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现晋东南——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方风格》出版

学术   2024-12-16 05:01   日本  

2023年8月,我们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办了“‘地方风格’的再议:晋东南地区古代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研讨会”,在学术界的相关领域中受到不少关注。我们希望趁着去年的会议还余音绕梁,趁热打铁,整合研讨会中大部分的学术报告,辑成《发现晋东南——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方风格》这本论文集。

研讨会现场

2022年,我有机会首次走访晋东南几处重要的文物遗存,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确实比在书本中的学习震撼许多。几天的行程中,有友人提起梁思成与林徽因在继1933年晋北调研之后,于1934年赴汾阳展开晋中、晋西南共八县的古建筑考察之旅。当时,因同蒲铁路还在兴建中,多段公路被毁,以至于大半的路程都是步行完成。交通的不便带来巨大的困难,也或许如此,他们与晋东南擦身而过。

林伟正丨本文作者、《发现晋东南》主编之一

梁、林两人于1937年再访山西,“发现”了当时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佛光寺大殿,却因中日战争的爆发,被迫放弃剩余行程,中国营造学社“北平”时期的考察也随之告一段落。


听着晋东南的朋友讲述着这段历史,口气中满是遗憾,为晋东南丰富的文物宝藏错失了这最初被挖掘的良机。


山西是文物大省,说晋东南是山西的宝藏之地也非言过其实,不论是古建筑、彩塑、悬塑,还是壁画、石刻、墓葬,都可以在此地找到珍贵的例证。尽管如此,晋东南缺乏在名气上足以和云冈石窟、华严寺、佛光寺、应县木塔、晋祠、广胜寺等相提并论的文物遗存,这些当年梁、林和营造学社成员留下身影之处,今日仍是让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晋东南友人言语之中透露出本地文物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惋惜之意,也就不难理解。

林徽因与梁思成

其实,撇开缺乏中国营造学社认可的因素,晋东南的文物并不乏关注。长治市有73处文物点被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晋城也不遑多让,有72处,紧追其后。若是论及元代及元之前的古建筑,晋东南的数量更居全国之冠


这些文物保存至今的原因与晋东南的山川地形不无关系。晋东南古称“上党”,苏轼曾有词曰“上党从来天下脊”,即是描写南太行山脉在此处形成高地,俯瞰冀豫平原。受地形的阻碍,进出上党高地相对艰难,这为隐匿于山峦之间的古建筑和文物遗存创造了天然的保护条件

平顺天台庵弥陀殿

高平开化寺大殿西壁壁画(局部)

长治观音堂观音殿(杭州大视角供图)

但险峻的地形也造成考察的不便,即使是专家学者特意安排行程,穿山越岭,也得花上一周乃至十天的时间才可能遍访值得一看的文物,更遑论一般的游客了。晋东南的文物并不乏人问津,只是受限于其地理位置的先天条件才游客较少。


然而,相对于山西其他区域,这非常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晋东南独特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史。从文化艺术形态而言,晋东南因地势造成的封闭至少有两个含义。


首先,它促进了地方独特性的发展。举例来说,晋东南较临近的其他地区降雨少,地处高山,水源成为关键的民生需求。为了保证水源不断,以祈雨为核心的民间信仰逐渐兴起,比如汤帝庙、三嵕庙、二仙庙等,而仪式需求也带来独特的空间配置,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寺庙空间,形成自身的独特性。

平顺金灯寺整体布局图

其次,从主流艺术形式中衍生出地方风格。虽然晋东南相对封闭,但对外的交通道路和水系孔道较发达,形成商贸与人员流动的路径,更直接联系了几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比如平城、邺城、开封、洛阳等,这使得晋东南容易接收从这些中心传播而来的主流形式,进而产生异于来源的地方风格。

高平铁佛寺彩塑·崇宁天

上述这两个含义决定了至今对于晋东南文化艺术的研究,或说是这些研究的前提。也因如此,“地方风格”逐渐成为描述晋东南的关键词,这似乎暗示了晋东南的历史文化或艺术成就,应从一种“地方风格”的角度来讨论。从学术立场而言,这样的认知并没有对错,需要检视的是,“地方风格”是否是研究晋东南最有效的视角。


很多人听到“地方风格”中的“地方”,便直觉认为这个词语带有负面的评价,暗示某件作品难登大雅之堂,或将“地方性”定义为次于主流的地域文化表现,在使用“地方风格”为研究视角时,就先入为主地将“地方”边缘化。但在对“地方风格”所指为何有更多的讨论之前,这些结论似乎下得太快。

《发现晋东南》书影

在西方美术史中,“地方风格”最初是指在同一个地理区域中特定的自然或人为因素所促生的艺术风格,即强调地域是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条件。近年来,学者趋向以多元的角度来定义“地方”,非仅限于地理区域(geography)中所言的“地方”(area, region, or local),以求更明确地分析“地方风格”的不同意义。


回到我们的课题,借鉴后者更广泛的视角,将“地方”具体到晋东南,但不只着眼于它的行政区域划分的界限,我建议从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来理解“地方”:


  1. 自然环境的地方(eco-localness):即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天然景观等所共同形成的地方性,这是对“地方”最根本的定义。但这些不该被视为非人文、被动的元素,而是能够主导、决定或形塑文化发展的媒介。

  2. 语境的地方(local context):即以“地方”为分析文化的语境,比如地方内共享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群体认知等,是“本地性”发展的基础。

  3. 相对于中心的地方(periphery as opposite from the center):即将“地方”视为一种相对的概念,是政治、经济权利关系之下的产物。但在这个权利关系之中,地方并非总是被动接收方,亦可以是主动对抗或定义中心的他者。

  4. 地方化(localization):即将外来元素转化、融入地方的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可透过对外来元素形式或内容的转译或重新解释,也可是一种衍生、改造或创造。


之所以称这些为层次,是因为它们并非单一选项,而是相互重叠的面向,为我们提供思考以及定义“地方风格”的概念。这些层次所涵盖内容的大小有别,前两个层次是以地方“内在”的因素为考量,后两者则从“外在”的联系为分析架构。这内外的四个层次构成我们出版《发现晋东南——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方风格》主要的论述基础。

(点击封面可购买)

《发现晋东南——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方风格》

林伟正 徐胭胭丨主编

500千字

三晋出版社

有无数讨论晋东南的文章,但以“地方风格”视角讨论晋东南的并不多见,标题名之为“发现晋东南”,除了说明这本论文集是以晋东南为讨论对象外,更重要的是强调以“晋东南”这个地理区域作为讨论其古代美术的分析框架,“地方风格”则是在此框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全书的首章是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孟嗣徽老师为本论文集专门撰写的总论,简述晋东南古代艺术的整体概况以及各种艺术门类的主要成就与历史价值。

《发现晋东南》书影

总论之后共收录了14篇论文,分为四个单元,除冯安宁的文章以晋南稷益庙为主题外,其余13篇论文皆以晋东南古代文物材料为分析对象。前三个单元分别讨论晋东南古代美术在建筑、造像、图像三种艺术形态中所表现出的地方风格。“建筑空间”涉及佛教石窟与地下墓葬建筑空间的建构。“造像风格”分析早期造像碑与宗教彩塑造像所呈现的地方风格。“图像配置”讨论宋金元时期的壁画中图像的安排与仪式空间之间的关系。单元四“区域传播”的三篇论文各讨论不同艺术类型的材料,但同时都触及区域间艺术元素的传播或互动。


最后余论为北京大学李凇老师的一篇关于洪洞水神庙壁画的文章,虽然讨论的主题不在晋东南,但李老师对于壁画中揭露出的地方绘画传统与民间信仰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地方风格的讨论很有启发。

左右滑动,查看《发现晋东南》目录

2023年的研讨会由芝加哥大学东亚美术研究中心及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联合举办,特此致谢。会议的举行也获得晋东南当地相关单位的支持,尤其是长治市政府,全程参与,在此也一并致谢。同时,也感谢三晋出版社在第一时间支持本次研讨会论文的出版,出版的质量及内文的设计都体现出较高水平。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所有参与的学者,包括所有评议人和参与圆桌讨论的学者,是你们的共襄盛举促生了这本论文集,这只是我们对晋东南古代美术研究的开始,希望未来看见更多的学术成果。


——林伟正

芝加哥大学东亚美术研究中心

2024年5月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