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笔者5年前首发在别的平台,这次之所以整理发到公众号,一方面是翻到这篇文章时发现里面有不少错漏需要修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5年里我国相关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多款新型号甚至是新类型的反舰导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新增了部分内容,尤其是舰载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部分。
反舰导弹顾名思义,就是以水面舰艇为主要作战对象的导弹。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反舰导弹发源地并非我国,但是反舰导弹的雏形最早便出自我国。
广义的反舰导弹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明朝的“火龙出水”。这是世界上第一枚二级火箭。“火龙出水”由龙身、龙头、龙尾组成,其中龙身由约1.6米长的薄竹筒制成,筒口处装有一个龙头,龙口大张方便筒中火箭射出,筒尾则装一龙尾。龙身下前后共装4个助推用火箭。
“火龙出水”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的4个助推火药筒,推进火龙向前飞行。当助推火箭的火药燃尽后龙身内的火箭随即被引燃并从龙口射向目标。
从结构上看,“火龙出水”有战斗部(内置火箭),有动力系统(助推用火箭),还有当时最先的“制导装置”(较重且规整的弹身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和抗风能力),妥妥的“原始版反舰导弹”,被公认为反舰导弹的雏形。
现代反舰导弹的鼻祖——火龙出水
现代意义上的反舰导弹起源于二战期间
现代意义上的反舰导弹的鼻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的亨舍尔-293(Hs-293)反舰导弹,这是一款在德国空军制式炸弹(787千克级别)基础上加装“简易制导系统”和“火箭发动机”制成的导弹。有趣的是,这款世界上第一款的反舰导弹刚开始是被称为“空地导弹”(即便它的研制初衷是为了反舰)。
HS-293反舰导弹
这款秘密武器在研制成功后不久便投入了实战。1943年8月27日,携带HS-293反舰导弹的德军战机便在比斯开湾击沉了英国的“白鹭”号护卫舰,反舰导弹诞生后的第一战堪称完美。
携带HS-293的德军Do-217K轰炸机
HS-293反舰导弹全重1045千克,最大射程16千米,一共生产了2300余枚。在整个战争期间,共击沉了数十艘盟军舰船,总吨位超过40万吨。
德国战斗机发射HS-293反舰导弹
除了德国之外,美国也没有闲着,于1942年初开始研制绰号“蝙蝠”的美军第一款反舰制导武器:“蝙蝠”。
不过“蝙蝠”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反舰导弹,因为它没有安装发动机,而是通过高空投掷的方式来实现远距离打击。因此将其归类于制导滑翔炸弹而非反舰导弹。
“蝙蝠”全长约3.6米,翼展为3米,总重为850千克,战斗部重450千克,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最大速度只有480千米/小时,最大投掷距离为32千米(投掷高度8000米时)。由于技术极为复杂,“蝙蝠”直到1944年末才试射成功。
博物馆里的蝙蝠
1945年1月美军将“蝙蝠”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一直到二战结束,虽然命中并重伤了不少的日本舰艇,却没有炸沉过一艘日军战舰。很显然,除开技术上的创新,“蝙蝠”并不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携带蝙蝠的美军轰炸机
事实上,美军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反舰导弹是1944年末投入试生产的“石像鬼”反舰导弹。弹长3.08米,翼展2.59米,弹重680千克,穿甲战斗部重454千克,装备了自动驾驶系统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最高速度950千米/小时,最大射程约8千米。
石像鬼结构
从外观上看,石像鬼更像是一款小型化的战斗机,结构也相较德国的亨舍尔-293更加简单和紧凑。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到了1950年,计划被终止。
石像鬼反舰导弹
总得来说,至少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军事技术还是比不过德国的,这也是为什么而战胜利后,美国非常积极地收刮德国科学家的原因。
二战后反舰导弹的发展
苏联建国后,重心一直放在陆地上,对海军发展并不重视。二战期间苏联遭受重创,再加之本身技术薄弱,没法跟进反舰导弹的研制,失掉了发展的先机。为了节约时间,苏联决定“借鸡生蛋”,在缴获的德国反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反舰导弹。
苏联第一款反舰导弹是绰号“扫帚”的SS-N-1反舰导弹。于1958年正式定型,并装备于“基尔丁”型导弹驱逐舰上,而该型舰也成为苏联第一型,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型搭载反舰导弹的驱逐舰。
SS-N-1反舰导弹
世界上第一型装备反舰导弹的驱逐舰——基尔丁级
“基尔丁”型导弹驱逐舰是在56型驱逐舰的基础上,通过拆除了舰尾的舰炮等武器后,加装一座SS-N-1型反舰导弹发射系统和弹库(备弹6枚)改造而来。在1957年至1960年间,一共建造了4艘。
全球第一型装备反舰导弹的驱逐舰——基尔丁级
与苏联全球争霸的美国自然也不甘落后,在1957年建造了其第一型装备反舰导弹的驱逐舰“法拉格特”级(也被称为“孔茨”级)。该型舰到1961年共建造了10艘。该级舰前三艘为纯火炮驱逐舰,从第四艘“孔茨”号开始安装了2部四联装MK-141“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这也是其被称为“孔茨”级驱逐舰的原因,前三艘随后也被改造成导弹驱逐舰。
美国第一艘安装反舰导弹的“孔茨”号驱逐舰
二战后,反舰导弹的第一次实战发生在1967年10月21日。埃及的导弹快艇在西奈半岛北部海面发射苏制SS-N-2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次损失也让以色列海军放弃了大型水面舰艇的装备,仅装备轻型护卫舰)。
SS-N-2反舰导弹
挨了二战后第一发反舰导弹的埃拉特号驱逐舰
反舰导弹的蓬勃发展也刺激了水面舰艇防御手段的发展,软杀伤(电子干扰)和硬杀伤(火炮和导弹拦截)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事实上,在之后的战斗中,以色列就大量使用了软杀伤手段,让SS-N-2反舰导弹全部变成了哑巴。而新款防空导弹也强化了对反舰导弹的拦截能力。一时间内,矛与盾的战斗中,盾占了上风。
发射干扰弹
052驱逐舰发射干扰弹
落了下风的反舰导弹开始了自我进化之旅。在这场进化之旅中,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选择了“灵巧路线”。
反舰导弹依然是亚音速,但是通过小型化涡喷发动机的使用,导弹在体积不变的同时射程却大幅度提高;同时,西方出色的电子工业水平使得反舰导弹飞得越来越低(末端突防高度甚至能低到海浪高度);末端突防机动性也更强(蛇形机动,S型机动等);新款小型化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使用,导弹的目标捕捉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更强。
美制捕鲸叉反舰导弹是典型的西方反舰导弹的代表
西方反舰导弹的另一款代表作:法国飞鱼反舰导弹
西方国家没选择发展超音速导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系列的严格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在不使用软杀伤和硬杀伤手段进行防御和拦截的前提下,“最大速度低于60节”的水面舰艇是根本无法摆脱反舰导弹的锁定和攻击。
在该系列实验里,亚音速反舰导弹飞行速度按最慢的0.8马赫(大约是272 米/秒或980千米/小时)计算,目标设定在100千米处,且不采取任何软杀伤和硬杀伤手段。亚音速反舰导弹一般采用掠海飞行,受到地球曲率影响,其雷达导引头对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设定为15千米。
瑞典rbs-15mk3反舰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
0.8马赫的亚音速反舰导弹飞完100千米耗时约6.12分钟,目标最大速度按40节(74.08千米/小时)计算。在这6.12分钟内,目标全速直线航行,大约能开出7.56千米,根本逃不出反舰导弹的导引头探测范围。
在第二场实验中,目标试图依靠机动性来摆脱反舰导弹的锁定。反舰导弹的雷达导引头采用的是扇形扫描,有一定的扫描范围,理论上目标只要能机动出这个范围,就能摆脱锁定。而实验显示,水面舰艇通过“持续大幅度机动动作”来“摆脱反舰导弹导引头锁定”所需要的“最小逃脱速度”就是60节。而“目前水面大型舰艇速度最高的俄罗斯“布拉风”级侧壁式气垫护卫舰,其最高航速也才55节。
布拉风级侧壁式气垫护卫舰
按照西方的军事理论,亚音速反舰导弹足矣。也因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虽然也研制过几款超音速导弹,比如法德合作的ANS,英国的“海鹰”,意大利的“奥托马赫2”等。但基本属于玩票性质,很快便成为了技术储备被束之高阁。
法德合作的ANS超音速反舰导弹全尺寸模型
PS:有意思的是,进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末,西方似乎是意识到了亚音速反舰导弹的不足?也开始了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研制。2010年11月,英法两国联合签署了加强两国在国防领域合作的《兰开斯特宫协议》。这其中就包括了未来巡航/反舰武器(Future Cruise/Anti-Ship Weapon,FC/ASW)项目,旨在研发一款隐身超音速巡航导弹。
2011年11月,英法两国与欧洲导弹集团(MBDA)开始“概念愿景”项目CVS401 “珀尔修斯”(Perseus)的预研,并于2014年结束。2016年3月,英法两国宣布在该项目基础上继续推进FC/ASW。2017年3月,FC/ASW进入为期3年的概念研究阶段。2020年进入正式设计阶段,意大利在2023年见缝插针加入该项目(额.....)。FC/ASW计划在2030年开始交付。
面对英法的行动,欧洲另一大国德国自然也是不甘人后。2024年,德国迪尔防务公司与挪威康士伯防务与航空航天公司、欧洲导弹集团(MBDA)签约,联合开发一款速度在2~3马赫的超音速反舰/对陆攻击导弹。这种新型导弹以北欧神话中的魔剑“提尔锋”命名,预计在2035年装备德国和挪威海军。
但是以欧洲目前的德行来看,这两款超音速反舰导弹最终能否研制成功并列装,还有待观察。
CVS401 “珀尔修斯”(Perseus)概念图
前苏联由于糟糕的电子工业水平,以及在导弹动力系统小型化方面的滞后,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一力降十会”的路线:研制弹体巨大的超音速导弹。
前苏联之所以选择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主要原因是自身电子工业水平大幅弱于西方,其造出来的亚音速反舰导弹不仅体积庞大,抗干扰能力也不行,难以对西方军舰构成有效威胁。
PS:前苏联第一款真正达到西方标准的SS-N-25亚音速反舰导弹要到80年代初才开始设计,然后到90年代才正式服役(而此时已经是俄罗斯了)。
前苏联第一款真正达到西方标准的SS-N-25亚音速反舰导弹
相比亚音速反舰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速度更快,留给对方防御系统反应时间更少,能够极大地增强突防概率。而搭配上更大的装药量,杀伤效果也更加显著。
此外,更大的弹体也弥补了苏联电子工业落后的弊端,可以装下和西方性能相当(但体积重量更大)的导引头,从而确保导弹的性能水准不会相差太多。
前苏联P-700“花岗岩”超音速反舰导弹打靶
前苏联选择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其本身航母力量薄弱,而其主要对手美国的航母力量又异常强大,更发展了专门对付前苏联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战术的宙斯盾系统,因此需要通过超音速导弹来针对性大幅压缩美军宙斯盾系统的反应时间,进而确保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实质性威慑。
前苏联P500超音速反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