人,都得每年消费一下,男旦之风逐渐扩大。一些人对应“坤生”,给男旦美化了一个好听的称呼“乾旦”。
2014年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成立。一些专家、教授们撇开历史,而大肆地鼓吹宣传,使男旦开始兴风作浪,他们把男旦说成是男旦艺术、男旦行当,梅葆玖故去以后,这股风愈演愈烈。
前辈们不懈努力争取来,我们今天是否要放弃呢?那些急于鼓吹所谓男旦艺术的专家、教授和戏曲评论学者们,没有一位让他们子孙去唱男旦的,并且,这些鼓吹者,都是有很严重作风问题的。男旦最适合的女性角色是武旦,而那些标榜男旦的人,没一个敢应工武旦,他们鼓吹自己是为男旦而生,不是唱旦角的,而是唱男旦的。
旦角是行当,是艺术,男旦什么也不是,看戏听曲欣赏的是艺术表现,而不是演员的性别!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请远离唱男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