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点击上方蓝字“福卡智库”,再点右上方“···”,选“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在《几十年越减越重的“负”!什么时候才会不“鸡娃”?(上)|研究报告》一文中提到目前“鸡娃”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学校、家长、社会的“合成谬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未来十年“鸡娃”将被釜底抽薪,来到拐点切换:
第一,人口下降,“无娃可鸡”。
我国人口构成近年正在面临变化,尤其体现在学龄儿童数量的下降,对教育领域造成压力。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70—2022年我国出生的人口总数占比,已经从全球26%降到了7%,而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却整整上涨了10%,并且我国老龄化的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加剧。
其次就是新生儿数量,据统计我国新生儿数量甚至已经低于尼日利亚。尽管当前二孩、三孩政策已经相继放开,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我国的出生率仍在持续走低当中,未来很可能一孩难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竞争压力小了,“鸡娃”自然就不存在了。
第二,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过剩。
从历年出生人口变化来看,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施行,带来一波短暂的生育小高峰。
而人口下降之后,近来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一股幼儿园停业潮,在幼儿园招生受冲击后,大约三年左右,不少小学也将面临明显的招生难现象。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团队模型预测,2035年全国小学、初中需求数分别为9.28万和4.79万,较2020年分别减少5.14万和0.38万。
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第三,互联网和AI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进入自学时代。
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是自上而下的俯视角度,以“教师”为核心,而学习是自下而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触手可及,学习不再是学校的事,而是自己的事。因此,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维度也进一步提升,个体的学习力和差异度将成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在教培转型的新时代,已经出现了“AI自习室”,可以说是个性化学习与顶级学习方法的完美结合。孩子们在精准的一对一AI辅导下,借助海量题库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第四,社会成功标准切换,多元化、去功利性将占据主导。
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影响了基础教育生态。
在芬兰等一些西欧国家成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人生只由自己作主,别人无权评价,所以在芬兰不管你是科学家,还是水电工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双减时代对职业教育有全新的改观。社会总是需要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进入职业领域,去做技能型、动手型的蓝领工作。
每个职业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各个领域的人都可以靠自己的本事过上体面的生活。
职业教育像高等教育一样被重视,家长们谈起50%的高中录取率不再紧张、“搬砖”也不再是个贬义词,教育内卷的现状将大大改变。
可以预见,10年之后也许再无“鸡娃”,教育体系也随之迎来巨大变革,从理论走向实践:
一方面,空间破界:从学校走向企业,搭建社会参与类课程体系。
教育不在象牙塔,而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如何让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破局点。
在我国,医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直在探索“医校共同体”的合作方式,学生在医院实习、获得学位以及工作岗位,学校为医院提供科研支持,目前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已经和潍坊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与爱尔眼科等都打通了互动路径,推进科教融合、医教协同。
无独有偶,作为德克萨斯大学主校区的所在地,奥斯汀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的温床。
2023年,马斯克在德克萨斯州购买了数千英亩徒土地建造自己的“乌托邦小镇”。他表示,将从开办一所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为重点的小学和中学开始,最终扩大业务,创建一所致力于最高水平教育的大学。学校计划“免学费”,如果实行学费,将提供基于需求的奖学金。
另一方面,学科破界:知识领域的界限更加模糊,跨界学科教育将提前。
在德国,小学毕业,各州都有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中学可供选择。成绩一般的小学毕业生多选择完全中学,学习制造,水电,维修等技术,接受实用性强的职业教育,参加资格考试,不愁工作。
在芬兰,分科和跨学科结合下的“双管齐下”是教育的精髓。先是分科教学提升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跨学科学习的基础,然后通过现象式教学,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融合贯通地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我国,现在有些省份已经高考改革,不再直接区分文理科,而是新高考选科模式,学生们可以扬长避短,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
概言之,今后我国教育将从量变到质变进行转化,大众教育走向均衡、平等,实则是我国的教育走向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实现从知识到个性、有用到无用的越级,人才的培育将适应科技社会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