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但是在明代以前,北岳恒山指的是河北大茂山,即今河北保定唐县县城西北70公里处。
曲阳,因地处古北岳大茂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直到清顺治十七年止。
知道这段奇妙的历史后,我从山西北岳恒山下来后,就来到曲阳北岳庙。
曲阳是河北保定管辖县,曲阳石雕、曲阳定窑天下闻名,曲阳北岳庙为1982年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到曲阳北岳庙的游人很少。
风吹柳动,天蓝人稀,增添萧落气氛。
与朋友从定州过来开车一个小时,走南闯北的朋友说,他这辈子没想过到这里来,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人不太容易知道,缺乏网红来烧一下?
到底怎么样呢?
朝岳门,是北岳庙的第二道门。单檐歇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
这石构件,都是元代原物。它们是原来第一道山门的遗存。夹门石柱都这么威壮,可想以前山门的高大。
精美的石雕,俨然已让我挪不动窝。后来才知道,差矣,进去看到了更多。
曲阳北岳庙,始建于南北朝北魏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08年),为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地,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汉代时北岳庙称北岳祠,唐代时称北岳安天王庙,宋代时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代时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明代朱元璋下诏去掉了历代所加封号,改称为北岳庙,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御香亭,为祭祀之前更衣上香之地。平面八角形,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内外檐柱各八根,四面设券门,台基高1.5米。设计精巧,造型美观。
亭内有一座石质香炉。
屋顶有藻井。
香炉为罕见形制,高长圆形、三只脚,上有云纹。
穿过御香亭进入下一进院。
凌霄门,是北岳庙第三道门,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前设有八字影壁墙。
墙上嵌有两方碑刻,东边是金大安二年(1210年)的《北岳之图》,西边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北岳恒山之图》。图画描绘了古北岳恒山(即河北大茂山),山林茂盛、寺庙林立的情形。
古北岳恒山。《舜典》称:北岳。《禹贡》称:太行恒山。《枕中秘书》称:太恒山,恒宗命岳。《水经注》称:元岳,紫岳,以及“大茂山”、“神尖山”等。《方舆纪要》云:“即恒岳也。北亘云蔚,南连正定,为河东(山西)、河北之捍蔽。缘山有村曰石门。”《太平御览》说:“大茂山,恒岳之别名。”《畿辅通志》载:“山势嵸,登其巅,俯视河北、云中,诸山罗列儿孙。山阴冰雪,盛夏不消。黄帝问道太乙于大茂山,即此。”《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向太乙求教本草,大茂山为太乙大帝所居。《尔雅》称:“恒山为北岳”。
秦始皇“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汉文帝时,因讳刘恒改称常山;唐元和年间更名为镇岳;宋真宗时,因讳赵恒名复改常山。尽管别称很多,但基本名称一曰“恒山”,一曰“常山”。管子曰:“恒者,天道之有常。”“恒”与“常”乃“长久”之意。
三山门,是北岳庙第四道门,单檐悬山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三连门形制,后改建成一门。
其正面墙壁上嵌有两方碑刻,画面是一个横抢倒戈、叱咤风云的家伙,俗称“曲阳鬼”。东边碑刻上有明代曲阳知县赵岱的题铭,西边碑刻上题铭时间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画面上的“曲阳鬼”,据说照着庙内壁画上的一个“飞天神”样子刻画的。
相传一年夏天,一个黑脸大汉在南方云游,过江乘船时自称是保定曲阳人。船至江心,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船颠欲翻,客商个个面如土色。这时黑脸大汉纵身跳入江中,不一会儿浪平船稳,顺利到达彼岸。客商脱脸,但黑脸大汉却未出水面。为报答黑脸大汉的救命之恩,客商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曲阳寻访恩人。但很久却未找到。一天,客商们来到北岳庙,发现庙内壁画中的曲阳鬼和黑脸大汉一模一样,才明白黑脸大汉原来是曲阳鬼所扮。从此,曲阳鬼更加名扬天下。
感觉“曲阳鬼”是当地的吉祥物,样子狰狞,内心柔软。
如果说“曲阳鬼”刻石令人赞叹,那三山门背面的碑刻才更是精彩。
背檐下立几方石碑。其一为《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铭》,元皇庆二年(1313年)立。元朝史学家姚燧撰文,赵孟頫书丹,刘庚篆额。此乃赵孟頫的楷书珍品。
碑文记叙了元代曲阳雕刻大师杨琼的生平事迹,元世祖忽必烈称之为“此绝艺也”,命琼管领燕南诸路石匠,在营造大都城中曾三迁其官,升至领大都路山场石局总管。据史载,天安门外金水桥是参照杨琼设计的周桥蓝图所造。
元碑的龟趺,还是比较写实的,明清的龟趺形象就逐渐变成龙的样子了。
如果说,看到赵孟頫的书法感到兴奋,那么看到墙上镶嵌的苏东坡手书《中山松醪赋》碑刻,就是振奋。
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九月),苏东坡任定州知府,用松节酿酒,创作了《中山松醪赋》。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廿一日,东坡贬往岭南,途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写《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二赋。二赋之名都与酒有关,洞庭春色即黄柑作酿之酒。
二赋,经郭仲实、郑达、陈从训、张应甲、梁清标、安歧(清初书画鉴藏家)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惊现于世,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时年五十九岁的东坡,在日落时分采集松枝,取出汁液,跟黍米麦子一起蒸煮,烹煮渗出脂肪,烹溅发出吱吱声响,酿出的酒,味道甘而余味略苦,姿态幽雅而独具风味。斟满“樱桃紫藤花纹”杯,再配以螃蟹那白白的双螯,顿感一切苦痛皆可解除。东坡扔下拐杖一路轻行,眺望咫尺太行,想象着穿上华服,骑上奔鹿,拉上飞猱,游于山间,与嵇康、阮籍、八仙之类豪放的朋友,入大海,翻云涛,是何等畅快。东坡作此《远游》续《离骚》。此卷为苏东坡传世手书精品之一。
墙上的刻石,是何出处,暂时没有找到信息。不管它,在这里诵读苏东坡的歌,纪念这位九百多年前最有趣的人,与我们在定州的因缘际会。我相信东坡一定是到过曲阳北岳庙的。
三山门后为广阔的庭院,东侧依次为王禹偁 碑楼、洪武碑楼、东宋宜碑楼;西侧依次为韩琦碑楼、大宋碑楼、西宋宜碑楼;两边有东、西碑廊。
北岳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南北长542米,东西宽 321米,总面积17.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03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田”字形,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顺着中轴线往南行,是飞石殿。
飞石殿遗址,坐落在高1.3米的台基上,原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现台基上仅存残碑、碑座和柱础石。据《定州志》和《曲阳县志》载:虞舜和唐贞观年间,两次有飞石坠落曲阳,便建殿祭之,取名飞石殿。飞石是什么样子,据载,飞石长不满丈,宽四尺有余。
实际上,对飞石的来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飞石殿始建于何时,也没有记载,只知道烧毁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飞石已无踪。
遗址上西侧保存有民国(1942年)曲阳县知事、沈阳人李经正书“飞石殿遗址”碑。
东侧保留有明嘉靖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浙人樊献科所书“飞石”碑。
飞石殿遗址后面就是北岳庙的主体建筑,德宁之殿。
阶侧有一块《北岳恒图》石刻,这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曲阳知县周寅立。
为什么立这块碑,很重要。
此碑绘制了当时北岳庙的范围和建筑布局。碑阴记载了立图碑的缘由:北岳恒山在曲阳祭祀由来已久,明代出现了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的争论,因顾虑日后庙地被占用,故将北岳的地产财物绘于图上。
知县有心了!
德宁之殿,始建于北魏,宋初被契丹焚毁,淳化二年(991年)重修。元代初年,世祖特旨修北岳庙,至元七年(1270年)重建完工。1984年至1987年,对德宁之殿进行落架重修,恢复了元代建筑风格原貌。
“殿建于高台上,重檐四阿顶。殿身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周以回廊,故成广九间深六间状。殿下檐斗栱,重昂重栱造,第一层假昂,其上华头子则为长材,与第二层昂后尾斜挑达榑下,上檐斗栱单杪重昂,昂亦为昂嘴形华栱。其后尾第二第三两跳,重叠三分头与菊花头,尤为奇特。”(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
德宁之殿,占地面积2009.8平方米,高25.6米,平面布局符合宋《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形制,斗拱及柱额等在用材比例、做法等方面都是按照元代官式建筑规格、规矩、讲究,并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细部处理手法。
德宁之殿,是我国现存元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
正脊两端有高大的琉璃鸱吻,脊上有甲胄武士。
德宁,出自《庄子·外篇·天道》“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取“以德治国、天下安宁”之意,体现了古代祈盼天仁地慈、云雨有时,求的就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德宁之殿”匾,上款为“特旨重修真定路轉使司經歷官李庭瑞奉诚明真人命書”,下款为“大朝至元七年正月一日施主建”。
诚明真人是全真教第八代掌教人张志敬,他主持修复了四岳一渎的宫观,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担任了北岳庙工程的总监,德宁殿由他监督重建。金庸《神雕侠侣》中不良道人赵志敬与他就换了个姓。金庸一定没来过北岳庙。
话题跑远了,回到北岳祀典。
五岳祭祀,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即封禅五岳。《尚书·舜典》记载,舜“十有一月、巡持至于北岳。”夏,面、周三代及至秦朝,帝王巡至北岳必进行祭祀。汉代开始在曲阳建立祠庙进行祭祀,并形成定制常礼。
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二月北巡至中山,遣使以太牢祀北岳于上曲阳。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祀北岳。晋泰始六年(270年)修北岳山神祠堂。北魏泰常四年(419年),明元帝东巡至雁门关“望祭恒岳”,遣使祀恒岳。北魏泰常七年(422年),明元帝南巡,(从平城往南)四方官员及随从以“太牢”祀北岳。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拔焘巡视中山达曲阳,并刊石勒名。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南征,经(古)恒山,用牛、羊、猪祭祀。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东巡,北至古恒山祭祀。太和八年(496年),孝文帝亲自制《祭岳文》,遣使祭恒岳,荐牲玉。
隋炀帝大业五年(610年),帝亲祀恒岳赦天下,河北道郡守毕集,裴炬所致西域十余国皆来助祭。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伐高丽经定州,遣使祭祀北岳。唐僖宗时,晋王李克用亲临北岳庙祷谢,留有题名碑一通。后唐庄宗(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与义武节度使(治定州)王处直曾同谒北岳庙。
宋太祖赵匡胤,曾下诏令以曲阳县令兼任庙令,县尉兼任庙丞,专管北岳的有关祀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时,加封北岳为安天元圣帝,派遣冯起、裴庄捧玉册、皇服抵北岳庙。大中祥符九年(1015年),宋真宗赵恒亲撰《北岳醮告文》,刻石柱上。
金大定四年(1164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英气日祭之”,命礼部尚书王竞祈雨北岳。金按宋代典故沿革,于立冬祭祀北岳恒山于定州,郡邑长贰官行事,礼用三献。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礼部尚书张玮祈雨北岳。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封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命丞相选勋旧臣子、望朝士为五岳四渎四海五镇致祠使”。
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年即祭祀北岳,以谢北岳神默助;三年太祖又诏定岳镇海渎神号,北岳恒山称之为神,并亲自署名撰写祭文,遣官到各庙以更定神号致祭;十年(1377年)遣魏国公徐达至北岳庙祭祀。明朝的祭祀形式分为大祀、中祀、小祀。北岳祭祀属于中祀。明朝规定皇帝出巡时,仪仗队伍过真定,望祭北岳,定期派大臣赴北岳庙祭祀北岳之神。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世祖下诏,改北岳祭祀于山西浑源州,曲阳县北岳庙之祭不再列为国家祀典。“迨明嘉靖丙午,移祀北岳于浑源,我朝因之,而曲阳之庙遂废”。
贾岛《北岳庙》诗曰: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岑参道:朝歌城边柳亸地,邯郸道上花扑人。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曾上君家县北楼,楼上分明见恒岳。中山明府待君来,须计行程及早回。到家速觅长安使,待汝书封我自开。
明朝尹耕《过曲阳谒岳庙》:恒山结秀自吾乡,祠殿千秋起曲阳。飞石不传秦岁月,断碑曾勒汉文章。
月台四周有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望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子,刻工精湛,无一雷同。
走吧,进入大殿,要朝拜这位在这里受到委屈的北岳大帝、北岳之神。
殿内的神像被建筑围挡材料围住,处于维修状态。
道教《神仙传》称,北岳大帝为黄帝之孙颛顼大帝。这位中国人心中的岳神,他是啥真容啊?忍不住掀起了布帘,北岳大帝,坐在脚手架中央。由于视线遮挡得厉害,也不好直接走进其中,看不清他的面容。
另一座真人的神像,保存尚好,容颜清晰,不过衣衫色彩已全褪。
这些塑像就损坏得严重了,经年之后,他们只剩下骨架子,身上是麦秸、稻草、粗泥。看他们的身形体态,不像是现代重造的。我是第一次见到佛像被破坏后的的样子,感官有点震撼,或者说有点害怕。希望工匠们,帮他们穿上新衣服。
无法礼拜北岳神,就环顾四壁。
四壁是罕见的壁画,它们藏在河北小县曲阳,淹在这个默默的被冷落的庙院里。
德宁之殿,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东墙《云兴雨施》图,描绘众天神、神祗行云布雨,普降甘霖的情景。神像高大,鬓须衣纹长达数尺,面容传神,气韵生动神态各异,千姿百态。上方一条“苍莽巨龙”,体态蜿蜒,须发柔媚,四爪苍劲,腾云驾雾,形若浮动。
西墙《万国咸宁》图,为众天神胜利完成兴云布雨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
上方“飞天神”就是曲阳民间流传的“曲阳鬼”,是全幅壁画中的精华之作,他相貌狰狞、虬髯连鬓、毛骨森棘、肌肉粗健、手足有力、横枪倒戈、腾云驾雾、气势非凡,似乎脱壁而出。相传它与河北赵县柏林寺壁画上的水皆为唐吴道子所画,河北很早就有“曲阳鬼,赵州水”的说法。
还有《北岳恒山神出巡》图,位于北山墙背后。此壁画被人以红色土浆颜料涂沫覆盖,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维修大殿时被发现。由于处在大殿后面的位置,在无照明设备和知情人的引领下很难看到。很遗憾的是我也无缘看到北壁的壁画。
东、西两墙壁画各高6.52米,长17.55米,北山墙壁画高7.66米,长25.43米,壁画总面积为423.65米。
壁画规模宏伟,以北岳恒山神为中心,主神形体高大,其他随行人员形体较小,自然布置于周围。画面把帝王的骄矜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其他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面中水陆、山川、人物、走兽,旗幡衣带,气势飞动,华贵而又深沉,热烈而又宁静。
壁画运用传统的线描技法,使用沥粉贴金技术,更使壁画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纵观整个画面,似有风行、雷动、雨施之感,如临其境,似画中人,人中画,“吴带当风”之神韵跃然画面之上。
到底是不是吴道子所作,由于壁画没有题款和留名,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猜测和传说。清代的《直隶定州志》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曲阳县志》都记载:“北岳庙德宁之殿壁画为唐代画坛巨将吴道子所绘。”历史上著名的画家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都善画壁画。吴道子一生画了不少画,仅见于历代著录的就有100多件,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如《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天尊像》《列圣朝天图》《二十八宿像》、洛阳玄元皇帝庙的《五圣千官图》等作品名噪一时,却很难见到真迹。梁思成认为德宁之殿壁画“似乎元人手笔”。多数有关专家也认为此壁画系“吴派画风”,但并未明确说就是唐吴道子所画。
我久久伫立画前,不能挪动脚步。相信每一个来到德宁之殿的人,跟我的感觉一样。
大殿有藻井,“中央绘云龙戏珠图,龙首、龙爪与龙身鳞片的绘制风格与大殿东山墙壁画十分接近”,若以此而论,应为接近元代作品。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由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途中来到曲阳县城,参观了北岳庙,对壁画赞叹不已。进驻北京后,1950年春天毛主席指示河北省委划拨了4000斤小米的折合款,修建了大殿内东西壁画的木护栏,用于保护壁画,一直保存至今。
1947年,朱德总司令曾到北岳庙,行至德宁之殿露台前平台处时,老百姓刚把西侧那棵千年古柏伐倒了,正准备砍伐东侧古柏,朱总司令立即走上前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并教育他们古树名木和名胜古迹同样是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根脉,都应该保护好、传承好。
在大殿内静观良久,终离开。
继续数着月台四周石栏板望柱上的石雕狮像,据说共有99只。殿台四角还有四个螭首,它们形成一个石雕的动物世界。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嗨!一千年,你来了,你可知我在这里等你。
这个角狮,委屈巴巴的趴着,惹人怜爱,我忍不住蹲下来去抚摸它。
石狮子,把曲阳石雕之美展现得无比透彻。曲阳雕刻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城南的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洁白晶莹,纯净细腻,是石雕的优质材料。
北岳庙内保存有碑碣、经幢等200余通(件),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最早的碑刻为北魏和平三年(462年)刻,是稀世珍品。还有唐碑、宋碑、元碑等等。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从书法艺术上讲,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均有。
来看碑刻吧,没入在这精美的石雕叙事之中。
四大唐碑:
《大唐北岳祠碑》,刻于唐天宝十五年(727年),碑文楷书,洒脱秀美。定州刺史张嘉贞撰文并书丹。记叙了历代祭祀北岳的情况,阐述了祭祀天地、山川的重要意义。
《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刻于唐天宝七年(748年),碑文隶书。翰林院学士李荃撰文,吴郡戴千龄书丹并题篆。记述了唐玄宗下诏封北岳恒山为安天王,举行封王典礼的经过。
《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碑文行书。《大唐北岳神庙之碑》,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书体为隶书。碑文记叙了北岳的险要位置、丰饶物产、悠久历史;歌颂了北岳神灵镇压外寇,讨逆护国之功;表彰了刺史和地方官吏的政绩和品格;对祭祀的重视,修葺、扩建庙宇等事迹。
六大碑楼:
王禹偁碑楼,保存宋淳化二年(991年)《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王禹偁撰文、黄仲英书丹。碑文记录了北宋时重修北岳安天王庙的经过和意义。
大宋碑楼,保存《北岳安天元圣帝碑铭》一通,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立,陈彭年撰文、邢守元书,碑文行书,笔致轻盈,自然匀适,在宋代行书碑中可谓上乘之作。
韩琦碑楼,保存《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碑刻一通,宋皇祐二年(1050年)立,韩琦撰文并书丹,字体楷书,兼具颜真卿和柳公权之风骨。
洪武碑楼,保存洪武三年(1370年)《大明诏旨》碑刻一通。碑文记载朱元璋颁发除旧布新政令,将诸神封号“悉改从本称”,设“礼乐局”指定春秋季节专祀。
东宋宜碑楼,保存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真定府知府宋宜祭祀北岳恒山神的《御制祭文》碑一通,为研究明代北岳庙祭祀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宋宜碑楼,保存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曲阳重修北岳庙碑文》一通,由吏部尚书许赞撰文、兵部尚书张瓒书丹、户部尚书王尧封撰额。碑文楷书,书法瘦硬、结字平正,为明碑中之精品。
《五代王处直重修北岳庙碑》,刻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年),碑文行书。定州节度使刘端撰文,定州文学王知新书丹。记叙了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在政局动荡时期重修北岳庙一事。王处直,光化三年被迫依附朱温,继任义武军节度使,治于定州。开平四年归依晋王李存勖,但保持半独立的状态。王处直被封北平王后,称雄北平二十二年。
《唐李克用题名碑》,刻于唐中和五年(885年),碑文楷书,下部字迹剥落。记载了因幽州侵扰中山,李克用率五十万众亲来救援,同王处直的堂兄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到北岳庙祈祷。后幽州请求和解,又到庙拜谢恒山神灵护佑一事。
《大元封加北岳手诏》,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全真教掌门张志仙篆额并书丹,上部为八思巴文,下部为汉文。元世祖下诏加封北岳为安天大贞元圣帝,道教全真教掌教、北岳庙提点张志仙代皇帝建醮祭祷,并立封神诏旨碑。
两通《代祀北岳之记》碑,元至元五年(1339年)碑记叙了元惠帝派重臣到北岳庙祭祀北岳恒山一事;元至元十三年(1351年)碑,记叙了元代祭祀北岳的详细过程。
《顾亭林先生北岳辨》,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94年)。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撰文,曲阳县知县謝鉴礼书丹。顾炎武引用大量史实,证明北岳之祭在曲阳,自古有之,驳斥了改祭于山西的说法。成为后人研究北岳、北岳庙和古代山川祭祀的重要文献资料。
北岳改祀:
自虞舜帝以下,帝王祀北岳均在今大茂山。
明弘治六年(1493年),历按山西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议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驳斥。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西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礼臣沈鲤表示反对。但这次交锋之后,朝廷获准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在河北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刑科给事中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顺治皇帝估计不了解前后具体情况,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河北曲阳)时的政治待遇。
明清朝廷为了北岳恒山,吵了这么多年,到底为了啥?
改祀派认为: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河北大茂山和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山西浑源处在恒山阴面,虽然(曲阳)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但浑源又比曲阳在国都偏北;还有交通不便及官员个人意愿的原因。反对派认为: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并引经据典予以反驳,以维持几千年历代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看来辩论双方其实都没有什么过硬的理由,所以吵了167年。
皇帝说,别吵了!吵得朕耳根子疼,准了吧。
我徜徉在这碑海檄文中,千年喧嚣,百年争吵,萦绕耳边,这里好热闹。
另外还有《五岳真形图》,图上有载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咢,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
还有《苏东坡诗词碑》,光绪十九年(1893年)知县谢鉴礼书。双碑阳面刻苏轼《临江仙》和《行香子》,阴面刻《满庭芳》。其中《行香子.述怀》是苏轼游览曲阳城西济窦岩后所作,并留下摩崖刻石“浮休”二字。苏轼有《北岳祈雨祝文》、《中山松醪赋》、《春祈北岳祝文》、《告五岳祝文》等有关北岳的文章传世。
再一次诵读苏东坡的诗词,结束这里这场丰富曲折、时光悠长的感受之旅。
《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曲阳北岳庙博物馆,位于御香亭的西面,为四合院,共设青铜陶器、定窑瓷器、石刻造像等三个展室,展出很多文物精品,门柱上均刻有书法名人题写的楹联。
走出朝岳门,过去的神道现在已无存,两侧有东、西莲花池,池中的水是地下泉水。传说定州形如一头牛,曲阳就是牛头,这两个莲花汪就是牛的眼睛。北岳庙对面修德寺塔和东边的文昌塔就是牛犄角。
路过门口这块标志石,它的身上纹理曲驰,如雪似浪,这就是传说的雪浪石?苏东坡知定州,在署衙后圃发现一块石头,黑质白脉,中涵水纹,东坡赞“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命为“雪浪石”,并命名书室“雪浪斋”。
轼赏石而文,石因文而名。雪浪石出自曲阳,曲阳成全了雪浪石。
呀,话又说回到了苏东坡!今天的主题是曲阳,非东坡也。
好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