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梓新
在伦敦开设了自己工作室的独立时装设计师杨桂东(Samuel),疫情以来已经三次来回伦敦和上海,参加了上海时装周等活动。
他的团队和日常需要的设计氛围在伦敦,他的产品市场在中国。
在过去,国际之间来回是很正常的事。疫情之后,这对创意行业的从业者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和杨桂东聊了聊他在数次极不容易的飞行和隔离之间,对伦敦和上海两边生活的观察。
本期嘉宾
杨桂东
常驻伦敦的独立时装设计师
扫码收听本期节目
- 以下为本期节目内容节选 -
文本整理|Ray Ray
“后疫情”时代的伦敦工作生活
李梓新:本期节目邀请了我在伦敦的一个老朋友杨桂东(Samuel),他是一位独立服装设计师。Samuel在伦敦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平时也主要base在伦敦。你说在伦敦,大家已经不戴口罩,生活恢复正常。你身处其中,你觉得伦敦的活力怎么样,受到疫情的影响大吗?
杨桂东:我觉得整个大环境和市场恢复得很快,但受到最大影响的可能还是我们工作室的实习生、院校的学生,还有圣马丁的导师们。因为他们即使在伦敦生活,也只能上网课。甚至有一些选择回国上网课,我觉得真的非常辛苦。
李梓新:现在线下授课还没有恢复吗?
杨桂东:有一部分恢复了,学校里的图书馆开放了,但还是有限制。现在应该好多了,但的确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李梓新:他们到你的工作室实习,其实也像上学一样。而且更加实践,可以感受伦敦的氛围,在氛围里成长,实践有时候比在大学里还重要。
杨桂东:是,大家的实习也还是在进行中。只不过还是会有一些限制,不能人太多。当时有段时间因为疫情加重,我们工作室的人只能轮着时间,然后空掉一些时间,尽量做好防护措施。虽然也不知道有没有帮助,但就是图一个安心。
李梓新:其实我们今天也是想谈谈一个独立时装设计师在中国和英国之间发展事业,在疫情的挑战之下,还需要不断地在两个地域间来回,是如何继续保持创作,发展事业?
杨桂东:对,疫情给我们很大的影响,不单单是我们在伦敦的工作室,也包括我们在上海的团队。无论是从商业角度或者是从创作角度,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有很多正面的影响。
负面的话,可能是让我们更难以打通两个地方的地域性连接,因为在我们的创作以及品牌发展中,上海、伦敦这两个城市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毕竟我们整个创作团队都在伦敦,但是我们面向的很多合作伙伴、消费者,还有对我们感兴趣的人,其实大部分都在中国。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三次回国,只有我自己能从伦敦回上海。一般我都会带上团队或者我的一起合作的设计师,但现在只能我自己过来,这也让我的压力很大。因为我需要代表整个伦敦的团队不断地跟人交流,把我在这边所感受到讯息或者能量要带回到伦敦去。
但我觉得正面的影响也很多。在疫情期间,中国整个市场的氛围发展非常快速,那种能量如果你不回到国内是感受不到的。在国外可能会有距离或者时差,很难面对面地看到别人真实地享受时尚的那种面容或者情绪。所以不单单只是因为中国在疫情后能够很快恢复到一个好的状态,还因为有越来越多独立的买手店的出现。包括这次是第三次来到上海时装周,我都能感受到大家的能量,这其实是很难得的。
生在潮汕,长在深圳,学在伦敦
李梓新:你是不是中学就到了英国?
杨桂东:对,我高二去了英国。
李梓新:我知道你从小在深圳长大,是在深圳长大的潮汕人,在中国是比较早接触时尚文化的一批年轻人。我看到你的设计会重新诠释东方元素,并且结合西方的审美。这个挺好玩的,因为哪怕在国内,可能比你更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无论是做嘻哈或者其他服装视觉,有很大的一部分人还是在全面的西化。感觉东西方的融合还是在一个起步阶段。你十几年前就去了英国,在你的思想可能都未必完全定型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英国社会。后来你是怎么样寻回东方的根,然后把它放到你的创作里边的?
杨桂东:我是在潮汕出生的,因为父母做生意,很小的时候就搬去了深圳,在那里一直待到我去英国。从小镇到深圳那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这个速度的变化其实有对我很大的影响,我会感觉自己格格不入,或者总是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黑洞在心里,这个洞我不知道怎么去填它。直到后面我选择出国,我觉得需要去做些改变,或者是去找到自己的语言。
李梓新:“洞”具体是什么?你跟深圳有哪些格格不入的地方?
杨桂东:深圳当时的发展非常快速。也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提升起来。但是对我来说,我一直想要的是文化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的连接。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抒发自己,可能因为小时候非常内向,我会想到很多东西,但是没有人可以倾诉,或者我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想的东西释放出来,所以就过得很压抑。
我出国的时候,感受到不一样的熏陶,学校也更关注于让你抒发自我的想法。所以我就开始填这个洞,但直到我本科、研究生读完之后,其实你刚刚说的“根”还没有出来,因为我还在寻找,还在尝试不同的东西。真正开始有了所谓的“根”,其实是我们把作品拿出来,面向大家的时候,才开始有一些大家对我的反问。跟大家接触之后,我才能反过来回看自己的背景和过去的。
李梓新:你在伦敦自己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最初的起步过程是怎么样的?比如你肯定需要当地小伙伴的帮助,需要媒体的推荐来打入主流,让你能在这个行业当中获得一些知名度。
杨桂东:一开始起步还挺艰难的,在探索期间挺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当时我们也非常小心翼翼,因为我也怕遇到不对的人,我们希望每个合作者都可以一起成长。
李梓新:你的团队小伙伴是怎样被你吸引过来的?
杨桂东:有一些是我读书时认识的伙伴,另外是来上海时,通过身边朋友介绍的。最近我们也招了一些新的伙伴,他们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在我们这里实习,然后等他实习结束之后,我们再邀请他加入我们的团队,所以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在里面。
李梓新:在疫情之前,大概在2017年,你们处在什么阶段?你去跟行业推荐你的作品的时候,你会觉得困难吗?你们一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获得行业里的知名度?
杨桂东:其实时尚行业有一个自己的体系,比如你做了个系列之后,你把所有的广告片和Look都拍好,产品价格都定好,然后去做订货会,邀请业内人士和买手来看。有些人可能觉得有意思,会过来看看。跟他们认识之后就产生了很多的可能性。
李梓新:但这样你就要做很多前期的投入吧?因为你把所有的设计都做成样衣,还需要录Look之类的,当你在投入这些时候,你是不知道后边的反馈会是什么样子的。
杨桂东:是,不知道,特别是前几季的时候有很多不确定性,没做完也会觉得很慌,觉得该怎么办?也有很多不可控性。但是如果你不踏出那一步,你永远不知道后果怎么样,所以真的要不断地尝试,要很勇敢地做。
疫情让大家慢下来
李梓新:疫情之后,英国的整个消费环境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品牌闭店、破产之类的消息。伦敦作为时尚之都经历了一些冲击,但是仍然拥有这么多像你这样的非常有创意的人,大家还是非常乐意扎堆在伦敦。从你的观察来讲,大家的创造力会受到疫情影响吗?
杨桂东:我觉得其实反而因为疫情,大家不再只关注商业性的创作,还关心生活中本质的方面。打比方说,我们一直固定合作的一个造型师,疫情之后他选择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去做跟生活、跟自己本质更相近的事,还开始上一些新的课程。他的状态就很好,这个状态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疫情之下,反而可能大家会去找更本质的东西,因为fashion本来就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大家可能也偶尔忘记,fashion背后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和可塑性,创作背后的生活沉淀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跟生活有关,fashion也在往一个lifestyle方向走。
所以大家开始放慢脚步,不用那么快速,在疫情期间也多了很多论坛,讨论一些 sustainability、security of fashion等等。一些新的论题、有营养的东西就出现了。即使疫情的影响让大家减少了消费的冲动,可是好的一面就在于,你能在消费冲动的背后,去思考这件衣服的价值以及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
李梓新:我觉得你刚说的很有启发。可能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时尚给人感觉是一种很工业化的东西,所有人为一季又一季的show不断奔波,像是一种工业化的劳作。现在多了些时间,去让创作者接近生活的本质,其实有时候可能什么都不干,也能够给时尚提供和一些更本质的灵感,对吗?
杨桂东:对,什么都不干,但是多点时间去思考,或者想想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能够给予你一些灵感、新的一些体验,然后可以放在时尚创作里。
新气集ThinkAge
「新气集ThinkAge」每一期都找来身上自带话题的嘉宾对谈
扫码收听
节目编辑:备备
片头原创配乐:李其乐(15岁)
欢迎在以下平台订阅我们的频道
小宇宙app
苹果podcast
喜马拉雅
网易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