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寻找无锡国专

政务   2024-12-21 10:35   江苏  


在人类历史中

有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

照亮了漫长的黑夜

照亮了文明的天空

无锡国专,便是这样一颗星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历时两年拍摄制作,摄制团队走访城市乡村,跨越山川河流,深入到每一个与国专有关的历史角落,足迹遍布近10个省、10余所大学,采访了40位嘉宾学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共无锡市梁溪区委员会、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6集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已于近日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

纪录片共有《风雨》《办校》《种子》《先生》《内迁》《岁月》6集,采用数字建模、场景还原等技术手段,再现了无锡国专的真实样貌,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现代的影像技术相结合,以最生动、最真实、最全面的方式,展现无锡国专的精神风貌。从国专的创始人唐文治先生开始,穿越时空,与那些在风雨中坚守国学的巨儒们对话,感受他们“继绝学,开太平”的理想与使命。



无锡国专 百年记忆



我们的镜头,对准了无锡国专的亲历者;我们的影像,记录了他们口述的珍贵历史。他们的讲述,如同历史的回声,穿越了时空隧道,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国学风采。

当年,我跟同班同学、老乡冯其庸在宿舍睡的是上下铺。说起当年的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是唐文治校长。每个礼拜,他都给学生讲《诗经》,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朗诵的声音很好听。

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南京图书馆原研究馆员沈燮元先生是无锡国专1948年毕业生。沈老于2023年3月去世,我们对他的采访成为他生命最后时期的珍贵记录。

总结起来四个字,“敦品励学”,唐校长教导我们怎么去做人,怎么去读书,做人要注意自己的品行,读书要有方向,这三年对我非常重要,对我人生道路有重要影响。

在无锡国专读书期间,唐文治的治学精神对沈燮元影响非常大。

钱先生到国专讲课,时间很长,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我们的毕业册,也是他题的词。

沈燮元对钱穆也是崇拜有加。

在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旁的教工宿舍华南新村,我们采访到了耄耋之年的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陈征。他是1949年从无锡国专走出的优秀毕业生。在无锡国专师兄吴天石的影响下,陈征从爱诗、读诗、写诗,到转行将毕生精力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陈征写作出版了《〈资本论〉解说》等30余部专著,被誉为“国内完整、系统、高水平讲解《资本论》第一人”,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谈及这些成就时,陈征总会提到无锡国专,说当年国专“很认真,不马虎”的严谨学风一直影响着他,国专熏陶出的敦厚谦和的气质也令他终身受益。

湖州德清新市古镇,店坊民居临街而建、傍水而居。在这“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中,我们拜访了当时97岁高龄的施剑青先生。他是无锡国专沪校毕业生。21岁任教以来,施剑青沿用当年无锡国专老师的教学方法育人。几十年来,他和夫人一直资助着困难学生,他还联合其他退休教师,拿出退休金设立“草根助学奖”……

施剑青

脚踏实地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算是不辜负在无锡国专所学。

无锡国专给予他的,是国学的积淀,更是温润的风姿。“正人心,救民命”成为贯穿于唐文治一生的思想主线,也成为无锡国专始终不渝的办学主旨。对于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母校学习和领悟到的,都为其今后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文脉绵延 弦歌不辍



 我们的画面,捕捉了国学传承者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印记,见证了国学的传承与发展。随着镜头的流转,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体悟国学的内涵,感受文化的力量,也从他们的讲述中,看到国学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杜泽逊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编辑部主任兼主编,师从王绍曾





无锡国专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培养了那么多的国学大师,它培养人才的经验,不仅对我们当代是重要的,而且在未来也一直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对无锡国专在中国教育史上、文化史上的评价怎么高都不过分。

陈尚君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唐诗研究专家,师从朱东润





唐先生一生办学无愧,他从清末走来,经历了两次办学,世事变迁,始终坚持国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陈正宏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师从蒋天枢





我从事的是古籍整理工作,所有精力全部投在古书中。古籍研究的方法,我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学习了。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包括我现在教学生的方法,都是从无锡国专延续下来的。

还有更多与无锡国专有传承关系的后人,在片中讲述与无锡国专的故事——

唐孝威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唐文治之孙





祖父说,我们唐家的子孙,如果有不清廉的,将来就不是我们唐家的子孙,我们唐家的子孙一定要是清廉的,这个印象我非常深。他是教育家,是古文家,但更注重品德,他一直强调,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

唐德明

唐文治曾孙





他(唐文治)对儒家思想,还有国文等国家最传统的一些文化看得非常非常重。他(唐文治)为什么又去无锡,又办无锡国专,这是要保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

梁钦元

中国孔子基金会梁漱溟研究中心主任,梁漱溟长孙





当时无锡国专从北流迁到桂林,我爷爷就跟冯振提议要成立校董会。因为他有声望,还有各种关系,他就请了李济深来做校董会主席。这样的话,一下就解决了用地和经费的问题,为无锡国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王晓洪

王蘧常长孙





唐先生临终前,特别拉着我爷爷的手,将恢复无锡国专的重任交给了他。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爷爷他们都认为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珍视的东西需要保留下去,并为之努力。



传扬精神 擦亮名片



钩沉岁月,致敬先贤。在沈燮元看来,追忆无锡国专做过的事情,纪念唐文治校长,发扬光大国专精神是很有意义的事。

专家们评价,无锡国专不仅是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文化标识,更是无锡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时至今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扬国专精神,擦亮文化名片?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的制作和播出,是对这一文化标识的深入发掘和传播,在凸显无锡国专历史价值的同时,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莫砺锋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讲课方式,不同于一般大学的中文系或者历史系。其筹建及运营,更富传奇色彩,而这背后,是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教育精神的延续和转型。

彭林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国专书院名誉院长





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可能从西方引进的,民族精神在哪里?存在于我们国家高深的经世哲学当中,在我们的国粹里面。所以唐文治很清楚,国学是我们民族振兴的一个魂,只有把民族文化里面最优秀的东西发扬起来,我们才会有勇于为国家去献身、去奋斗的第一流人才,我们培养的人一定要是服务于本国的优秀人才。

陈平原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讲课方式,不同于一般大学的中文系或者历史系。其筹建及运营,更富传奇色彩,而这背后,是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教育精神的延续和转型。

欧七斤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馆长





提倡国民精神,就是要重视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国民精神的养成,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文。他(唐文治)认为,国文兴则国民精神兴,国文敝则国民精神亡。









往事不如烟,国风依然潮

这是一部纪录片

更是一段追寻历史的旅程

通过这部纪录片

我们得以了解无锡国专的故事

感受国学的魅力

激发我们内心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字:张军、韩玲、张月

编辑:梁溪区融媒体中心

你的每一个“点赞”“在看”

我都当成了喜欢

梁溪发布
无锡市梁溪区官方微信,政务发布服务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