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我们这个领域,用我们自己的品质管理,用我们的服务,用我们的影响,来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
近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接受中新网专访,从当前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谈到中国民营经济过往40多年的发展。其中,“坚守长期”成为刘永好创业历程中的关键词。他认为,养殖行业正在发生大变化,企业发展不能简单靠投资建厂,作为先富起来的代表有责任帮扶未富。同时,指出企业发展、创新的脚步不能停,切要持续的走下去。
他告诉记者,在当下的农业领域,“新旧动能的转换,感受特别明显。企业在发展上、技术上、管理上、体系上,都要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取得新进步。以前,我们生产多少就卖多少。那时,我们要做的是多投资、多建工厂、多招工、多培训员工。但今天不是,简单靠建厂、投资、发展、多生产,不可能了。”
“时代发展了,环境变化了,我们要做的是要结合国家的大战略。”刘永好说,“我们的转型是从高速度增长转型到高质量增长,都是‘高’,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以前的高速增长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今天的市场要求我们生产更安全的、品质更好的、更有特色的产品。老百姓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必须满足。”
1999年,新希望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刘永好回忆,“当时我们生产的产品没人要。我们打算卖给当地农民,他们说可以买,但只能给三分之一的价。什么叫三分之一的价?就是我们跟其他国家生产的优质饲料比,只能标三分之一的价格。”
刘永好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比一点都不差,凭什么“只能标三分之一的价格”?“结果当地农户就带我们到市场去看,说‘你看看中国的衬衫、皮带、鞋,和其他外国品牌相比,价格只有它们的三分之一,中国产的摩托车、电视、冰箱,也都是只有三分之一的价格’。”
这让刘永好感到非常气愤:“我想一定要在我们这个领域,用我们自己的品质管理,用我们的服务,用我们的影响,来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刘永好说,他的很多产品都在海外卖到了当地的前三位。“像埃及、像缅甸等好几个国家,我们都是妥妥的第一位。这个第一位是指销量第一位、价格第一高以及认同度第一。我们在为中国品牌争光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就业作出了贡献。”
回溯过往,刘永好说,1993年时,中国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只有三百多亿元;而今天,中国民营经济已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民营企业的成长进步,靠的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靠的是中国14亿人生产消费需求的提升,靠的是企业家精神。”他如是说。
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牧原低碳转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饲料效率上
10月11日,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在“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在低碳转型实践方面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从全产业链来做,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前提,第一有热情,第二有信心。
据他介绍,在猪肉全产业链,牧原深入探索每一个环节的减碳措施。如2023年,牧原共计减少434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每公斤猪肉碳排放为0.964kg,相较于国际每公斤猪肉平均碳排放2.16kg,降低了55.4%。
过去,牧原在东北等高寒地区养猪需要锅炉供热,现在把所有的锅炉取消,采用无供热猪舍模式,2023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6.70万吨,对碳减排的贡献是很大的。牧原也期望与国内外寒冷地区的养猪企业共享无供热猪舍技术,减少锅炉、燃气的应用,促进碳减排,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牧原全部循环利用,尤其是牧原水肥价值很大,在减碳的同时不仅没有降低农作物产量,还更好的助力周边农户减投增收,2023年牧原水肥共计助农减投增收14.82亿元。“此前牧原在减碳方面没有很多经验,在减碳行动过程中的成效,深刻感受到减碳行动并没有减少企业利润,反而助益于养猪主业,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他如是表示。
他认为,对于牧原低碳转型的挑战主要是体现在饲料效率上,目前牧原每公斤活猪增重饲料效率在3.0:1左右,一些优秀国家的饲料效率在2.4:1,甚至2.1:1,与之相比牧原还有很大空间。
“下一步牧原从技术出发,在猪病治疗方案上,建立能够保障猪群全面健康的天网工程,实现饲料效率提升,达成低碳转型。在合作层面,牧原将持续与西湖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加强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探索,结合新能源,合成新材料,从源头开始降低碳排放。”他如是总结。
双胞胎集团董事长鲍洪星: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难题,如何合理分配赡养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段时间,双胞胎集团董事长鲍洪星在“2024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分享了双胞胎养猪模式的经验和挑战。双胞胎集团通过母猪自养和带动农民养猪的方式,不仅帮助农民增收,也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
他表示,双胞胎集团的养猪模式主要通过母猪自养和带动农民养殖肥猪,实现增收和脱贫。这种模式虽然带来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养殖管理难度大、养殖环境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广东和海南等地区,高温天气使得养殖环境更加恶劣。
同时,他亦指出,养殖管理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环境,农民的养殖环境和大企业的养殖环境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地方仍然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
利益分配,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一个难题,如何合理分配赡养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管理难度,养殖过程中的管理跨度大,时间跨度长,给管理带来了挑战。
据他介绍,双胞胎集团经过五六年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有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如通过控制关键点,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效率,增加企业粘性;在管理过程中,减少漏洞,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优化价值链,提高整个养殖过程的效率和效益。
Good Food Institute(GFI):替代蛋白领域迄今为止的退出表现乏善可陈,部分已经上市的公司表现也未能达到投资者预期
根据Good Food Institute(GFI)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全球替代蛋白投资在2024年第三季度继续面临挑战,尽管部分领域表现出一些复苏迹象。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替代蛋白公司共筹集了2.33亿美元,较前一季度下降37%,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这一季度降幅超过了整体风投市场20%的跌幅,显示出替代蛋白市场依旧承压。尽管如此,25%的同比增长为市场带来一丝希望,或预示2023年下半年市场逐步触底回升。
GFI还将数据按子行业进行了细分:
植物蛋白领域筹资5600万美元,2024年年初至今共筹集1.94亿美元;
发酵技术领域第三季度筹资1.74亿美元,年初至今共计5.72亿美元;
培养肉类和海鲜公司在第三季度筹资仅300万美元,年初至今总额为1.33亿美元。
GFI表示,未来利率的下降有可能为替代蛋白行业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当前资本成本依然较高。该机构建议初创公司探索政府贷款等非传统融资渠道。
展望未来,发酵技术公司可能继续成为投资者的首选。培养肉类领域的投资预计将集中于拥有突破性技术的基础设施公司,如Prolific Machines。与此同时,许多此前筹资扩展生产的培养肉初创企业则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下推迟了扩展计划。
GFI认为,行业要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关键在于创造更为可观的退出渠道。然而,替代蛋白领域迄今为止的退出表现乏善可陈,部分已经上市的公司表现也未能达到投资者预期。在出现较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之前,该行业的资金规模可能仍难以与其他可持续发展领域相提并论。
源自国际畜牧网综合,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