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歼-12轻型战机,冷战中国航空工业不为人知的辛酸

科技   2024-10-23 22:33   广西  

在1960年代后期,我国航空工业开始探索一种新型轻型战斗机,它比当时世界上主流第二代战机苏联米格-19/美国F-4鬼怪更小更轻,飞行性能偏向高敏捷性。这种新型战斗机有望取代沈阳飞机制造厂大量生产的歼-6战机,即米格-19的中国仿制版本。

对新型战斗机的要求于1967年4月首次起草,到1969年已获得正式批准。除了机动性外,新型战机还需要考虑短距离起降能力,碍于当时我国航空科技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并没有考虑垂直起降能力,这反映了当时空军高层对机场脆弱性的担忧。与歼-6一样,新型战斗机预计具备易于维护且成本低廉的特点。

有两个团队响应了研制新型轻型战斗机的挑战,沈阳飞机制造厂推出了歼-11(注意此歼-11非彼歼-11),而南昌飞机制造厂推出了歼-12,歼-11的进展缓慢,一直停留在绘图板上,而歼-12进展迅速。在1969年8月,歼-12的基本设计获得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在18个月内完成了三架原型机。第一架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升空试飞,它与第二架飞行原型机一起参加了接下来两年半的评估,而第三架原型机则用于静态地面测试。

歼-12的设计团队由陆孝鹏领导,他之前曾负责强-5攻击机的全盘研制过程,这是一种从米格-19衍生而来的对地攻击机。歼-12与强-5完全不同,这是一款单座战斗机,由一台从机头进气的WP-6B涡喷加力发动机提供动力。高度后掠的机翼是为计划中的1.5马赫高速量身定制的,尽管在试飞中歼-12只能达到1.39马赫极速。歼-12在空载时重量不到7000磅,其娇小的尺寸意味着内部没有容纳火控雷达的空间。其内部燃料容量仅为2756 磅,不过可以安装一对外部油箱以飞机的航程扩展到最大861英里。而当时成都飞机公司已经开始生产仿自米格-21的歼-7战斗机,其空载重量超过10700 磅,航程约为980英里,没有外部油箱。

歼-12的武器包括机翼根部的23毫米和30毫米航空机炮,分别备有120发和80发弹药,以及一对短程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为了将整机重量保持在最低限度,从而提高敏捷性,歼-12的机体采用了金属蜂窝结构,并尝试应用早期复合材料技术,这在中国战斗机上属于首次,其结构中使用的其他特殊材料包括钛合金。

前两架原型机采用分半式进气口,后续制造的三架原型机采用类似于米格-21的圆锥体进气口,为了纠正一些性能缺陷,还进行了其他更改,包括更轻的机体结构和以面积规则率设计的机身。第一架改进型歼-12(又称为J-12A或J-12I)于1975年7月1日首飞。

不幸的是,即使进行了改进,歼-12的性能仍然没有达到中国空军对现代战斗机的期望。最后飞行测试计划于1977年1月结束,歼-12总共经过135次飞行,飞行时间刚刚超过61小时。在此过程中,其实南昌飞机制造厂已经确认歼-12的飞行性能优于歼-6,在机动性、速度、加速度、升限(超过57000英尺)以及起飞和着陆性能等方面都超越了歼-6,但是歼-12项目还是在1978年2月彻底中止了。

当时中国空军认为歼-12太小太轻,不能成为有前景的作战资产,但是空军确实在追求高度敏捷性的轻型战斗机,只是-12没有达到空军的预期。如果空军再给南昌飞机制造厂一次机会,将-12适当放大以容纳更多的燃料与航电设备,也许歼-12的命运会有所不同。直到几十年后,中国航空工业才真正研制出成功的的轻型战斗机,即成都飞机公司JF-17枭龙,该机继承了冷战期间歼-12的遗志,秉承轻小敏捷的特色,在国际战斗机市场上有所斩获。

我们不该忘了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歼-12原型机,它记载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艰辛岁月。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冷战欧洲航空科技结晶:帕纳维亚狂风变后掠翼战机研发历程(上)

挂载核弹的B-52轰炸机着火事故差点酿成比苏联切尔诺贝利更严重的核灾难

YF-22的竞争者,充满未来科幻元素的诺斯罗普YF-23隐形战机详解(上)(精彩内容)

YF-22的竞争者,充满未来科幻元素的诺斯罗普YF-23隐形战机详解(下)(精彩视频)

洛克希德把A-12“牛车”改装为YF-12A截击机,又催生了著名的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

来瞧瞧美国空军最新型的5000磅钻地炸弹

装甲铲史官
不随波逐流,讲述特色战争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