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节选自日本光人社NF文库「戦車と戦車戦」P24-P42,原作者水岛龙太郎,文章略有删节,2024年10月28日首次发表于“战史编译”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虽然部队的编制,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国防方针和运用原则推导出来的,但战争这个东西的具体搞法,世界各国其实都大差不差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在互相影响促进之下,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部队编制在酝酿过程中,基本上都有过一段差不多大致相同的经历。
日本亦不例外,只是与列强不同的地方是,大多数国家的思路都是先制定出一个理想的编制出来,然后再对照其编制员额筹措相应的人员和兵器装备。也就是说,相对于这种立足于“让编制表充实起来”的思维方式,日本的办法是在组建部队时,先根据当时的财政状况,再去制定编制,导致编制每回都不一样。
这样一来,以战车部队为例,实际上日本陆军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战车联队编制”,极端一点的话,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不同番号的战车联队,其编制的细节都完全不一样。
只是在最初接触的时候,由于在整体上也存在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因此在组织架构上比较相似。还有就是,除法律条文规定的制度上的编制之外,战时在第一线的军队指挥官会基于自己的职责,为随机应变适应当前的状况,以编成“战斗序列”的方式,为部队临时加强工兵或者炮兵等作战单位。
就像对成衣施以修改,使之成为合体的定制服装一样,由于是基于师团命令或者联队命令随时不断变更的,因此在阅读“战斗记录”时,必须注意区分到底是基于“编制表”的正式编制,还是基于“战斗序列”的临时编制。
日军战车联队装备的95式轻战车,战斗全重7.4吨,主要火力为1门94式37毫米战车炮。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就这个编制表少许展开一下话题吧。
这个表通常来说是以所谓的“军令”—即基于宪法中规定的天皇所拥有的编制大权编纂制定,然后再以命令的形式下达的。由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涉及的内容虽然极多极广,但是只要出现一点问题,就是有损于天皇权威的大事,因此相较于接受处罚,在一些小小不言的问题上,相关的幕僚往往选择以将错就错的方式强行通过。
选择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与其为了获得订正命令去找天皇道歉,倒不如就这样将错就错强行糊弄过去比较好”这样一个神奇的理论。举一个例子,旧日本陆军把用来驮运货物的马匹称之为“駄馬”,可是这个词在最初出现在编制表上时,组成“駄”的那个“太”字底下的那个点忘记写了。结果直到日本投降为止,陆军编制表上所有的“駄馬”都写成了“馱馬”
不要笑,这是个真事儿。据说那个平素里看起来十分忙碌的大本营的幕僚,之所以拎着军帽挎着军刀在走廊的过道上进进出出不停往来奔波,大概就是在为自己搞错了编制表一事受到了处罚而到处申辩呢。
接下来话题回到战车部队的编制上来。
近些年来的年轻人在研究战车部队的编制时,通常多是先从一个小队有几辆车、一个中队合计有多少辆之类地方开始入手。可是有意思的是,在之前所述的以军令”为基础编纂的正式文件中,此类问题通常仅以“备考”的形式略微有所提及,编制表在总体上更关注于各衔级官兵在联队本部、以及各战车中队的人事安排上。
那么,接下来,为了对标准的日本战车部队的编制有一个基本上的概念以便于研究,现将战车第二联队昭和十九(一九四四)年七月编制表中的“备考”部分摘录如下:
一、 第一中队为轻战车中队,第二至四中队为中战车中队,第五中队为负责执行维护保养任务的整备中队。
二、 轻战车(中战车)中队拥有轻战车十辆(中战车十辆、轻战车二辆),分为三个小队,每小队由轻(中)战车三辆组成,由中(少)尉任小队长。
三、 整备中队分为三个小队及指挥班,以中(少)尉任小队长,第一小队为救助小队,第二小队为修理小队,第三小队为补给小队。
关于文章中的这个备考的部分,没有什么需要补充说明的地方。日本的战车联队基本上都是以这个编制投入太平洋战争的。当然由于战车种类只标明了是中战车,因此根据部队不同装备也有所不同,有的装备的是八九式中战车,有的装备的是九七式中战车,有的则是两者混合装备,必然有所差异。
战车第2联队装备的89式中战车
接下来话题转移到人员的问题。
战车联队的联队长由大佐或中佐担任。没有像国外那样设置副指挥官或者副联队长之类的职务。因部队而异,也有由少佐出任联队长的特殊情况。
联队副官由大尉担任。作用相当于师团司令部里的参谋。另有一名大尉负责动员或防化等业务。再加上轻、中战车中队和整备中队的五名大尉中队长,整个联队一共拥有七名大尉。
战车小队的小队长由中尉或少尉担任,连同在联队本部负责兵器、通信等相关业务的幕僚在内,整个联队共计拥有二十五名中、少尉级军官。
整个联队的准士官和下士官共有一百二十名,再加上四百二十三名士兵,以上合计五百六十九人,隶属于战斗兵种“机甲兵”(装甲兵)。
除此之外战车联队内还包括有负责后勤管理支援的“兵技”、“主计”、“卫生”等来自于其他兵种的军官·下士官兵全部共六十五名。所谓的“兵技”就是现在的武器科,是专门负责兵器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加上前述的机甲兵科所属的相关人员,合计共六百三十四人,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日本战车联队的总人数。
被解散的机甲军
刚才我们一直把焦点置于战车“联队”之上,论述其编制的问题,那么现在让我们以战车“部队”这一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战车联队是能够在单一战场上独立遂行战术任务的单位,也就是所谓的一个基本的战术单位。
联队既是一个以联队长为中心在精神上团结一致的单位,同时在平素的训练上也是以整个联队为单位统一实施管理,还具有一定的后勤保障(维修、补给、后送)能力,也就是拥有前述的兵技官兵的最小单位。这个观点即使是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来看,各国之间基本上也都是一致的,仅有的差异不过就是到底要将该单位称为“联队”(团),还是称为“大队”(营)罢了。
战车第1联队第3中队装备的97式中战车
那么,如果站在整个战车部队的角度来看的话,便出现了联队的上一级指挥机关“旅团”。虽然在作战时通常指挥有战车两个联队,但旅团只是一个指挥机关,与日常训练和负责后勤保障的兵站没有直接的关系。旅团长由少将担任。通常设参谋一名进行辅佐。
在战车旅团的上面,是战车师团。被视为是战略上的作战单位,以战车两个旅团为基干兵力,同时为支援战车部队的作战还在编制内设有机动步兵联队、速射炮队、搜索队、机动炮兵联队、防空队、工兵队、整备队、辎重队各一个。师团长由中将担任,设一名参谋长和两名参谋对其进行辅佐。
所谓的机动步兵就是乘坐装甲车实施机动作战的步兵,所谓的机动炮兵,相较于平时需要用使用汽车或马匹牵引机动的普通的野战炮,机动炮兵的火炮本身是直接安装在履带化的底盘上的,在停下来的同时就可以立即进行射击,以上种种努力全部都是为了能够伴随战车迅速突破敌阵地的速度。与外国的“装甲步兵”、“装甲炮兵”概念相似,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当时在西欧战场上表现卓越的德国装甲师身上学习来的。
日本战车联队的炮战车中队装备的1式炮战车,由加装护盾的97式中战车底盘搭载一门90式75毫米野炮组合而成。
战车师团的更上一级指挥机关,是“机甲军”。作为日本战车部队的最大单位,由资深中将担任军司令官,除此之外还设有一名少将军参谋长和六名参谋对其进行辅佐。
昭和十七(一九四二)年七月,在伪满洲国的四平街附近组建了全新的机甲军,纳入其指挥序列的有战车第一、第二,两个战车师团和一个教导战车旅团。这个所谓的教导战车旅团下辖有战车第二十三、第二十四,两个战车联队,是一支当位于公主岭附近的四平陆军战车学校履行其最基本的任务—对战车的战术和射击技术实施教育研究和演训时,在需要进行实兵实车演练之际起到教导队作用的部队。
于1942年7月在中国东北组建的第1机甲军以两个战车师团合计8个战车联队的兵力为基干,辅以教导战车旅团和步、炮兵等诸兵种,额定兵员约13000名,装备各式履带车辆约1400辆、轮式车辆800辆。
另外补充一句,位于本土的千叶陆军战车学校,它的基本任务是对战车部队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科目以及通信和整备技术等进行教育和研究,因此自然而然地同四平陆军战车学校有了功能上的区分。
虽然上述的机甲军的编制,即使是在整个旧日本陆军的历史上也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产物,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战局从昭和十八(一九四三)年后半段开始逐渐恶化,陆军中央判断,今后大概已无集中使用像机甲军这样规模庞大的战车部队的机会,于是在同年十月,取消了机甲军的编制。
鉴于德国和苏联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组建了大量的机甲(机械化装甲)军,并且打满了全场,如果说像日本这样的缺乏经济潜力的国家,对于是否应该拥有大规模的战车部队尚有争议的话,像美、英这样的强国,虽然在其编制理论上最大的兵种固定单位是“师”,但是因为可以将步兵师、装甲师、空降师等部队,根据作战需要随心所欲地进行搭配组建成为临时的军或集团军,应当说采取的也是与苏德相同的作战思想。
无力抵挡M4的日本战车
在日本战车部队的历史上,以整个战车师团为单位投入作战的例子仅有两次。
一次是以近乎于完整状态出战的战车第三师团(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在中国中部实施的京汉、湘桂作战,其作战规模之雄壮,足以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另一次,是战车第二师团(师团长· 岩仲义治中将)在菲律宾防御作战当中实施的作战,被认为是整个太平洋战争当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战车战。
其中,前者是一场轰轰烈烈颇有战车师团风范的进攻作战,而后者则是一场一辆战车都没有剩下的名副其实的所谓“玉碎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战车部队的编制、功能以及在实战当中的具体运用方式,现将两次作战的概况简述如下。
原归驻蒙军指挥的战车第三师团于昭和十九(一九四四)年四月划归第十二军指挥后,南渡黄河集结于郑州东北方向上时的编制如下:
师团司令部
战车第六旅团司令部
战车第十三联队、战车第十七联队
搜索队
机动步兵第三联队
机动炮兵第三联队
除了上述的基干战斗部队之外,还包括有机动工兵联队、速射炮队、防空队、整备队、野战医院、伤员输送队等后勤支援部队。
其中,战车联队下辖一个轻战车中队、三个中战车中队、一个炮战车中队以及一个整备中队,共计装备战车七十三辆,卡车二十七辆。
机动步兵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辖三个中队、一个机关枪队)、一个联队炮中队、一个整备中队,人员合计一千九百名,装备战车二十二辆,汽车二百八十辆。
机动炮兵联队下辖三个炮兵大队(一个大队装备九零式野炮辖三个中队、两个大队装备十厘米榴弹炮合计下辖六个中队)和一个整备中队。
搜索队下辖二个轻战车中队、一个中战车中队、一个乘车步兵中队、一个整备队具备很强的战斗力,整个师团装备的战车总数超过二百五十辆。
第十二军作战计划的主要意图是将主要兵力集结于黄河南部、以随时都有可能立即挥师南下的态势,将盘踞于西方山岳地带的中国军队(汤恩伯部)尽可能地向东引诱,然后全军再突然向西迂回包抄,以战车第三师团和骑兵旅团由外翼侧突击至敌背后,一举捕捉、歼灭敌之主力。
第十二军赋予战车第三师团的任务是:“突进至临汝平原地带、待以奇袭的方式歼灭附近之敌后,再以有力之一部前进至洛河河谷,遮断敌第十三军之退路”—在运用方式上非常具有战车师团的特色。
被大本营简称为“コ号作戦”的京汉作战,由日本华北方面军第12军负责,该军下辖的作战兵力除第110师团、第37师团、第62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等步兵部队之外,还包括有作为机动兵团的战车第3师团和骑兵第4旅团(注:原属于战车第3师团建制的战车第8联队此时已转隶南方,战车第12联队作为守备兵力留守包头未随队出征)
军主力的攻势于四月三十日正式开始。为了从南侧对被日军攻势所迷惑的中国军队实施大规模包抄,在三天后的五月二日,战车第三师团和骑兵旅团开始实施突击。采取的具体部署为从正面摆出两个战车联队作为突进队,再以师团搜索队作为直辖突击队从其外翼侧实施突击。在空中有第五航空军为整个突击行动提供直接的支援,是一次空地一体化的联合作战。
五月四日,战车第三师团在以三个小时的强攻突破临汝的敌主阵地后,采取了以右突进队向洛河河谷各要点和龙门方向、以左突进队向嵩县方向、以直辖突击队向登封方向攻击前进力求继续扩大战果的部署。具有机械化部队的典型指挥风格。
龙门攻击战从四日夜半开始,至夺取主阵地后方的高地已经是七日的早晨,虽然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但古都洛阳此时已然近在咫尺。从攻击行动开始到占领战略要点龙门,在五天之内部队推进了约一百八十公里,这是只有战车师团才能取得的战果。
以龙门攻略部队的编制为例,该部队以机动步兵第三联队长为指挥官,下辖部队除该联队主力外,战车第十三联队中战车两个中队、搜索队中战车一个中队、机动炮兵第三联队十厘米榴弹炮两个中队、九零式野炮一个中队等兵力以战斗序列的形式临时划归该部指挥。
在作战结束后向军司令官提交的报告中写道:“在五月一整个月,部队行动距离达一千四百公里,在参加作战的二百五十五辆战车当中有三分之一已失去行动能力。其中因战斗损失的仅有九辆,其余均为过负荷运转所导致的故障”。
战车第13联队装备的97式中战车旧炮塔型,由于换装速度缓慢,战车第3师团下辖各部队装备的97式中战车既有搭载47毫米长身管火炮的新型号,也有装备57毫米口径短身管火炮的旧式型号,通讯器材也不够充足。
接下来让我们将话题转向战车第二师团。该师团原本作为机甲军的编内师团驻防中国的东北,后于昭和十九年七月,为防卫菲律宾奉命转调吕宋岛。由于之前已经有一个联队(第十一联队)被调出派遣至北千岛群岛,再加之在运输途中遭遇到的漂没损失,实际到达菲律宾的兵力仅包括战车第六、第七、第十联队,机动步兵联队、机动炮兵联队等各单位合计六千五百人。战车二百辆,汽车一千四百辆。
战车第2师团第7联队第3中队装备的97式中战车改造型(新炮塔)战斗全重仅有15.75吨,装备1门1式47毫米战车炮强化了穿甲能力。
先是战车旅团长(重见伊三雄少将)指挥战车第七联队主力配属第二十三师团,协助该部担任林加延湾海岸沿线的防御作战。美军登陆的时间是昭和二十(一九四五)年的一月九日。在这里日本战车被美军坦克虐打得体无完肤。因为即便是准确地命中了目标,九七式中战车改造型配备的四十七毫米战车炮所射出的炮弹也无法撼动美军坦克分毫。
虽然第二天为了争取获得射击敌侧面装甲的机会,采取了尽可能缩短双方交战距离的近战策略,但是由于日本的战车在敌人面前一炮就穿,因此计划完全破产。至二十七日夜,自旅团长以下全军覆灭。
交给战车第二师团主力的任务是:“确保马尼拉至圣何塞的道路交通安全,掩护军主力向碧瑶山区转进”。打算让从马尼拉撤出后向北方山区移动中的非战斗人员和兵站部队在战车第二师团的掩护下北进。
战车第十联队在乌明岸(Umingan)、圣何塞,战车第六联队在穆尼奥斯( Munoz)分别构筑了阵地。对此,美军集中了三个师约四百辆战车的兵力猛攻而来。这场战斗虽然成为了整个太平洋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车战,但是遗憾的是,日本战车的性能完全敌不过美军的同类装备。在这种情况下想必日本的战车兵也是已经万念俱灰了吧。
被美军M4坦克击毁的97改中战车
结果在持续进行了连续两周的激战后,至二月六日接到军司令部命令奉命后撤为止,师团已经损失了人员两千人,以及各型战车一百八十辆。只有牺牲掉自己,才能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这是战车第二师团的悲剧所在。
无视机动性的本土决战
终于到了要在日本本土实施决战的阶段。为此,大本营准备了两个战车师团、七个独立战车旅团以及六个独立战车联队的兵力加以应对。
其基本的战术构想是,先以沿日本本土海岸线配置的阻击师团将登陆的美军部队拖住,牢牢钉死在当地,再出动在后方待机的机动打击师团展开攻势,一举将其歼灭。各战车部队也是围绕着这个作战构想来进行组建的,所以编制千奇百怪极为繁琐复杂。以配置在九州久留米地区的独立战车第四旅团(旅团长·生驹林一大佐)为例,这个旅团虽然是以战车第十九联队和战车第四十二联队为基干组建的,但两个联队的编制差异极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前者是配合机动打击师团作战的战车联队,而后者是配合阻击师团(没有机动能力以固守阵地为主要任务)作战的战车联队。
为了准备本土决战由中国东北的牡丹江调至关东平原的战车第5联队装备的1式中战车集群,该车为97式中战车改的发展型,最大装甲厚度50毫米,战斗全重17.2吨,在机动力和防御力方面均有所提高。但装备的一式49倍径47毫米战车炮的火力依旧明显不足。
战车第十九联队的大致编制如下,编列兵员人数总计一千一百九十八名。
联队本部
二个中战车中队(每中队装备一式中战车十辆)
二个炮战车中队(每中队装备三式中战车十辆)
一个自走炮中队(装备十榴自走炮六辆)
一个机动工兵中队(装备装甲车十二辆)
一个整备中队
另外补充一句,三式中战车被认为在面对曾在菲律宾让战车第二师团陷入苦战的美制M4时,可以在正面六百米距离上击穿其前装甲。
被日军寄以厚望的3式中战车,全重仅18.8吨防御力明显不足,装备3式2型38倍径75毫米战车炮1门 备弹70发。
与此相对应的是战车第四十二联队不光仅下辖有一个炮战车中队,其它诸如自走炮中队、机动工兵中队之类的单位亦统统没有。也就是说除了在火力上在与敌战车部队展开反战车战时无法以火力压制敌阵地外,单从撤销工兵部队编制这一点来看,应该说这种联队在组建的时候大概就没怎么考虑过部队的机动问题。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