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押氢,日本弃氢!为何中日能源战略截然相反?(下)|研究报告

财富   2024-08-28 17:10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带你“透过表象看真相”

点击上方蓝字“福卡智库”,再点右上方“···”,选“设为星标”,精彩内容不错过。


在《中国押氢,日本弃氢!为何中日能源战略截然相反?(上)|研究报告》中我们指出,氢能代表了未来,中国和日本对氢能的投入一个加大,一个减弱,氢能发展似乎来到了分水岭。
实际上,中国从多点布局到加大力度押氢,怀揣氢能源之梦的日本则从一开始的全盘押注到如今的停滞不前,中日能源战略调整的背后不仅取决于氢能本身的优劣,更取决于各自的禀赋条件和国情特点
第一,从地缘条件上看,日本最初义无反顾地拥抱氢能源既是无奈,也是必然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资源匮乏,是世界上能源自给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能源自给率不到10%。能源被“卡脖子”的问题让日本政府“夜不能寐”。
起初,日本计划大力推进核电开发。2011年之前,日本核能占总能源供给比重的31.3%,在狭小的日本土地上有54座核电站,占全球核电站总数的12%,核能也一度被日本人认为是“国产能源”。然而,福岛核电站事故让“以核电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的目标不告而终。
2013年起,日本开始寻找更安全、更清洁的能源。然而,日本列岛狭长多山,无法形成大面积集中的风、光发电;填海造陆成本高污染大,同样难以实现,日本真正可以发展的新能源,只有氢。
反观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巨大,既有西高东低的三大阶梯地形,又有五类气候带,这样的地缘条件决定了中国有条件在新能源的发展上以多元化、多层次战略进行布局
目前,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这些领域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
长三角地区集中了我国60%的光伏企业,20%以上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环渤海地区集聚了我国30%左右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西北地区集聚了我国90%以上的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西南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第二,从市场空间来看,无论是哪条技术路线,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需要市场的反哺。日本虽然技术积累深厚,却因为狭小的市场空间无法转化成巨大的产业
日本企业掌握着氢能源的多项卡脖子技术,但氢能源车等应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始终难以推进。
事实上,因为市场空间的限制,历史上日本不止一次体验到从领先到落后的经历。比如曾经的液晶面板,日本独领风骚,松下、索尼、东芝、夏普等日企的专利技术比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是日本市场实在太小,成本居高不下,技术迭代跟不上,面对中国和韩国,无力招架,很快就被二者取代。
21世纪以来,日本在液晶领域开始衰退,而中国的液晶产品则靠着物美价廉的优势,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先是覆盖中低端,其后更是靠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反哺,逐步走向高端。类似的事情还有储存芯片、手机、家电、光伏等,日本国内市场过于狭小,凭一己之力根本撑不起整个产业链,技术壁垒本是优势,但有限的市场空间反而让长板变短板,面对大国的规模化市场,无力竞争。
可见,如果说新能源的技术路线是“小国才做选择,大国全都要”,那么大国不仅能在技术路线上全面押注,更能依靠市场规模来扭转乾坤,把自己劣势的技术硬生生地变成市场主流。中国锂电池车后来居上的发展历程亦为明证。
第三,要打通氢能产业链,前端在于技术,后端在于市场,中间还要看产业基础和资源配置能力
氢能源虽然叫能源,但它其实是一种能量存储形式,是一种传递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中介载体”。在核安全受到质疑,碳捕捉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日本要推广绿氢就只能依靠可再生能源。
也就是说,发展面向未来的氢能,首先得打好光伏和风电的基础。可是,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基础偏偏就特别不给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不足,绿氢的产量就很难提升上去,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氢气的价格就会比较高。在日本,用纯氢气发电的成本是1度电高达97.3日元。氢气价格居高不下,很难让普通民众买单。
与之相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基建能力超前,中国“风光水”装机规模已成世界第一;其中光伏产能占全球70%,在中国的八成地区,光伏上网电价低于煤电。经过之前数十年的铺垫,有了上游的低成本电能,制氢就有了爆发的基础,凭借强大的资源配置力和本土制造力,还可充分在国内外进行氢能建设的战略性布局,当下中国加大力度发展氢能产业无疑是水到渠成。
第四,说到底,氢能的布局与发展是关乎国运的大事,中国之所以后来居上,是因为其产业基础和资源配置能力都离不开国家意志的权重
光伏、锂电、氢能……中国每次在新能源上推进项目与政策时,总会招致左右两端的反对声音:一方认为政府对市场干预过深,不利于技术的自主发展;另一方认为政策催熟操之过急,容易引起泡沫。
纵观世界各国,无法催生技术的政策是纸上谈兵;而缺乏政策扶持的技术只能成为科技史上的惊鸿一瞥。据CSIS估计,2009—2017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直接投资超过3200亿元。效果立竿见影,这期间新能源车销量快速上涨。
海量补贴在弯道超车的途中,必然催生低端产能的过剩。于是2016年后,补贴政策一改阳光普照,转为精准输血,迅速清洗掉裸泳者,拥有高端产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登上舞台最中央。
而日本国小赌不起大局,日本政府也更偏向于“保守”,又加之,日本是一个财阀控制近六成经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电动车相关企业,都是几个大车企的本体或分身,它们当然会要求政府制定有利于自己优势产业的政策。
往往丰田公司的标准就是全日本的标准;丰田的技术方向,就是全日本研究的技术方向。这种情况下,丰田章男的意见,就是政策。因而,虽然日本政府早早选择氢能作为主攻路线,却徐图缓进,虽然技术积累深厚,却无法转化成巨大的产业。
综上可见,中日不同能源路线背后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地缘条件、市场空间、产业基础和国家权重等多重因素复杂交织下的结果
日本当下裹足不前,既是碍于资源少,内需弱,也是政策推进力不足的后果。中国则从一开始就坚定了推动碳中和、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成为基本国策,碳排放也逐渐和各项政策、目标挂钩。
中国亦有耐心聚力克艰,如今,中国的光伏反卡国外脖子;锂电池技术超越美、日,日本著名电子品牌TDK每年要向宁德时代支付1.5亿美元的技术许可费;氢能领域,中石化未来五年里要建1000座加氢站。
可以说,没有多年的铺垫积累,就没有今天的水到渠成、顺势而为。这固然是我们坚定决心、耐心钻研新能源、新技术的结果,更为我们在今后的全球能源竞争中奠定了信心。
纵览全球,能源转型的序幕已经拉开,光伏、氢能、人造太阳……过去数个世纪在故事里反复出现的科幻迷思,已经在几十年内成为人们熟知的“新”事物。不论终点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的全球能源格局上,中国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德培论道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主笔出版《重新理解中国经济》《地缘战争》《中国经济》(2016-2024系列丛书)《人民币的未来》《第四次金融大爆炸》《金融原罪与金融文明》等经济预测类书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