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在中国持续上升

时事   2024-09-04 21:31   广东  

▲ 一位胖乎乎的男人在沙发上玩智能手机。(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203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2007年至2021年间,中国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以惊人的3.6%的年增长率持续上升,且相关发病率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呈现出巨大差异。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张田勘

责任编辑|朱力远


肥胖与多种疾病相关,其中尤与癌症的关系引发关注。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肥胖至少与12种癌症相关。现在,中国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中国年轻人的肥胖相关癌症显著高于老年人,孙辈的发病率是祖辈的9.8倍,而发病的可能性则是祖辈的25倍。

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肥胖相关癌症主要有12种,包括结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贲门癌和食管腺癌,肥胖相关的癌症逐渐增多的趋势意味着,肥胖致癌因素将取代吸烟而成为癌症的主要可变致病因素。

在很多国家,肥胖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柳叶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2022年全球肥胖症人口高达10亿多人。从1990年以来,全世界成年人肥胖症人数增加了一倍多,儿童和青少年(5至19岁)肥胖症人数增加了三倍。数据还显示,在2022年43%的成年人超重。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但是,与肥胖相关的癌症还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年轻人与老年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肥胖相关癌症情况也还没有深入的研究。现在,中国研究人员对涵盖1414万人,时间跨度为2007年至2021年的癌症登记大数据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肥胖相关癌症和非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年龄和性别差异。

研究得出的总体结论是,2007年至2021年间,中国人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以惊人的年增长率3.6%上升,而肥胖无关癌症发病率则保持稳定。在2007-2021年之间记录的651342例癌症病例中,48.47%与肥胖有关。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12种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R)每年增长3.6%,而肥胖无关癌症(如肺癌、膀胱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保持稳定。同时,肥胖相关癌症在年轻人中激增,而且连续几代人呈上升趋势。更有意味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人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增长呈下降趋势,从25-29岁的15.28%下降到60-64岁的1.55%。

换句话说,年轻人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远远高于老年人,如果以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在25-29岁是15.28%,而在60-64岁是1.55%计算,则年轻人(孙辈)的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是老年人(祖辈)的9.8倍。而且,研究指出,1997-2001年之间出生的人(子辈)被诊断患有肥胖相关癌症的可能性是1962-1966年之间出生的人(父辈)的25倍。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的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R)在未来10年中将增加一倍。

当然,并非所有肥胖相关的12种癌症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肥胖相关癌症上升比较快的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癌、肾癌和甲状腺癌。而且,肥胖相关癌症有年龄差异。年轻人的胰腺癌、胃贲门癌、胆囊癌、多发性骨髓瘤和食管腺癌5种癌症的发病率保持稳定,但在老年人中呈下降趋势。

国外(美国、澳大利亚)研究也发现,年轻人患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比老年人高,中国的研究则证明,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迅速上升。这些情况相互印证,年轻人肥胖相关癌症的升高在很多国家已经是一个基本现象。

另一方面,年轻人肥胖相关癌症的升高也呈现男女有别的特点。女性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比男性高,反之,女性与非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比男性低。但是,女性有一个特点是,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类型范围比男性更广。为此,研究排除了性别特异性癌症,从所有男性癌症中排除前列腺癌,从所有女性癌症中排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癌,然后重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肥胖相关和非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都低于男性,但女性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的增长高于男性。

尽管肥胖与癌有相关关系,但是癌症的发病因素有很多,因此不能把癌症的发生简单归结为肥胖这个单一的因素。明显的例子是,肥胖可能影响食道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但是感染等因素也与这些癌症有关联。

这一事实表明,肥胖固然是癌症的一个诱发因素,但其他生活方式也对年轻人稳定上升的癌症发病率起到了作用,如熬夜、吸烟、缺少运动等。

这意味着对肥胖的控制,其实也是在减少癌症的发病率,当然也包括其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降低肥胖的8大措施,第一条就是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而且要从生命第一天就开始,包括推广、保护和支持母乳喂养,落实营养政策和对学校食品的管理,传播健康饮食和锻炼身体的科学理念等。

其他人都在看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