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的人,可能不是抑郁,而是忽视了这个危机

职场   2024-10-28 18:20   北京  



作者:夏木
原创首发: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Kris个人微信:kris191603
哈喽,我是K叔,今年是我创业的第六年,再加上即将到来的双11,所以要隆重介绍我们的福利——7天行动创富挑战营。

如果还不了解7天营,直接点击链接进行了解:《创业 6 年不容易啊,必须给大家送礼物!

原价999元,双11期间以99元就能加入7天营,同时完成所有挑战,99元会全额返现,并且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1、拿到3本盲盒实体书(总价150元)
2、拿到2025年自律行动礼盒(价值99元)
3、参加一场自由书写复盘活动(价值399元)
4、学习创富挑战训练营(价值999元)
5、还能获得三张总价值4500元的训练营现金抵扣券

相当于0元就能得到上述礼物,这是7天营900元优惠券,扫码领取后就能立刻以99元加入7天营,我给公众号读者留了50个名额,大家拼手速哈。

7天营原价999元
扫码领取900元优惠券
立即以99元加入7天营,得礼盒和实体书

下单后一定记得添加弹出来的二维码,那是我的助理小K同学,她会给您兑换课程,拉您进群,咱们7天营开营见!



最近,我在看完一次李诞的直播后,有一个很深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一个网友的投稿在李诞直播间火了,她说:


“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废物。”


这是一个97年的女生。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读于美国某知名大学,毕业后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当地有名的咨询公司,收入不菲。


原本女生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但看到有学弟学妹也进了这个行业,她觉得自己也就那样。



今年秋天,女生准备去世界著名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读MBA。


但听到有人要去哈佛,她就会觉得别人好厉害,自叹不如。



甚至,女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已经说得很流利了,还自学了西班牙语,但是听到有人说英语一点口音都没有,甚至还会法语等多种语言,她就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女生给李诞留言:

“我知道我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我27岁了,想想别人,有人找到了人生伴侣,有人创业成功,有人找到了学术目标。我不是凡尔赛,不是羡慕或嫉妒,也不是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但我总有一种「我是谁,我在干嘛,我好废物」的感觉。

这些想法并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多数时候我也努力上进,但真诚希望得到点拨,你会怎么思考这件事?”

对此,李诞认为:她出现了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症状——“意义饥渴症”。


简单解释,就是——


做任何事都会过度追求「意义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在外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了,但因为没有找到意义,还是会时不时感到痛苦。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


“意义饥渴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减少内心深处的“意义饥渴”,轻装上阵?


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

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


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上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完全算得上是特别优秀的人了。

但为什么她仍然很内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这还真不是她“凡尔赛”。因为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猜到,女生从小到大应该一直是个目标感很强的人。

无论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还是别人设置的目标,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所以,她一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目标一个个实现了,前路突然没人画道了,她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这时候,女生从小养成的“向优秀的人学习”的习惯,又在内心里升起。


但她也因此陷入了迷茫,因为答案太多了。


谁才是下一个她要学习的人?有人不用挣太多钱就可以活得很开心;有人语言天赋很高;有人旅行经验很丰富......


女生突然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又不可能一下都达到。


自己的人生路虽然走得很好,也挑不出毛病,但是该往哪儿继续走呢?反而迷茫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和这位女生一样的问题。


TA们从小就按照既定的成功框架去走——


好好学习,考个一流的大学;

找个体面的工作,拿高薪;

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生子,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


于是很多人到了后面,感觉自己成了“社会工厂”里的零件。


只按部就班地跟着流水线走,不考虑这样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喜不喜欢。


感觉学这个有用,就盲目地去学;爸妈觉得这个专业好,就顺从地去读;直到长大后,缺失了对生活的感知力。


长久以往,自我渐渐消失,不停地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被填满的满足感和无止尽的焦虑感......


李诞曾经说过,自己其中一个遗憾便是没能读到一个好的大学。


但事实上,李诞的学校是国内排名前100的双一流高校,已经吊打了大多数人。


初入职场的李诞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一直在反复折腾。


他在《南方人物周刊》当记者,在奥美公司写文案,最后写出了那句世俗名言:


“解决人生大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工作、多赚点钱。”


可财务自由后,他又开始焦虑了。


因为他发现很多东西是钱解决不了的,他永远在困惑——要怎么走下一步,才能让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义?


时隔多年后,李诞才找到了答案——


不要太在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不要去执着于定义某件事的意义。因为这一切行为都是没有必要的。


别被“意义饥渴症”
毁了自己的快乐

作家和小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过去的4年,他试图恢复跑步的习惯,却一直失败。


为什么呢?


和小畏说,他一开始确实有达成目标,第一天跑了5公里。


但第二天,他就开始犯懒了——想到要跑步,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倦怠感,因为昨天太累了。


于是,他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一股自责的情绪涌上心头,觉得自己好差劲,只坚持了一天就不行了。


过了两天,和小畏又逼自己去跑步,结果跑了一两公里,就开始气喘吁吁,不得不走路。


他一边走,一边自我嫌弃,觉得自己体能太烂了,才跑这么一会儿就不行。


于是,他对自己的厌恶感愈发强烈,到后面干脆放弃,不跑了。


即使不跑,他心中的自我否定依然存在。


于是他开始焦虑内耗,觉得自己连一点小事都无法完成,注定一事无成。


“意义饥渴症”的其中一个症状,就是“目标感太强”。


比如,每天要跑5公里,今天没达成就没有意义,骂自己太菜;


一星期要背2000个单词,没背完就是不够有毅力......


有心理学家说过: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恋属性,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于是,我们会本能回避面对自己糟糕的一面。”


大部分患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其实也是完美主义者。


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所以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满分。


就像开头提到的女生一样,上美国名校,就职顶尖公司,掌握多种语言......每一项经历都无限接近世俗定义的“人生赢家”。


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自己不是全能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别人优秀。


所罗门王在《传道书》里提到:


当人试图使自己成为生命意义的中心时,他对生命意义的寻找就变得更加困惑和难以捉摸。结果就是,他一生结束后仍然没有找到其中意义。


太过于追求一件事的意义,会容易使人焦虑内耗或陷入虚无主义。


如何减轻“意义饥渴症”

的心理包袱?


你可以试试以下3个方法:


1、设定小目标,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


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很容易为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


比如刚刚提到的一天跑5公里,一周背2000个单词等等。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就会容易陷入自责中。


我们可以尝试把目标进行详细的拆解,简化成「稍一努力,就能达成」的程度。


比如,把一天跑5公里简化成一天运动20分钟,不限形式;

一周背2000个单词简化成一天背10个单词,有空就背多一点;

一个月阅读5本书简化成一天看10页书,重点领略文字的魅力。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惊呼:“这会不会太少了?!这样有意义吗?”


先不要管有没有意义,而是想想:你做这些事的目的,并不是立刻让自己变得优秀,而是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慢慢养成一个自己感到舒适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其中,感到快乐。


要知道,那些一天跑5公里、一周背2000个单词的人,并不是强迫自己自律,而是因为热爱而养成习惯,最终才变成了所谓的“自律”。


先尝试去热爱,再慢慢变成习惯。后续你会发现,当你开始享受过程,才是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最后,不要忘了为这些小事庆祝。


因为,当你能为一天运动20分钟而庆祝时,便意味着每次锻炼你感受到的不再是压力,而是「我很棒」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滋养人,让人获得更多动力,走得更远。


2、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蝴蝶患有典型的“意义饥渴症”,她的情况和开头提到的女生差不多,有颜有钱有才华,却还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鉴于此,我劝她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蝴蝶对画画比较感兴趣,于是报了个油画班开始学习画画。


学了半年后,她把其中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挂到二手平台销售,其中一幅画被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买下。


后来,这位妈妈给蝴蝶留言,说孩子很喜欢她的画,也去报名学画画,现在画得越来越好了,自闭症也得到了改善。


蝴蝶告诉我,她突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我告诉她,其实画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管最后画得如何,只要在过程中能感觉到自己被治愈,就已经值得去做。


3、练习“虚度光阴”。


学习如何“虚度光阴”,并让自己偶尔“虚度光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比如,什么都不做,只是躺着静静地听20分钟音乐;在海边独自发呆;在公园的草坪上晒太阳;坐在路边看两只猫如何追逐打闹......


不要充满目的性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即使是世俗层面看起来「无意义」的小事,只要你自己觉得有意义就行。


4、多看一些哲学类的书籍,进入“心流模式”。


在直播的最后,李诞推荐投稿的女生去读一读佛学入门的书。比如《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思辨的禅迹》《悉达多》等。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这本书里提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思维模式:“我们的痛苦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控制。”


意思是,痛苦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自己下定义。比如认为一个人好,这个人做什么都对,就算做出不符合常规的事,也会觉得TA有不得以的苦衷。


相反,认为这个人不好,就做什么都是错的,即使TA帮助了人,也认为TA是有所图。


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就很容易去下这样的定义——这个事情没做成,我就是失败的;虽然我还不错,但这个人在某方面比我厉害,我还是不如TA。

书里还提到,这都是认知失衡(失真的预期)的表现。因为那是“你”自己认为的,都是主观想法导致的。

如果你能练习不去这样认为,那么我们就能摆脱大脑对我们的控制,继而摆脱痛苦。


写在最后


《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Not Everything Has to Be Meaningful》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有“意义”,真正的意义或许只有在恰当的时机才会浮现。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思考方式比如成长型思维、懂得感激、从挣扎中领悟意义等都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


如果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令你痛苦不堪、空洞迷茫,努力去坚持意义感只会阻碍你,而非帮助你变得更好。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时刻纠结一件事的意义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设立目标,但不一定非要完美;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存在短板,但也要肯定自己的长处。


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耐心,允许自己慢慢来。


只要你开心地度过这些瞬间,那么每个瞬间都是值得的。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慢慢来,会更好。


作者介绍:


作者:夏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严选心理咨询师,为大众心理健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专业处理婚姻情感、原生家庭、抑郁情绪、失眠焦虑、社交关系等心理问题。


关注我的,不是粉丝,而是朋友!
做好内容不易,感谢关注
点一个免费的赞再走哈

Kris在路上
关注后,回复1,领取299元《高效副Y变现指南》。我是K叔,85后二胎奶爸 |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休学 | 线上教育创业者 | 累计全网学员超过10万人。持续探索和分享更高效、更平和、更富足的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