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9日,同样是一个寒冬的早晨,一代文学巨匠钱锺书离开了人世,《新闻联播》也播发了这一消息。
今天,是钱锺书先生离开我们的第26年纪念日。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
一部《围城》登峰造极,一部《管锥编》堪称国学大典。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
许多人把钱锺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爱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
钱锺书的爱读书是刻在骨子里的,周岁“抓周”,他就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锺书”。
从5岁时起,钱锺书开始跟着大伯父钱基成识字念书。在伯父的教育下,他先后念完了《论语》《孟子》《毛诗》《礼记》《左传》等书,还涉猎了不少子部、史部的著作。
因为爱读书,初到清华时的他,便立下豪言“横扫清华图书馆”。他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
他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他曾经说过,“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
1930年,国学大师钱穆在出版《国学概论》之前,邀请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帮忙作序。父亲就将这件事交给了他,而当他写完后,父亲仔细查看,觉得无懈可击,对序文竟一字未动。
后来著名学者张申府也惊叹地说:“钱锺书是现在清华最特殊的天才,全中国人中,天分学力再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的。”
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后天的勤奋努力,铸就了钱锺书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地位。
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作为一位学贯古今的大师,钱锺书对年轻人尤其喜爱,他不以长者自居,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往往一句妙语让人心领神会。
曾有年轻的学生向其讨教,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被图书馆收藏,钱先生风趣地说:“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先得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
“博学鸿儒”“文化昆仑”钱锺书的一生,在学术上拥有巨大成就,他的爱情也令许多人艳羡不已。他是“最狂妄的才子”,也是“最深情的丈夫”。
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从儿时的一面之缘,到青年时期的一见钟情,再到1935年正式结为夫妻。如果说这些都源自月老的眷顾,那么婚后的相爱相守就得益于二人的修养和才情。
钱锺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纵然斯人已逝,两位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有一次,杨绛读书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描述理想婚姻的状态:“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把这段念给钱锺书听,他当即表态:“我和他一样。”杨绛也即刻回应:“我也一样。”
钱锺书创作《围城》的冲动始于杨绛的鼓舞,“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作《围城》”,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在清华校园里,钱锺书与杨绛一见钟情,他为她写下了这句话:“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则在《我们仨》中写到——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如今在无锡
处处都能追寻到
锺书先生的踪迹
无锡市梁溪区新街巷30号-1,是钱锺书故居,也是年轻人喜欢的“钟书客厅”,这里展示了先生的精神世界和钱氏家族的事迹风貌。
越来越多的钟书房,开设在市民朋友们的生活圈里。全市上百处钟书房作为无锡着力打造的优质公共阅读空间,有颜值,更有内涵。
书香无锡
城市气质
钱锺书先生对阅读的热爱
在家乡无锡延续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也让我们一起
重温钱锺书先生的文字
抑或走进离你最近的“钟书房”
表达深深的敬佩与怀念
素材来源:无锡博报
编辑:梁溪区融媒体中心
你的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